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遇
復述是通過言語表達,再現記憶材料的過程,需要記憶、思維、表達的共同參與,是復雜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復述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民間故事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是中華藝術的瑰寶。民間故事以勞動人民的生活為載體,通過奇特的想象塑造鮮活的形象,建構曲折的情節,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并通過口耳相傳一代代傳承下來,是經典的口頭語言的藝術。在復述中學習民間故事,正是遵循民間故事的文體特點,是學習民間故事的重要路徑。接下來,筆者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棗核》為例,談談如何運用復述實現民間故事的有效教學。
了解故事梗概,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洞悉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能高瞻遠矚地弄清故事的行文思路,幫助讀者搭建故事的框架。在這樣的架構之下,平鋪的文字就變得立體了,學生只要記住故事的框架,也就記住了整個故事。了解故事梗概是一個把故事讀短的過程,讀者在閱讀中捕捉故事的主要信息,最后把主要信息用一條線索串聯起來,就構成了故事的梗概。
《棗核》是一篇情節生動、想象神奇的民間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因體型小巧如棗核而得名。他是一個“既勤快又聰明的孩子”。其中第3自然段用簡短的文字略寫了棗核“勤快”的特點,而后用了整整十個自然段詳寫了棗核“智趕牲口”“智斗縣官”兩件事,集中體現了棗核的聰明、機智、勇敢、善良。因為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情節之間銜接緊密,學生不能很快捕捉到文本的主要信息,教師要從學生一眼即望的顯性信息入手,帶領學生順藤摸瓜、追本窮源。
讀完《棗核》這個故事,讀者腦中留下的最顯性的印象就是對“棗核”這個人物的認知。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此處著手:“默讀《棗核》這個故事,你認識了一個怎樣的棗核?試著舉例說明。”三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文本中生動的故事情節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以故事情節為依托,引導學生有理有據地深入思考,是提煉故事主要內容的有效途徑。學生一開始捕捉到的信息是零碎散亂的。有的說棗核是善良的,因為棗核幫助窮苦的老百姓懲治了縣官;有的說棗核是聰明的,因為他不僅用三次吆喝蒙騙了衙役,趕回了牲口,還機智地蹦到了縣官的胡子上,讓縣官自食惡果;有的說棗核是勤快能干的,他雖然體型小,卻幫助父母干了很多事情;還有的說棗核很靈活,靈巧地鉆過了衙役的鐵鏈、躲過了衙役的棍棒。
為了使故事的脈絡更加清晰,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所獲的材料進行歸類整理:“這么多的故事情節,哪些情節可以合并起來整理呢?”因為學生在學習這個單元的課文《漏》及《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時已經習得了“按照時間順序”“按照地點變換”復述故事的方法,所以,學生在再讀課文后很快便理清了故事的重要內容:課文第3自然段通過簡單的事例略寫了棗核勤快的特點;課文的第4到7自然段和第8到13自然段,分別詳寫了棗核“縣衙智趕牲口”“大堂智懲縣官”兩件事,表現了棗核的聰明機智。最后,老師引導學生將課文的主要信息串聯起來概括文章的大意:棗核不光勤快還很聰明,他智趕牲口、智懲縣官,為百姓出了惡氣。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從提煉人物信息和主要故事情節入手,引導學生聚焦重點、梳理聯系,使學生通過簡要復述成功把握文本的故事梗概和結構,習得了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的方法。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特別注重學生“復述能力”的培養。“復述”這一語文要素在各年段的要求呈現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特點。從根據圖畫、文字、圖表的提示進行復述,到根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故事時間的發展、地點的變化詳細復述,再到用自己的話、創造性地復述等,復述的要求隨著學生復述能力的發展不斷提高。教學中,教師要善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多元復述中掌握各種復述的方法,從而形成較強的復述能力。
故事行文都是有順序的,有時按照時間的順序,有時按照地點變換的順序,有時按照事情起因、經過、發展的順序,有時候是倒敘,有時候會插敘,還有時候綜合運用多種敘述的順序。學生復述故事,自然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樣復述出來的故事才更有條理。
在《棗核》這篇課文中,“棗核智趕牲口”這件事發生在晚上,“棗核智懲縣官”這件事發生在第二天的白天。講述這兩個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時間段梳理故事情節,輔助學生講故事。此外,在這兩個故事中,事情發生的地點也在變化:村子—縣衙—村子—大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地點的變化梳理故事情節。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時間、地點兩線并用,把故事情節梳理得更細致:第一天白天,在村里,衙役牽走了牲口;第一天晚上,棗核到衙役智趕牲口;第二天白天,衙役到村里捉走棗核;第二天白天,棗核在大堂上智懲縣官。另外,“智趕牲口”和“智懲縣官”雖然是兩個故事,但兩個故事之間是存在聯系的,所以,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情節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故事起因、經過、結果的發展順序梳理故事情節:縣衙因索糧不成牽走了牲口,棗核智趕牲口幫助了百姓,衙役惱羞成怒捉住了棗核,棗核智懲縣官逃出了縣衙。
民間故事大多篇幅較長,復述故事時想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受記憶水平、思維能力的局限,復述時或多或少都要對某些情節進行取舍、加工。若是取舍、加工不當,遺漏或簡化了某些重要情節,復述出來的故事就變得蒼白無力、毫無美感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留住故事中的關鍵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留住故事的原汁原味。
在“棗核智趕牲口”這個故事中,最能體現棗核聰明機智的情節是棗核的三次吆喝。為了讓學生悟讀出“三次吆喝”的智慧,教師這樣引導:“在‘棗核智趕牲口’這個故事中,棗核一共吆喝了幾次?每次吆喝,衙役們都有什么表現?棗核為什么要這樣吆喝呢?”經過閱讀思考,學生這樣說:“棗核一共吆喝了三次,前兩次吆喝之后,衙役都立刻跳起來尋人,衙役們都被折騰壞了。最后一次吆喝,衙役們因為實在太困了,所以沒有理會棗核,棗核成功趕走了牲口。棗核這樣吆喝是為了折騰衙役,等到衙役放松警惕后再趕走牲口,可見棗核是聰明機智的。”接著教師追問:“要表現棗核的聰明機智,在復述這個故事時,哪些內容不能少?”學生紛紛表示:“復述這個故事,棗核的三次吆喝和衙役每次聽到吆喝之后的不同表現不能省略,要講具體、講生動。”接著請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標注故事中的重要內容,并按照“重要內容不遺漏”的標準練習講故事。
復述故事時做到重要內容不遺漏,次要內容簡單說,在減輕學生記憶負擔的同時不僅保證了故事復述的完整性,也保證了故事復述的生動性,并且突出了故事的主題和內涵,可謂一舉多得。
要把故事復述得更生動,除了要保留故事的重要情節之外,復述主體的表現力也是很重要的。這就需要讀者仔細品味文本,并結合課文插圖、上下文的聯系及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揣摩出故事中人物說話的語氣,人物的表情、動作等,并在復述故事時運用這些無聲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棗核折騰衙役”這個故事中,棗核三次機智的吆喝,衙役前兩次的慌張、狼狽,以及最后一次的疲憊和厭煩,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刻畫出棗核的聰明機智。復述故事時可以利用不同的語氣、表情和動作生動再現這個故事,立體展現人物的形象。為了把故事再現得更形象,有些小組成員進行合作,加入了表演的元素,進行了表演式復述。教學中,為了鼓勵學生大膽、自信地表達,教師不必拘泥一格加以限制,而應給予肯定的評價。
復述故事是綜合性極強的語文實踐活動。受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表達能力等的影響,在復述中學生總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許方法使用不當,也許表達不夠流暢,也許重點不夠突出。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鼓勵學生在多元的故事復述中積累豐富的經驗、習得更多的方法,獲得更多的收獲。
許多經典民間故事在選編進教材的時候,有的為了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的受教材篇幅的制約,有的為了追求某種表達效果,不得不對故事進行改編,形成了文本的“留白”。復述故事時巧抓文本的留白,進行創造性復述,不僅是對文本內涵的升華,更是對學生言語思維的提升。
棗核為了“折騰衙役”,吆喝了三次。每次吆喝之后,棗核是怎樣審時度勢,抓住最佳時機采取下一步行動的呢?這里棗核一定會有豐富的心理活動。復述時,教師可以通過追問引導學生思考:“棗核是在什么情況下分別開始第二次和第三次吆喝的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有學生這樣說:“棗核剛剛吆喝完第一聲,院子里就熱鬧起來,跑步聲、叫嚷聲、翻東西的聲音亂成一片,聲音由遠及近,由大及小,院子里漸漸安靜下來,棗核知道,衙役們又上床睡覺了。棗核等了一會兒,估摸著衙役快要睡著了,又一次吆喝起來。霎時間,院子里又亂成一片、響成一團。棗核靜靜地等待著,等到院子里寂靜無聲,棗核第三次吆喝起來。可是,無論他怎么吆喝,院子里還是毫無動靜。棗核知道機會來了,就從驢耳朵里跳出來,打開了大門,趕出了牲口。”在故事中加上棗核的心理活動進行文本的補白,故事的情節更生動,人物的形象更豐滿,文章的主旨更突出。在積極的思、辨、說的語文綜合實踐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選入教材中的民間故事,有的情節簡單。復述時可發揮想象,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留白進行創編:加上人物的外貌、語言、神情、動作、心理活動等的描寫,或添加環境描寫、擬聲詞語等為文本增色。但這樣的添加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巧越好。添加的內容只有突出文章主旨、凸顯人物形象,才能起到為文本增色的作用。
復述故事是對文本的再現和加工。想要故事復述好,首先得把文本閱讀好,這樣的閱讀不僅需要梳理故事的主要情節,還要關注文本的細節,揣摩故事的人物和內涵。閱讀是輸入,復述是輸出,成功的復述需要心、腦、耳、眼、口甚至身體四肢的共同參與。可見,用復述的方法學習民間故事,是對民間故事最好的解讀和詮釋,是打開民間故事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