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倩嬌
(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 411105)
一個政黨始終堅持什么樣的工作路線,直接關系到黨內的認同感和黨外的凝聚力。群眾路線作為在接受實踐檢驗中逐漸形成的理論成果,既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外在體現,也是黨外的人民群眾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的結果。百年來,從最初的動員人民群眾到現在以人民為中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黨中央集體通過全面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開展了不少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實踐活動,取得了不少偉大的勝利,并在實踐中慢慢推動群眾路線向理論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這對黨今后開展各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四大會議上,將黨的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1]“一切為了群眾”是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信仰和價值追求的外在體現,“一切依靠群眾”是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依靠的力量,是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戰勝各種復雜問題的強大武器。“從群眾中來”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基礎,而“到群眾中去”則是踐行群眾路線最終的歸宿[2]。“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是實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必要條件,是為人民服務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3]。如果這一環節不能正確地實施,就無法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最終所有政策都會失去它本身的意義,就無法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得以實現。
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共產黨人也非常注重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并將其發展成黨必須遵循的理論成果。其發展階段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共產黨創立初期和大革命時期是群眾路線萌芽的時期。這一時期,黨通過大力發傳單、游行等方式,努力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探索革命的道路中,通過不斷實踐和創新與群眾一起工作的方式,建立密切聯系,使群眾路線慢慢在中國革命中生根發芽。1921 年中共一大召開,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共產黨人學習他們的信仰和照搬他們的方式,“在一大的綱領中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黨”[4]。“1922 年中共二大通過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中指出要把黨建設成一個革命的群眾性的政黨,就要把黨的一切活動都融入到廣大的群眾中去。”[4]1923 年中共三大決定“采取國共合作的方式,廣泛發動群眾,發展革命力量”。[4]
土地革命時期是群眾路線漸漸形成的時期。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發現人民群眾在中國革命運動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進行革命戰爭必須依靠的力量,對黨和群眾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不斷從多個方面建立和發展與群眾的關系。1929 年9 月周恩來在《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講紅軍與群眾的問題時,曾先后三次提到從“群眾路線”中找出路,因而“群眾路線”的內涵也慢慢明確起來。[5]
抗日戰爭時期是群眾路線得到不斷完善、理論逐漸成熟的時期。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分析了當時的抗戰局勢,認為只有依靠人民群眾這個大集體才能打贏這場戰爭。1938 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6],為此提出了要依靠人民群眾取得抗日勝利的群眾路線思想。[7]1941 年毛澤東在《農村調查》中強調要深入農村調查,切實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向人民群眾學習,將自己鍛煉成一名具有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戰士。1945 年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根本的組織路線,同年在中共七大上,將其寫入黨章”,[8]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發展歷程上第一次正式地對其進行全面地闡述。
解放戰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七大以后,全黨上下對群眾路線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在各項工作中基本上都能自覺地對其進行應用,在這個時期,群眾路線理論得到了具體實踐的檢驗,黨內對群眾路線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
新中國成立后,黨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時,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1951 年到1956 年,毛澤東先后發表了《必須重視人民群眾來信》、《論十大關系》等文章,提出了要相信群眾和相信黨兩個根本原理,要求要時刻關心群眾生活,積極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1956 年在黨的八大上,群眾路線作為全黨必須全面貫徹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根本工作路線寫入黨章。
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后,為了繼續與人民群眾建立血肉聯系,黨通過各種方法貫徹群眾路線。1962 年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又指出:“貫徹群眾路線的又一方法是采取民主集中”[8],進一步豐富了群眾路線理論。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對群眾路線的主張發生明顯的變化,改革開放時期是黨的群眾路線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的時期,在結束“文化大革命”和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發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一文掀起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討論浪潮,在鄧小平的帶領下,黨的群眾路線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9]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各級領導在尊重人民群眾的基礎上,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正確的意見要做到虛心地接受并采納,錯誤的意見要適當地做出解釋,堅決維護人民的利益。1981 年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指出:“要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并科學地闡述了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10]1992年的十四大上在黨章中又加上了“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一句,由此完善了對黨的群眾路線內涵的表述。[11]表明了我們黨自始至終都是以為最廣大人民的爭取利益為中心的政黨,進一步推動了群眾路線向前發展。
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面臨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復雜,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三個代表”思想的重要內容,并將其作為黨的指導思想。[12]胡錦濤也非常重視保障人民的利益,在他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中,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努力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將制定的政策深入地執行到基層,精準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困難。因為黨只有一心為民,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才能帶領全民全面建成和諧的社會。
十八大以來,是黨的群眾路線得到創新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群眾路線的發展創新了新的發展格局,由原來的動員群眾到群眾自覺行動轉變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群眾路線的內容。在十九大上,習近平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人要時刻對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等進行精準的把握,并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十九大報告中,3 次提及“人的全面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和最高命題,“人民”一詞用了203 次,“群眾”一詞用了43 次,充分地、鮮明地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的問題,并把黨的思想路線貫徹落實到治國理政的實踐活動中。
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百年的光輝歷程,在全面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下,我國的發展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百年實踐,為新時代繼續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許多重要經驗啟示。
中國共產黨人作為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人民群眾作為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群體和力量來源,為了進一步推動國家發展,在黨與人民群眾建立密切聯系的同時,首先應該牢牢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學會用群眾觀來正確看待群眾問題,深刻明白群眾所思所想。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經典著作中提到共產黨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政黨,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要處理好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并且馬克思恩格斯兩人還對群眾觀進行了全面的論述,為在中國發展起來的群眾路線提供了指導,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都根據具體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進行了發展。因此,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需要我們廣大黨員團結一致,提高群眾路線理論水平,掌握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方法,學會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上看問題,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與人民群眾共同努力創造美好生活,共同努力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解決好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是在堅持執行群眾路線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確保黨能否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密切聯系群眾是黨最大的執政優勢,是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黨員干部也是勞動人民中的普通一員,要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注意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方法,在溝通交往中建立密切聯系,帶領人民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的發展不能沒有英雄,而人民群眾就是真正的英雄,必須自始至終都相信人民群眾,主動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并把他們的觀點統一起來考慮,學會用矛盾分析法、辯證法、發展觀等方法正確看待其意見,吸取精華落實到政策中,踐行到實際中,不斷增強人民的自信心,肯定人民群眾的才華,牢記人民群眾立下的功績,建立起牢固的黨群關系。然而解決好黨群關系不是單方面努力就能解決好的關系,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曲折而又長期的過程,需要共產黨員與人民群眾雙方共同努力,在日常的溝通交往中共同建立,共同推進。
切實改進群眾工作方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原來的群眾工作方法有些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發展形勢的需要,這就需要共產黨人在全面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時要不斷地結合當下的新形勢,深入到人民群眾集體中,了解人民群眾所需,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切實地改進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切實地改進群眾工作方式方法,是在全面貫徹群眾路線時必須攻克的一個難關,只有穩住心態,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發展的思維看待人民群眾問題,到人民群眾中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采取民主集中的原則,辯證地看待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以身作則,不斷提高群眾工作知識水平,根據具體情況改進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為人民謀福利,為人民謀幸福。另外,現在是新媒體時代,作為共產黨人,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群眾工作方法,利用新媒體搭建群眾工作的平臺,建立起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用接地氣的語言開展群眾工作,增強群眾工作的感染力,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群眾內心所想,對癥下藥,滿足他們的需要,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擁護。
人民支持與擁護是我們黨創造一切奇跡的力量源泉,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群眾路線的學習與掌握。總的來說,在學習黨的群眾路線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構建科學化的群眾工作方法,一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時代的發展賦予群眾路線新的內涵,才能使其與時俱進,從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方面的需求,不斷總結黨領導人民群眾取得偉大成果的經驗,才能創建一個黨與人民群眾都滿意的社會環境,從而最終把中國建設得更加富強美麗,推進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