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金婷 , 栗 婷 , 黃東亞 , 齊高旺
(西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陜西 西安 710077)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監管的基礎性工作,是行政決策和依法監管的重要手段,在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水平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強化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規范農產品質檢機構管理運行,提升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對提高農業部門公共服務管理能力,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1-2]。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形成了以1個市級農產品質檢中心為骨干,長安等8個縣(區)級農產品質檢中心、149個鄉鎮(街)級農產品質監站為基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框架。但縣(區)級、鄉鎮級農產品質檢機構仍處于建設階段,質檢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和一線檢測人員知識水平窄、檢測能力弱、檢測經驗不足,不能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基層質檢機構檢測人員的專業能力亟待加強[3-4]。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高效監測農產品安全生產情況,必須從農產品生產源頭抓起。當前,全國范圍內的涉農區縣均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各鄉鎮和一些大規模的農業合作社也已建立了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實驗室[5]。農產品檢驗檢測人員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前端“哨兵”,當前,基層檢測機構擁有先進的檢測儀器,但缺乏專業的檢測技術人才[6]?;鶎訖z測人員專業素質良莠不齊,檢驗檢測技能有待提高,培訓工作落實不徹底,缺乏實踐經驗[7]。
縣級和鄉鎮的檢測人員大部分來自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內部單位抽調,本科以上的畢業生往往因無事業單位固定編制或發展前景較差、工作基礎條件艱苦、收入低等原因而不愿意到基層參加工作,導致鄉鎮基層的專業檢測人員數量嚴重不足。
鄉鎮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的檢測人員流動性很大。檢測人員不僅肩負職能范圍內的檢測工作,還要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其他機關事務,工作頗為繁雜。檢測人員“身兼數職”的現象,使得檢測人員無法全身心投入農產品質檢工作中,農藥殘留檢測工作也經常被忽視。
由于檢測人員多為其他單位抽調而來,從事農產品質檢工作的時間較短,對檢測使用的相關標準、實驗操作和質量控制等內容了解不深入,掌握不徹底,存在不會檢、檢不出、檢不準的問題。雖然省市兩級的檢測機構每年會定期定點組織開展檢測人員專業技能培訓,但基層技術人員工作任務繁重,很難有數天的空閑時間到場參加。且大多數鄉鎮基層機構財政預算有限,培訓經費不足,檢測人員無法獲得參加系統性專業技能培訓的機會,這也嚴重限制了檢測人員技術水平的提升。
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基層農產品質檢人才隊伍,要緊緊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結合工作實際,明確專業技術人員和一線檢測人員所需的實際知識、技能,科學制定培訓計劃,合理配置培訓課程,按照“干什么精通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8-9]。近年來,由于專業檢測人員少,基地種植面積大,抽取和接收的樣品數量多,基層農產品質檢實驗室的檢測任務日益繁重。質檢工作以農藥殘留快速檢測為主,所以應著重培訓相關人員掌握實驗室的基本知識和基礎實驗操作、數據處理等能力。結合西安市歷年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大比武結果,發現檢測技術人員除熟練掌握所用標準外,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培訓,以拓寬技術人員的知識儲備,提高檢測人員的業務能力,進一步筑牢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關。
一是實驗室安全常識。檢測人員應掌握人身安全防護、實驗室消防安全、化學品使用安全、生物(菌)使用安全、意外事故的防范等基本知識。二是實驗器具的清洗知識。檢測人員應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清洗工作,清洗不規范可能會引起待檢測樣品污染或者交叉感染,從而影響檢測結果[10]。三是制備試樣的知識。葉菜類、根莖類和瓜果類樣品的取樣制備方式有明顯差異,檢測人員要掌握相關要求并參考相應標準分別制樣。
一是常用試劑溶液的配制。應掌握體積濃度、質量濃度、摩爾濃度等不同單位的含義及相應溶液的配制計算方法。二是標準溶液的稀釋。技術人員應了解一步稀釋和逐級稀釋的操作方法。三是混合溶液的配制。需注意試劑添加的順序,順序顛倒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甚至釀成安全事故。如配制硫酸溶液時,必須將濃硫酸加到水中,如果將水加到濃硫酸中,溶液會沸騰濺出傷人。
一是掌握帶刻度的玻璃器皿(如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等)的操作方法,學會正確查看刻度和定容體積。二是掌握移液槍的使用,包括調節容量、正確吸排溶液、回置等基本操作。三是稱量過程中天平的使用,重點掌握天平的分類和型號,注意在使用過程中調節水平、稱量、讀數等容易產生錯誤的內容。四是掌握所用檢測儀器的性能、正確操作方法,掌握簡單的故障排查和維修技術[11]。
檢測實驗的過程是否準確,最直接的判定依據就是原始記錄,故應該及時規范填寫原始記錄。檢測原始記錄應包含足夠的信息,以保證其能夠再現。至少包括樣品名稱、編號、檢測方法、檢測日期、檢測地點、使用的主要儀器設備、檢測過程與量值計算有關的讀數等。使用檢測儀器時,應及時準確填寫儀器使用記錄,以實現檢測結果的有效溯源[12]。
數據處理包括稱量和刻度數字讀取及記錄、有效數字修約、數據分析等內容;結果判定要嚴格按照標準規范化書寫,比如在農藥殘留快速檢測中,判定結果只能是陽性或陰性,不能判定為合格或不合格。
在時間、預算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基層檢測人員還可以參加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評審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等方面的培訓,了解最新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掌握實驗室基礎管理手段,提高專業技術綜合能力,有效提升農產品質檢機構管理運行水平。
高標準、大范圍邀請農產品質檢方面的專家、學者開展線下授課培訓,建立“級別高、資歷深、業務精、范圍廣”的培訓專家庫,確保質檢機構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掌握農產品質檢領域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寶貴的實際經驗,有效引導檢測人員更新知識儲備、開闊視野思維。
鼓勵單位員工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挑選單位內部技術能力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干上講臺,采取講座式、情景式、互動式等模式開展培訓,增強授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可以結合實際工作,以“傳、幫、帶”的方式在工作實踐中,著重對操作能力薄弱的檢測人員進行培訓。培訓過程中要更多地安排實驗操作和上機檢測的機會,豐富學員的實踐經驗,提高培訓有效性。
根據培訓對象、業務能力和職能分工,選派檢測人員赴部、省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或科研院所進行深入的學習和培訓。根據不同類別檢測人員的特點,在設置理論知識和實操內容時,要有所側重。培訓人員可以帶著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有目的地開展案例式、研討式、體驗式培訓,將所學所思運用到檢測實踐中,確保培訓取得實效。
選派儀器主要操作人員,參加儀器公司定期舉辦的儀器操作技術培訓班,掌握儀器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儀器主要功能,學會儀器操作流程和使用過程中故障分析和排除,還可以就實際檢測分析過程中遇到的操作問題與工程師進行深入交流研討,以便更好地掌握儀器操作相關技術,真正做到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學用相長[13]。
借助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充分利用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APP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常態化、碎片化地進行在線培訓學習,打破因工作等原因造成的學習時間和地點受限的問題。同時針對培訓內容開展測試,進一步提高培訓人員的知識儲備及專業水平,倒逼檢測隊伍增強參學參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依托新媒體平臺,既貼合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新形勢,又可以拓寬知識來源,使學習更加便捷,做到“不出門學習、不見面培訓”。
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從生產前沿的檢測抓起,加強基層質檢機構檢測人員的專業能力,全面提高檢測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效率。要根據基層檢測機構的實際工作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培訓計劃,不斷推動檢測技術人員業務能力的有效提升,形成一支技術過硬、愛崗敬業、業務熟練的農產品質檢隊伍,使其充分發揮農產品質檢機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的保障作用,從而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