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芳,李善吉,饒珍(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075)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3]。2020 年5 月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明確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4-5]。在理工學類專課程教學中,融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8]。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育,并構建思政與專業教育共生融合的課程教育模式,是理工科專業課程建設必須思考與探索的問題[9]。
高聚物生產技術是高職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以化工總控工的國家職業標準為中心,以典型石化企業生產技術為依據,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在高聚物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改革中,課程設計環節中深入挖掘課程中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等哲學思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環保意識,質量意識等思政元素。通過信息化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教學,分組任務教學等多種途徑的教學模式探索,提高課程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工匠精神,家國情懷以及時代擔當等綜合能力,實現專業課和課程思政的相向而行,協同育人。本文主要介紹我校的高聚物生產技術課程思政的改革過程中,取得的有益的探索和經驗。
與傳統的思政課程相比,課程思政是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其關鍵是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將教書、育人體系進行和諧統一[9]。在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進行了如下有益的嘗試。
在聚合物生產技術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聯合石油化工學院專業教師和學校思政部教師,共同對課程進行開發。充分利用石油化學學院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術優勢和思政部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進行課程中有關思政元素的開發。在專業課的授課過程匯總,專業知識為主題,思政穿插其中,又不會讓同學們感覺到思政元素的引入牽強,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形成如下機制:(1)聯合備課機制。在聚合物生產技術開課之前,聯合專業教師和思政部教師進行備課,對課程中可以引入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引入等進行課堂設計,充分備課。(2)課堂反饋機制。在每節課后,都會要求同學們利用線上評教對本次課程進行評價。通過同學們對課程的評價,有教師團隊對課堂中的環節進行修訂,不斷提高“課程思政”課堂的效率。(3)定期交流機制。思政部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屬于不同部門,為了溝通交流方便,在建立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團隊初期,形成定期會晤的機制。在實踐中證明,定期交流機制的形成,思政部老師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獻言獻策。專業課授課過重注意思政元素的引入,整個團隊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工作效率,工作效果明顯提高。
將課程思政引入到專業教學中,需要在課程設計全面整合課程思政教學,挖掘思政融入點,使之與課程知識點充分結合,培養具有專業精神的高水平技術人才[7]。在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改革的具體過程中,石油化工學院專業教師和思政部教師共同對課程進行開發,深入挖掘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提高思政元素與基本知識點的密切關聯度。具體的方案如下:(1)聚合物自由基聚合反應過程中,自由基聚合使得聚合物鏈增長,從而生成不同分子量及其分布的聚合物,但是無論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如何改變,最終的聚合物與投入的原料之間遵循物質守恒。(2) 聚合物生產工藝過程體現的質變與量變關系,體現辯證法的意義。如在乳液聚合、溶液聚合、本體聚合等聚合方式中,通過控制反應的溫度、時間、壓力等工藝參數,以及使用催化劑、阻聚等不同助劑來制備不同的形態質量的產品,在專業課程加深對聚合物生產工藝過程的理解和認識。在專業認知的基礎上,加強對質變和量變等唯物主義的認識。(3) 在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的聚合物產品改性技術章節如用粉體改性聚丙烯,對粉體種類、用量、粒度、表面處理等條件的改變對聚丙烯產品性能帶來的不同改變,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步獲得相關的數據,達到最優的性能結果,體現出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等。(4)利用與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相關的學科科技發展前沿動態,如:行業協會橡塑展、諾貝爾化學獎等科技前沿資源,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國際視野,創新開拓精神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懷。(5) 在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工業“三廢”的處理技術中,通過相關的案例和治理前后的變化,對生產影響、環境影響等,讓石油化工專業的同學始終堅持“綠色化學”的核心理念,在技術改革發展中,盡可能地減少和消除化工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
聚合物生產技術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采用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分組任務模式等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讓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內容與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家國情懷、時代擔當、工匠精神、綠色發展理念等思政要素緊密而有趣地結合起來。
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線上和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提高教學質量[10]。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的“灌輸式”授課方式,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充分調動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1]。
(1)采用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與時政元素結合起來。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的具體章節教學內容與時政元素結合起來。在教學的過程中,使枯燥的理論教學彰顯時事的魅力。
如結目前在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防控重要物資口罩的生產原料—聚丙烯熔噴布。線上布置同學們課前查閱聚丙烯熔噴布相關的產品性能、生產工藝、市場分布及產品應用領域以及最新科研進展等資料。在線下課堂,根據聚合物生產技術中的聚丙烯生產章節中,對有關聚丙烯的原理、工藝技術、產品的性能以及產品應用等進行講解。通過對聚丙烯產品的工藝技術對性能影響、性能指標對其應用領域的決定作用,啟發同學們結合線上查詢的有關聚丙烯熔噴布對聚丙烯材料性能指標的具體要求。此外,進一步設計生產聚丙烯熔噴布所用的聚丙烯顆粒的生產工藝條件。 通過線上的有關時事的材料使用以及線下教學中基本原理、工藝技術講解、性能與應用等過程的講解,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化工產品生產中原料一工藝技術一產品性能一應用的基本過程。同時,培養學生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探尋產品市場應用—產品性能—工藝技術原料的過程。讓同學們在暢游專業理論課同時,養成關注時事動態,關心身邊事、家國大事的時代擔當精神。
(2)采用采用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與科技前沿結合起來。將聚合物生產技術的相關內容,擴展至化學化工材料等領域。在教學過程,結合本年及歷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視頻,以及相關的材料的研究的前沿領域等在線上發布相關資料,組織同學學習,如組織觀看世界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視頻,開拓國際視野,培養創新精神。我校的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為大二上學期,即每年秋季學期開課,每年 9—10 月份正值世界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布置同學們線上觀看網絡途徑觀看相關的視頻,關注科技發展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應用領域。在線下的教學過程中,將材料學的有關原理、知識等與科研前沿相結合,培養同學們關注相關學科發展、追蹤科技前沿動態的能力,融合創新開拓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等思政元素。
分組任務教學模式綜合了分組合作學習、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的優點,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度[12-13]。在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中采用分組任務的教學模式,培養同學們團隊合作意識、工匠精神等。如在乳液基聚合的實踐教學環節,采用分組任務模式進行教學,具體通過分組試驗以及小組匯報結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訓課程。在實驗分組中,通過每小組內部的成員控制不同反應的溫度、時間、壓力等工藝參數,以及使用催化劑、阻聚等不同助劑來制備聚苯乙烯,通過對產品狀態、分子量等指標的表征后。實驗結束后,小組所有成員將實驗結果進行匯總,得出相關數據的規律后,進行匯報。每個實驗過程大概需要5~7 小時,如果一個人來完成所有的工作,得出相關的數據的規律,需要1~2 周時間,但是小組合作僅需要幾個小時即可得到相關規律。在專業實驗教學環節上加深對聚合物生產工藝過程中相關參數控制對產品性能影響的理解和認識;在思政教育上,讓同學意識到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讓同學們從自己的實驗成敗關乎小組成績,從而體會到個人團隊、集體、國家、社會中的能量,哪怕是一點點努力都會給整個團隊帶來不一樣的成績,培養同學們的努力拼搏,勇于擔當,再而提高到國家榮譽,民族振興,都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
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前,課程評價采用的是期末考試考核制,考試內容主要涉及到專業理論知識的考核以及實驗操作技能考核。在聚合物生產技術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后,在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評價中引入過程性考核和思政考核,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采取如下方案:實訓成績30% +期末考核成績30%+ 過程性考核20%+ 思想道德綜合素質20%的評價方案。
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后的評價方案,讓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同學們過程性考核、實操性考核以及綜合素質的考核。改革后與課程標準的設置更為接近,而且有利于同學們思想得到素質,職業素質等綜合能力的發展。
聚合物生產技術是理論性很強的專業課程,也是石油化工及其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之一。在聚合物生產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體現課程思政,不僅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培養團隊意識、工匠精神、家國情懷以及時代擔當等綜合能力,實現專業課和課程思政的相向而行,協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