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麗麗 秦聰穎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早在西漢時期出現了麻制成的纖維紙,而東漢蔡倫將造紙術改進之后造紙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然而當代商業的發展也對傳統工藝造成一定沖擊,部分傳統工藝瀕臨消失,四會市的鄧村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帶,水陸交通便利地,而當地會紙生產將古法造紙技藝有效保留,這種造紙技藝有著巨大的人文價值,對其保護也是傳承我國造紙文化的重要舉措,以下進行相關分析。
會紙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至今有800多年的歷史,鄧村古法造紙是文化載體的重要體現,當地獨有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為古法造紙提供了生產環境以及原料。在農耕思想下倡導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當地手工藝人也主張使用水、石灰、竹子,高度關注竹林資源的保護,并且使用清潔流動的水源腌制竹子,之后的石灰液排入到河流當中,然后滿足水產品養殖,實現了農業和養殖業的有效結合,這種生產模式體現了我國傳統的造物思想[1]。
當地會紙生產主要采取家庭作坊的形式,很多手工藝人5-6歲起開始曬紙、抄紙,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上世紀90年代鄧村的會紙出口量逐年增加,使得周邊地區群眾來此學習造紙工藝。有相關記載,1993年當地出現14家造紙廠,個體作坊達580戶,年產值接近4200萬元,并且鄧村開辦了造紙學校,集中進行手工造紙學徒的培養,不過手工造紙收入較少,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為了傳承造紙文化,當地開設了展覽館,并且繪制生產工藝成為地區文化象征,吸引諸多游客慕名而來[2]。
鄧村古法造紙術至今有接近800年的歷史,也是當地最主要的非遺文化。當前當地有53家造紙工廠,從業人員接近8000人,每年生產紙制品接近1500噸,年產值高達5000萬元,這也是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四會市政府自2004年以來不斷加強資金投入,旨在打造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并且加強古法造紙展覽館的修建,使得造紙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讓人們更多的了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諸多國內外學者和游客來到四會鄧村游覽與考察,使得四會鄧村知名度得到提升,目前重點放在政府宣傳方面,使得四會古法造紙受到更多關注。
盡管當前四會市造紙產量較高,然而從業人員和傳承人員日漸稀少,這種造紙工藝也瀕臨失傳的危機。主要問題如下:
(1)生產效率偏低
四會古法造紙工序較為繁瑣,在整個造紙過程中炸漿這一工序主要為機械操作,其余環節主要為手工操作,并且單個作坊需要至少三人參與,工作時間較長。
(2)機械化生產程度偏低
由于指的特殊性質,其生產主要依靠人力,與機械化結合不夠深入,部分紙張的生產環節應用機械設備會破壞纖維。此外,機械化生產也存在著環境污染問題[3]。
(3)造紙廠缺乏新鮮血液
當前手工造紙市場需求較少,而造紙生產較為辛苦,過程乏味,很多青年人開始外出打工,導致造紙人員普遍年齡偏大,加之部分生產細節被遺忘,這門造紙工藝瀕臨失傳的危機。
(4)經濟效益偏低
四會古法造紙需要投入較多人力和物力,造紙期間天氣因素會影響紙張晾曬,而會指帶有竹簾紋、色澤發黃、延展性差,在生活中應用較少,普遍作為燒紙,加之當地銷售渠道單一,未能有效開發市場,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古法造紙的原料為竹子,20多道工序中基本為手工制作,主要制作步驟如下:其一,拍竹。用斧頭或者錘子砸破竹節,然后放到固定區域綁扎;其二,浸泡。把竹節放到浸泡池內,每層竹節鋪上一層生石灰,實現層層疊放,然后用鵝卵石壓緊,使其長期浸泡在池中,通過石灰浸泡使其腐爛、變軟,之后把竹纖維的果膠和木素去除;其三,曬竹。把浸泡好的泥竹或者黃竹放入池塘中,用清水清洗浸泡然后把其中的石灰渣清理干凈,晾曬10-15天,之后清除熟石灰;其四,打料。把洗凈的竹節分成10厘米的小段,將其碾碎由此得到黃色絲絮狀的漿液;其五,拌漿。碾碎的漿液倒入回形攪拌池,并充分攪拌,使竹纖維膨脹柔軟,然后散開交織;其六,抄紙。操作人員把手懸掛在紙槽上方的木蘭框上并上下抖動竹簾,瀝干水分后提起竹簾,倒扣在垛板然后揭開,最后在通風環境下自然風干,完成晾曬工序[4]。
蔡倫在東漢元興元年總結以往造紙經驗發明了“蔡侯紙”,在紙張質量得到進步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諸多造紙工廠興起,古法造紙技藝開始被現代工藝取代,使得古法造紙技藝瀕臨失傳的危機,所以需要對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研究,做好保護工作與宣傳工作,當地政府也要加強資金投入,主要措施如下:
近年來國家大力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部分地區在群眾保護意識偏低,未能意識到古法造紙的價值。為解決這一問題,其一,需要當地政府做好宣傳工作,營造古法造紙良好的宣傳氛圍,定期舉辦四會古法造紙公益表演,帶領群眾體驗造紙或者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向群眾播放,由此提升當地群眾的榮譽感,對這項造紙技藝重視起來;其二,重視互動展示設計,需要展示造紙產品工藝并傳播造紙技藝文化,使游客感受造紙藝術魅力,并且購買相關產品。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通過媒體展示打破原有的單一傳播渠道,比如利用博物館網站以及公眾號,使游客參觀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并且滿足互動需求,在互動展示過程中可以利用VR技術采集造紙技術的實景數據、制作造紙技術虛擬場所,也可以利用APP和網站與游客加強互動,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敘事挖掘產品的文化內涵,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達到寓教于樂的宣傳效果;其三,當地政府需要將古法造紙和風景名勝區結合起來,打造四會旅游走廊和古法造紙第一村旅游品牌,當前我國已經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向整體保護階段,使得傳統手工造紙工藝在現代化環境下更加具有文化內涵[5]。
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需要做到思想與時俱進,也就是在四會古法造紙原有文化基礎上合理改造融入現代創意,進而制作更多現代的手工藝產品,比如燈飾、書簽或者讓群眾來到工坊參與古法造紙創作,根據自身的喜好制作文創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材料制作和現代創意結合可以成為發展四會古法造紙文化的新措施,并且更容易被群眾接受,這一過程中也能有效傳播四會古法造紙技藝,增加群眾的造紙收入,逐漸形成產業鏈。
在四會造紙博物館實際改造中主要重視如下4個方面:其一,設計理念。當地政府需要保護好造紙文化,加強資金投入推動四館建設,通過修繕四會造紙博物館吸引各地游客,不過依舊存在館內展示內容凌亂、展示形式單一、產品數量較少、展覽方式枯燥等問題,導致游客停留時間短,難以帶來良好的游覽體驗,所以需要進行改造;其二,功能劃分。需要對博物館內部合理設置展區,幫助游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七大功能區設置文字介紹區、實物展示區、游客體驗區、休息區、造紙藝術展示區、書法展示區、文創產品售賣區,使游客了解造紙文化,在觀看以及實際操作過程中感受造紙文化;其三,空間劃分。將博物館分為5個部分,包括主展廳、次展廳、前廳、天井和外廊,其中次展廳為封閉式空間,外廊為半開放式空間,二者和主展廳通道區域連接,通過通道實現引流,天井是把主展廳和門廳的過渡地帶,具有展示空間功能的效果;其四,主題元素。需要凸顯古法造紙文化氛圍,融入相關元素增強文化氛圍,可以在原有古建筑材料基礎上融入現代材料,配合暖黃色燈光,并且做好展柜、展架、臺座、展墻、展板以及消防設備的設計工作,進而營造質樸的參觀氛圍[6]。
由于古法造紙主要采取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存在著生產規模小、生產工序多、強度大、經濟效益低等問題,為此需要做好如何工作:其一,需要積極傳承古法造紙的古老工藝,賦予古法造紙全新內涵,需要結合現代工藝加以改革,比如讓造紙工藝走入課堂,在古法造紙在傳承過程中,由于工序繁瑣、生產效益偏低導致從業人員減少,所以當地政府需要對傳承人提供一定經濟補助,并且要以市場為導向開展傳承人的培訓工作,提升其文化品位、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增強傳承人的使命感,并在這一過程中對四會市鄧村造紙文化宣傳;其二,古法造紙定位需要將古老工藝生產的手工藝品開發重視起來,加大產品的市場價值,該方面可以進行傳統紙制品工藝的改進,然后加強文創產品的生產。在發展在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需要采取動態化保護措施,讓這些文化產品走入市場,把零散的小作坊加以整合,逐漸形成規模,然后讓古法造紙衍生新的產品,形成行業互動的發展格局,實現古法造紙業的可持續發展;其三,實現四會古法造紙的生產性保護傳統技藝,在長期手工勞作實踐中發展,保護傳統手工藝的過程中也需要參與當代社會的生產實踐,這樣才能對傳統的生產工藝保護和延續。四會鄧村古法造紙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在生產中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關注經濟效益的同時重視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整體來看,造紙技藝的改革結合現代傳承思想,是對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當代工業文明發展的體現[7]。
綜上所述,四會古法造紙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制定與完善發展戰略,在做好宣傳工作的同時也需要大力培養造紙手藝人和學徒,積極應用現代化手段,進而將四會造紙藝術長久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