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健,姜朝暉
(1.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2.南通大學,江蘇南通 226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自誕生就一直指導著中國共產黨在客觀世界發現和把握規律,引領具體實踐。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具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可貴品格,在實踐過程中,能不能做到實事求是,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過類似的思想,《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顏師古注:“務得實事,每求真是。”就中國古代歷史對實事求是的整體涵義解釋而言,實事求是指涉的是原始材料的真實性和求索真知。由之也可以發現,實事求是作為哲學概念的角色登場,始終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實踐精神的顯著代表。這也使得其實事求是與西方實踐理性的概念不謀而合,成為古今中外文化聯結溝通的關鍵所在。
實事求是同時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說到實事求是思想的誕生,除了中國古代哲學,不得不提的就是湖湘文化對毛澤東的影響。位于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學府——岳麓書院以及前身為南宋時期張栻創辦的城南書院后改名的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這兩個地方對青年毛澤東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無論是學校的文化氛圍還是師生思想上的氣質都彌漫著濃郁的經世務實的文化傳統。青年毛澤東曾寄居岳麓書院,在半學齋推開窗戶即可看見掛于岳麓書院講堂,由賓步程手書“實事求是”的制匾。這四個字成為了他今后的人生格言,成為他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思想武器。最終毛澤東推動實事求是成為黨的思想路線,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品格和實踐品格。
1924 年1 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開啟了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國民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卷全國。毛澤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初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發表了關于《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重要文章。這篇文章奠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理論基礎,是毛澤東哲學思想開始萌芽的顯著標志之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深刻分析和總結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先后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著作,標志著其實事求是思想的初步形成。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1930 年5 月,毛澤東在江西尋烏進行社會調查,寫下了《調查工作》一文。文章首次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論斷,強調“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
遵義會議以后,毛澤東系統總結了全民族抗戰的歷史經驗。在《實踐論》和《矛盾論》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系統分析了黨內錯誤傾向。在經歷過萬里長征之后,我黨在延安開啟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在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概念,此次會議體現出了對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革命的道路尋求和思索,并明確指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1]522
1940 年1 月,他又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再次強調共產黨人“科學的態度是實事求是”[1]662。延安整風期間《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眾多著作形成了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經歷了幾年的整風,使黨內的思想取得了一致,使提倡‘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全黨在毛澤東的旗幟下空前團結起來”[2]。整風運動使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深入黨內人心,為抗戰和新民主主義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
實踐是實事求是思想的底色,任何一種科學的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建立在實踐的土壤之中萌芽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 年12 月26 日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堅持實事求是,就要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窮盡真理,而是不斷為尋求真理和發展真理開辟道路。”
馬克思著名的哲學宣言是改變世界,感性物質活動的實踐是全部現存世界的基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是哲學的根本任務。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3]實事求是思想核心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也是繼承了馬克思的實踐觀點,蘊含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哲學品質。
實事求是思想的誕生與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建黨初期正是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和理論支持,存在了教條主義和斷章取義的現象。將國際共產主義的指示當成了不可動搖的條律,從而在實踐過程中導致了慘痛的失敗。經過水與火的洗禮,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逐漸變得成熟,通過各種嚴峻的考驗也逐漸清晰地認識和領悟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具體國情的實踐是無法剝離開來的,任何理論都需要通過實踐來發展,發展的理論才能夠進一步指導實踐。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征服苦難,走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也正是堅持了這樣的思想指引下才取得了成功。這一過程也是從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深入認識、把握的過程。只有實踐貫徹行動,理論才可以發展在正確的道路上。注重實證調查研究,通過實踐來檢驗和校正原本的想法,實踐性的特征始終貫穿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實踐的辯證法三大規律為:對立統一規律、量變引起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實踐的辯證法立足于人,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都離不開人的活動,人的活動具備的特殊屬性是實踐的根本。實踐辯證法的內在要求是不能脫離人的全面發展的旨歸,辯證法的合理性在乎揚棄,在事物變化發展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揚棄代表著克服和繼承。實踐辯證法主張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正是具備批判性的特征,使黨的思想路線在客觀世界中可以發揮思想偉力,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深刻的理論品格,自覺地為社會發展和思想解放提供了可以追尋的實踐方向以及理論的指導。毛澤東用了近20 年的時間提出實事求是的思想,在全黨形成了思想上的共識,形成了普遍的實事求是的氛圍。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實踐發現真理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批判沖突束縛的過程,更是一個尋找最適合中國國情道路的歷史過程。
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用于自我革命的政黨,是一個敢于刀刃向內的政黨,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重要的武器。這里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批判性”不是簡單的拋棄,也不是取代,而是極為復雜的涅槃。正因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始終保持著“批判性”,才使得中國共產黨可以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地提升壯大,不停地尋找合適的道路,在這條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與各種風險作斗爭,發現根源解決問題。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最深刻的經驗之一就是堅決反對“拿來主義”,任何高深的理論都不是拿來即用,都需要解放思想,解決思維僵化,實事求是,有的放矢。
習近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4]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堅持自我革命精神,保持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與作風,即主體自覺的積極的自我揚棄。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從一艘弱不禁風的小船到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離不開批判的武器不斷在前行的道路上修正錯誤,校正方向。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政治品格就是不屑于遮掩錯誤,對待問題必須堅決地刮骨療傷、進行堅決徹底的斗爭。通過實事求是,發現新世界,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愿景。也正是這種批判性賦予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到不可逆轉的偉大進程之中。
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價值主體。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著,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以人民為中心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體現。
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這100 年,是帶領人民征服苦難走向輝煌的歷史,是緊緊依靠人民的奮斗史。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一個重要思想——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的全面發展”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以人民為中心”要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對人的權利的最大尊重,體現了由注重“物”到注重“人”這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只要人民成為自己的主人、社會的主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人,共產主義理想就一定能夠在不斷改變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中一步一步實現。”
習近平在2013 年12 月26 日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堅持為了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要有光明磊落、無私無畏、以事實為依據、敢于說出事實真相的勇氣和正氣,及時發現和糾正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決策中的失誤、工作中的缺點,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時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理論越貼近人民,在指導實踐中發揮的作用就越大。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的出發點就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歷史也證明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促進人的發展,幫助人去發現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實事求是思想在歷史進程中保持活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也正是它自身所具備的人民性的特征,才獲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是實事求是路線人民性特征最好的印證,是理論邏輯與現實實踐的互動結果。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人民性始終是其最鮮明的特征之一,也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寶貴的哲學品格。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也是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和思想精髓。實事求是作為我們黨的重要思想路線,有著深刻的哲學基礎和依據,來源于唯物主義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毛澤東深刻把握了馬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質,結合了列寧主義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本質觀點,在立足中國當時復雜的時代背景和具體國情的基礎上創造性發展并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此后黨的十四大將鄧小平倡導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思想路線概括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扎根中國大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題中應有之義。
實事求是思想最重要的理論價值就在于吸納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并結合中國實際而產生的一個具有深遠指導意義的科學理論體系。實事求是思想的實踐性可以說是中西方理論的連接和匯聚。它是毛澤東立足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精髓,對馬克思主義的高度凝練。十月革命將馬克思主義送到了全世界,也送到了中國。在馬克思主義到達這個內憂外患的國家時,如何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如何幫助中國人民脫離苦海實現自由和解放的問題上,實事求是思想作為最合適的答案登上舞臺。
實事求是不是簡單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更是一種交流、碰撞和超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長期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種理論的探索發展是一種實踐的過程、一種理論的張揚、一種思想的規劃。實事求是的旨歸就是將理論與實踐聯系在一起,思想和現實聯系在一起,主觀和客觀聯系在一起,確保理論的豐滿以及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的科學性。實事求是彰顯的理論價值表明了一種獨屬于中國的理論形態和思想地位,實現了多重超越、自我反思、跨文化交流的理論生態,擺脫了細而無聲,隱而不彰。
實事求是的理論邏輯就是以“實事”為主觀對象,以“求是”為檢驗標準,以“人民”為核心所在,毛澤東同志曾對“實事求是”作過精辟的概括,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種理論邏輯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的科學內涵,也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邏輯必然。以實事為考察對象,是表明客觀物質世界不以人的意識而單獨存在,人們不僅能夠認識客觀物質世界,同時可以透過表象,找尋客觀世界的本質。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從而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中國共產黨人也正是一直以來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不動搖,才能夠不斷地深化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內涵,不斷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飛躍,用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來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
任何一種理論的價值并不能由這一理論本身來實現,正如馬克思早年曾說過的那樣:“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評的武器,物質的東西只能由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任何理論形態的東西,要使之轉化為現實形態,產生現實的力量,就必須與人們的主體活動相聯系,通過人們接受理論后的自覺活動產生應有的效用。能夠使理論轉化為現實力量的唯一途徑,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黨長期以來制定方針政策、政治路線、自我革命的理論支撐、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碩果的理論指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精神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武器。“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5]實事求是思想不僅反映出了社會發展的本質,也抓住了人的發展的實踐本質,規律靠的不是意識的空想,而是實踐研究出來的。“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6]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歷程表明,只有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旗幟不動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嶄新的時代征程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是空前牢固的,道路是空前廣闊的,前景更是空前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