張旭東
“大單元”閱讀教學立足“大”,強調將閱讀、寫作、活動、實踐等有機整合在一起,建構具有內在邏輯的關聯性學習任務群,進而有效實現大單元學習目標。而當下的“大單元”閱讀教學往往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文本建構不合理。許多教師只求“大”而忽略“實”,錯誤地理解大單元閱讀的概念,胡亂地進行文本組合。第二,文本解讀無深度。不少課堂只是注重大單元閱讀的活動形式,缺少對文本內在精神內涵的解讀。第三,文本拓展無新意。不少課堂千篇一律、千課同構,缺少不同形式的文本拓展,致使延展缺少深度、新意。基于此,筆者認為在大單元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大單元的文本特質,運用文體思維,發掘文本的內在邏輯,進而培養學生深度解讀的能力。
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注重進一步文本整合,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以文體思維為導向,使得閱讀教學內容結構化、情境化,促進語文學科素養的有效落實?!笨梢姡拔捏w思維”可以有效建構文本之間、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是高效實施“大單元”閱讀的核心要素。下面筆者以部編版八年級(上)第一單元新聞單元為例,緊扣新聞文體的特質,建構不同層面的特質點,引導學生讀新聞、寫新聞、評新聞,最終探究出“大單元”閱讀的深意。
有效的閱讀教學對提升學生學科素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閱讀是一種動態的文體思維過程。不同的文本體式有著不同閱讀取向和閱讀方法。大單元閱讀強調以一個主題統整幾篇文本,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建構閱讀的審美空間。部編版初中教材以人文主題為主線,穿插“活動·探究”閱讀活動,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
其中,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第一單元人文主題是“關注社會生活和新聞本身的發展”,選了五篇文本,涉及不同的新聞體裁,豐富了學生對新聞文體的認知,提升了對社會以及生活的多向觀察和體悟。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準確判斷文體,尋找到合理的教學內容。下面筆者立足新聞“真實性”“及時性”“有效性”,以點帶面,建構新聞文本的閱讀基本模式。
首先,以表格形式進行新聞知識建構。為了讓學生在“大單元”閱讀中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需要運用一定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模型,實現閱讀知識系統化、結構化。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第一單元,選取了《消息二則》《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飛天”凌空》《一著驚海天》四篇文本。這四篇文本有消息、新聞特寫、通訊等不同體裁。在“大單元”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表格,引導學生對不同新聞樣式進行梳理、概括、篩選、整理,進而讓新聞閱讀更加可視化、清晰化。筆者執教的時候以新聞的六要素和結構特點為抓手,要求學生建構閱讀表格,進而形成新聞系統性知識的建構(具體見表格)。

新聞六要素結構特點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標題導語主體結語背景《消息二則》《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飛天”凌空》《一著驚海天》
由此,學生圍繞表格可以將碎片化的、單一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統整,進而全面掌握新聞文體表達的基本要素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新聞文體的某一個基本特點,進行信息的處理。比如,筆者要求學生完成以下學習任務:①用一句話概括某一篇文本內容,設計新聞的標題;②找出四篇文本的結構特點,設計相關結構模型;③用簡潔的文字概括每一則新聞的情感傾向。學生基于這三個學習任務不斷閱讀文本,了解新聞的內容,掌握新聞的典型結構,進而讓閱讀思維從表層走向深層。比如,有的學生抓住《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這篇文本,從結構特點出發,設計了“倒金字塔”的結構樣式。還有的學生圍繞新聞六要素,設計出了縱向思維圖式,進而建構立體化的知識。
其次,以類比方式進行新聞比讀?!按髥卧遍喿x教學以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為宗旨,以多文本閱讀為載體,讓學生在比較辨析中提升思維品質。為了讓學生深度洞悉新聞文體的特點,真正學會閱讀新聞,教師需要運用比較閱讀,在求同存異中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比如,圍繞上面四篇新聞體裁,教師可以以“語言特點”為抓手,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四篇文本之間的差異性,進而體悟作者的情感。由此,學生在比較辨析中明曉:新聞特寫注重抓住典型,聚焦、放大整個事件;消息則強調語言的簡潔、凝練;新聞通訊多以記敘為主,注重多用白描、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典型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引出新聞“時效性”“真實性”的特點,培養學生注重理性表達的意識和高度的責任擔當。
“大單元”閱讀教學以大任務為中心,有效地對學習內容進行重組和開發,進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在“大單元”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大單元整體的文本特質,明確主題、目標、任務,進而進行整體的活動設計。新聞文本是信息時代重要載體,有效地將話語表達與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诖?,在新聞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設計新聞采訪活動,擬寫新聞提綱,進而讓學生真正學會創作新聞。
首先,結合生活,設計新聞采訪情境。真實生活是創作的第一手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現實的生活,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的情境,進而讓思維不斷地進行遷移、生長。學習新聞單元,教師需要結合新聞的價值性,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進而讓學生在采訪的實踐中不斷印證知識、運用知識。比如,筆者結合部編版八年級(上)第一單元的新聞通訊,結合當下社會現狀和學生生活現狀,創設了以下學習情境。
2020年全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威脅著人們的生命,也誕生了數以萬計的抗疫英雄。他們或是偉大的科研工作者,或是沖在抗疫前線的醫務人員,抑或是平凡普通的快遞小哥,更或是居家學習還心系國家疫情發展的你和我。假如你是報社的一位記者,請你尋找身邊抗疫新聞人物,并觀察采訪他,為他撰寫一篇新聞報道。
該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新聞采訪活動中進行語言實踐,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運用。同時,學習情境尊重新聞文體特質,發現新聞的價值。也就是說,新聞需要及時有效地發現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借助有效的語言,實現精神價值的引領。
其次,巧用提綱,設計新聞采訪流程。為了有效、高效地進行讀寫,教師需要細化學習任務,全面地設計活動流程。圍繞上面的情境任務,筆者要求學生從“采訪時間”“采訪地點”“采訪目的”“采訪器材”“采訪問題”幾個方面,設計可操作的采訪提綱。其中,“采訪問題”的設置是有效采訪的關鍵。教師需要將問題化大為小、化虛為實,選取最能夠表現人物品質的典型問題。以“身邊最美抗疫者——快遞小哥”為例,筆者設計以下問題:①最美快遞小哥,你覺得疫情期間你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②面對這些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你的家人當時對你的工作持怎樣的態度?③疫情期間,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快遞工作是什么?當時情況如何?你覺得當時那樣的選擇出于怎樣的動機?給他人帶來了什么?
由此,三組采訪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尊重了新聞的客觀事實,全面展現出了人物積極奮進精神風貌。同時,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注重采訪的言行舉止,語言簡潔干練,表情親切自然,真正讓學生走進情境,化身小記者。
“大單元”閱讀教學除了考慮單元意圖、學情學法以外,還需要研究大單元文本之間的內在邏輯,注重學習任務的生成性、挑戰性,最終生成真正的學習成果。新聞單元需要從閱讀鑒賞走向創作運用,從創作走向評論,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

打分卡標準分值新聞文體消息或新聞特寫,文體清晰20分新聞價值體現社會熱點、發人深思20分新聞語言簡潔生動、準確鮮明、印象深刻20分新聞播報普通話標準、語氣恰當、體態自然20分新聞圖片鮮明生動、具有沖擊力、主題鮮明20分
首先,注重量化評價,有效進行展播。大單元閱讀教學需要在過程性評價中進行診斷,設計可視化的評價量表、調查報告、改編擴寫,等等,實現學習過程的量化考核。新聞文體學習需要注重采用展示、自評、互評、展播等形式,設計有效的學習支架,讓學習成果真正落地。比如,圍繞“身邊最美抗疫者”的新聞報道,筆者設計了以上學習評價量表。
圍繞評價量表,教師需要及時利用釘釘、QQ群、微信群等多媒體平臺,進行優秀新聞展播,進而進行小組交流,實現新聞展播最優化。
其次,結合展播內容,有效進行評論。在新聞文本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只是注重新聞閱讀和新聞創作,對新聞評論往往忽視。殊不知,新聞評論是新聞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新聞展播的情況,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對新聞進行有效的評論。比如,圍繞上面“最美抗疫者”新聞展播,筆者要求學生從以下角度進行新聞評論:①選擇一個觀點,注意主題鮮明、論證嚴謹;②找準角度,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進行現象評論;③注意評論語言嚴謹、論證抽絲剝繭。在此基礎上,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新聞評論,抒寫自己的閱讀心得,激發理性的深度思維。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辦校報專刊,選出十佳新聞和最優新聞評論,策劃出最佳的校報??婷?。同時,學校利用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充分激發出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激情,發揚勇于奮斗、積極向上的精神。
綜上所述,“大單元”閱讀教學需要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契合大單元內文本的文體特質,挖掘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契合點,整合有效資源,積極進行活動實踐,真正讓學生融會貫通、有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