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安
教師和學生一起讀整本的優秀著作,能夠革除碎片式閱讀的弊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厚學生的閱讀積累。可是,一般的語文教師眼里只有一本薄薄的語文課本,至于讀整本的書,大多放在課余時間,成為名副其實的“課外閱讀”。教師舍不得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勻一點給整本書閱讀,不愿意花心思去指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學生走馬觀花,閱讀的效果可想而知。怎樣才能扎實有效地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呢?群文閱讀款款走來,和整本書美麗地邂逅,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二者同心,其利斷金,以群文閱讀教學為杠桿,推動整本書閱讀走向深入,無疑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群文閱讀教學何以能擔此重任呢?首先,教師從整本書中選文,確定合適的議題,開展群文閱讀,既能多點開花,補齊單篇課文教學信息量少、思維訓練不足的短板,又能以點帶面,促進整本書閱讀向縱深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群文閱讀如同強力的黏合劑,聯手單篇精讀和整本書閱讀,取長補短,實現了“1+1+1>3”的目的。其次,把多個文本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學生閱讀的內容多,讀書的興致高,理解得更透徹。從“群文”走向“整本書”,能夠促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持久的毅力投入到整本書閱讀中去,達到互利雙贏的效果。另外,群文閱讀更接近于生活中的常態化閱讀,學生閱讀的速度快,讀書的方式多,思考得更深入。通過對多篇文章的分析比較,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閱讀的方法,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得到快樂。
要想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的指導,語文教師必須醉心于閱讀,成為一個優秀的讀者。推薦學生讀的書,自己一定要提前讀完,準確把握書本的內容,深刻理解文章的要義,才能發現整本書中能夠關聯在一起的精彩片段,組成群文,設計合適的議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教師只有和學生一起讀書,才能在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指導中底氣十足,才能和學生擁有“共同的語言”,通過對話引領學生進入更廣闊的天地。
整本的書多為長篇大論,內容龐雜,或者是由很多個短篇組成。要從中選出多篇文本,組成高質量的群文,必須根據一定的目的精挑細選,不可簡單地堆砌。以下幾種群文組元的方法,可供教師們借鑒。
完全拋開語文課本,只進行群文閱讀,不符合統編教材的初衷,估計教師也少有這么大的魄力。教師選擇的文本,應該與教材密切相關,最好能夠成為課文內容的有效拓展。依據教材組文,讓群文攜手單篇課文和整本書,是最基本的組文方向,應該優先考慮。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第12課《盤古開天地》,教師可以從中國神話故事中挑選《神農氏嘗百草》《大禹治水》等文章組成群文,讓學生了解神話故事的起源和特點,探秘先民的英雄情結。對照閱讀,學生就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形象。教材學習是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根”,扎得越深,群文閱讀教學越容易“落地生根”。
整本書中,不同的章節,具體內容千差萬別,但有些文本內容在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可以拿來組建群文。有些文本,運用了相同的表現形式,盡管內容各不相同,一樣可以放在一起研讀。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文本中同質性的東西,歸納梳理,就能習得有關的知識和能力。《公牛與車軸》《龜兔賽跑》《狼和小羊》都是《伊索寓言》中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作者均采用對比的方式揭示道理。通過群文閱讀,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共同特點,對比主人公的言行,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些。
群文閱讀中的選文,相同之處易得,不同之處難尋。沒有差異的文章,放在一起就是重復,無法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教師抓住文本間的差異,就能找到生發學生思維的關鍵點,深化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紅樓夢》中劉姥姥三進榮國府,第一次求接濟,第二次送瓜菜,第三次救巧姐。將三個片段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現前兩次都是在榮國府興盛之際,劉姥姥臨走時帶了好些財物;第三次則是在賈家破敗之時。曹公借劉姥姥的視角,反映出盛衰興亡轉眼成空的過程,鄉下人的質樸憨厚和知恩圖報也躍然紙上。為什么是“三進”呢?減掉一次嫌少,增加一次啰唆,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當學生閱讀的書目足夠豐富時,還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選擇文本,從群文閱讀走向“群書比對”。從“群書”中選文,范圍更廣闊,內容更豐富,對學生思想的沖擊也更大。如果說“同書選文”能夠讓學生會讀一本書,那么群書選文就能夠讓學生會讀一類書。例如,六年級下冊教材推薦閱讀冒險小說,學生讀了《愛麗絲漫游奇境》《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這兩本書之后,教師可以從中選擇主人公變大變小的相關片段進行群文閱讀,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變形以后世界發生的變化,探究冒險小說的特點和閱讀的方法。掌握了閱讀同一類書籍的密鑰,學生就可以自主閱讀了。這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除了上述幾種選文組元的方式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同一主題選文,圍繞人物形象選文,選擇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這里不再贅述,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用。
對于一組群文來說,議題就是多個文本的靈魂,它必須貫通所有的選文,涉及各個篇目中最為關鍵的內容或結構。好的議題設計,不僅要統率一組群文,還必須給予讀者思考和議論的空間,讓集體建構成為可能,從而深化對本組文章的理解。
從整本書中選文重組,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先思考一個議題,而后根據議題尋找合適的章節組合文本;也可以先有一組可能成為群文的文本,然后細心地研讀,抓住文本之間的異同,探求內在的奧秘,確定議題的方向。對于不合適的文本,及時進行調整。
設計議題,教師可以從文本內容入手,也可著眼于表現形式。前面所講的“神話中的英雄是怎樣煉成的”指向文本中的人物角色,屬于內容議題。對于文學作品來說,除了針對人物形象,還可以依據文本的主題、情節、場景等內容確定議題。“故事中的對比”則指向文本的表達形式,可以稱之為形式議題。形式是內容的載體,是語言表達的秘密。以表達形式為議題開展群文閱讀,能夠讓學生學習表達的方法,把讀書跟習作結合起來,向讀寫共生的方向發展。另外,教師還可以關注文體形式(如“走進寓言”)和思維形式(如“人物變形以后的成長”),以這些形式結構為依據,可以組織并呈現很多群文。
內容與形式相統一,思想與表達同發展,設計群文閱讀的議題,兩者都應該重視。
有了好的議題設計和群文組元,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引領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并以此為手段,帶動整本書閱讀,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看到比課本厚很多的整本的書,學生難免會產生畏難的情緒——這么厚,什么時候才能讀得完啊?如果教師把任務硬塞給學生,學生很難產生持久的閱讀興趣,讀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群文閱讀閃亮登場,通過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以及生動優美的語言表達等極具內涵的元素感染學生,使他們從心底里產生閱讀整本書的強烈愿望。以《西游記》的導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選擇《大鬧天宮》《豬八戒背媳婦》《大戰紅孩兒》等故事,與課文《猴王出世》一起閱讀,再加上主題歌曲、視頻片段,學生自然而然地被精彩的故事所吸引,就會自覺地去讀書了。
在整本書閱讀的中間階段,教師必須適時地關注學生的讀書情況,掌握理解感悟的程度,了解學生心中的困惑,然后對癥下藥,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為學生排憂解難,出謀劃策。學生從群文閱讀中習得讀書的方法,并運用到整本書閱讀中去,課外閱讀才能持續地向前推進。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降妖除魔,神通廣大;豬八戒好吃懶做,懦弱好色,有時候甚至有點可恨。教師可以通過群文閱讀,指導學生多元評價人物形象,比較二者的不同之處,進而探究豬八戒深受讀者喜愛的原因。孩子們就會發現,豬八戒介于善惡之間,典型的俗人一個,跟一般人的接受心理最為接近,因此比大圣更受歡迎。
讀者對同一文本的理解感悟不盡相同,有的深一些,有的淺一些,還有的甚至比較片面,需要通過交流分享進一步深化提高。而這一點正是群文閱讀的長處。師生圍繞特定的內容展開對話,在討論中與他人的思想發生碰撞,產生思維的火花,建構起對群文、對整本書的認知,讓學生讀得更加深入。以“孫悟空的成長”為議題,選取《被壓五行山下》《打殺六山賊》《三打白骨精》《豬八戒義激美猴王》等文章進行群文閱讀,引導學生比較孫悟空兩次被唐僧趕走時的言行態度,明白人的成長必須要經歷磨難并有所頓悟,還要戰勝自己心中的魔障。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感悟,提高了思想認識,然后反觀自己的成長經歷,就會得到很大的啟發。
有人說,只有你血脈里流著詩詞歌賦的清香,心底里烙上傳統文化的印記,才能成為真正的中國人。雖然有失偏頗,但也不無道理。語文教師開展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讓學生成為“文化人”。教師要有敏銳的嗅覺,善于發現經典名著中的“文化味”,通過群文閱讀,讓學生享受優秀文化的“大餐”,更好地理解文化,傳承文化。師徒四人西天取經,唐三藏看起來最柔弱,以“沒有唐僧,能否取得真經”為議題,引導學生閱讀群文,探究唐三藏在取經團隊中的作用,就會明白唐僧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但他是真正的大英雄——不被富貴所誘,不怕艱難險阻,不為美色所動,意志堅定剛強。他不正是孟子所說的大丈夫嗎?學做“大丈夫”,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
綜上所述,基于群文閱讀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內容豐富厚重,形式靈活多樣,保“質”又保“量”,深遠而寬廣。教師要先于學生閱讀整本的著作,善于發現書中的關鍵點,設計合適的議題,選取優質的文章,用群文閱讀帶動學生“悅讀”整本的書,“會讀”優秀的著作。這對語文教師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逼著教師去讀書,去改變,去創新,探索閱讀教學的新思路。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群文閱讀教改實驗專項課題“構建‘1+X+Z’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課程體系的實踐探索研究”成果(立項號:GS[2021]GHBZX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