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寧
(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梳理眾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其主要沿以下兩條路徑進行:一是生態治理方面。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應聚焦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舒適宜居、彰顯文化、科學治理五方面。二是文化治理方面。國內學者大多認為鄉村文化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和重要契機。筆者以廣西龍勝縣平等侗寨為研究對象,梳理其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困境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解決路徑。
一是歷史文化方面。平等侗寨歷史悠久,村寨始建于1 000多年前的唐朝,因侗語為“pingteng”,故名“坪登”,漢人取其近音,名“平鄧”。自唐代李太田、李太寶等先民披荊斬刺開渠造田,經數代拼搏,開出寬闊豐饒的龍勝第一田垌,并建寨立村。之后因侗族人民憧憬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改寨名為“平等”,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是社會生活方面。平等侗寨位于龍勝縣西北部,距縣城65 km左右,人口達5 000人以上,村內有侗、苗、瑤、壯、漢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90%以上,被稱為“千年千戶大侗寨”。平等侗寨社會組織完善,內有鎮政府、派出所、財政局、稅務局、衛生院、糧食局、郵政局、獸醫站等社會組織。
三是經濟發展方面。截至2020年,平等侗寨有林地4 000畝,水田2 775畝,旱地1 343畝,耕地4 111畝。其主要產業為農業、旅游業,該地盛產水稻,境內有西紅柿、柑橘、藥材等特色農業。近年來,平等侗寨大力發展特色項目,拓寬村民收入來源。小鎮其他事業也逐漸發展,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交通條件逐步改善,文旅商業加速融合。文化、教育、衛生、民生等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發展。
四是特色文化方面。平等侗寨有“侗不離酸、侗不離糯、侗不離茶”的飲食習慣,有“匏頸龍舞”“鬧春牛”“踩石輪”“琵琶歌”“多耶”“侗戲”等特色風俗。除此之外,平等侗寨還有神奇壯觀的“寨枕梯田”,有被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軍樓”“古樓群”。2016年12月9日,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侗寨被列入全國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2.1 治理體制尚不健全
一是治理決策機制受傳統村寨治理模式的影響。在長期的村寨生活中,平等侗寨形成了以“寨老”為首的權威決策體系,寨老在村寨治理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雖然寨老制在解放后逐漸被瓦解,但其影響仍然存在,村民對族群有較強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本民族領袖非常信任和依賴,導致平等侗寨的基層治理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傳統威權。二是治理參與機制不夠完善。雖然隨著村民自治制度的發展,村民自治意識有一定的增強,但是大多數村民仍是被動地接受上級傳達的指令,在治理過程中難以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同時,缺少參與平臺與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行使參與權,使其無法有效地參與政治生活。三是基層治理執行力度不夠。平等侗寨部分基層干部自身能力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滿足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部分基層干部甚至直接忽視村民真正的利益訴求。雖然部分干部對工作有較大熱情,但對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規律把握得不準確,村民們對部分基層干部的認可度較低。
1.2.2 現代化進程對平等侗寨特色文化的沖擊
一是節慶節日逐漸淡化。平等侗寨每月都有節日,一姓氏一節日。平等侗寨各姓氏的重要節日主要有:農歷十二月十二日的李姓節日、立秋后第一個未日的羅姓節日、農歷六月初六的伍姓節日、農歷十二月末的陳姓節日、農歷十一月初一的楊姓節日等。當前,許多傳統節日由鎮政府主辦、村委會協辦,鼓樓坪的功能逐漸被弱化,小鎮豐富多樣的生產習俗也逐漸淡化。二是傳統手工業面臨傳承危機。平等侗寨在利用農產品發展村寨特色手工業時,沒有將傳統手工業視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富有民族特色的蘆笙、侗笛、侗簫、馬頭琴等侗族文化工藝沒有在產業上發揮應有的文化價值,且多被損壞或遺失,侗族醫藥、戲曲、歌舞等傳統技藝也逐漸消失,特色傳統工藝傳承后繼乏力。
1.2.3 平等侗寨產業轉型發展實踐障礙
一是勞動力流失嚴重。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小鎮內的青壯年大多選擇外出務工以獲得更多的收入,傳統侗寨的社會均衡逐漸被撕裂沖破,小鎮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增多,“空心村”“空殼村”現象比較嚴重。二是產業發展模式單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要求推動鄉村產業向產業融合發展,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然而,平等侗寨的農業發展仍局限于單一的農產品售賣,雖然增加了互聯網銷售的渠道,但是產業轉型升級難,村民收入來源少、渠道窄,增收難。農業種植分區尺度上也呈現單一化,傳統農耕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農田勞作方式仍是平等侗寨的主要勞作形式。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建立健全基層體制機制尤為重要。一是要健全少數民族治理決策機制。一方面逐漸形成“黨建+”模式,建立黨員先鋒隊、鄉鎮建設管理站等組織機構,加強管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另一方面要構建政府、村民自治組織、社會團體、村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基層決策機制,充分調動多元治理主體參與少數民族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全面發動各主體參與城鎮建設和管理,使管理模式向結構化、規范化發展。二是要完善少數民族治理參與機制[1-3]。一方面要對村民進行教育和引導,積極構建基層治理的新型參與平臺,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通過座談會、分享會等形式廣泛動員集體參與商討,加強基層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從經濟效益、民族認同感等多方面調動少數民族群眾參與本村寨本民族事務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拓寬民意表達渠道,鼓勵、支持村民表達合理的利益訴求,充分保障村民的表達權,增加村民對政府決策的認同感,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的科學性與民主性,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的發展。三是要完善少數民族基層治理執行機制。一方面,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政府工作人員要科學執法,提高服務意識,將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治理主體在治理過程中運用的方式應該多元化、規范化;另一方面,應提高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素養。基層政府要以多種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如定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基層干部帶領村民學習政治、文化、科技等知識,讓群眾從鄉村振興的角度深刻認識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過程的監督,不斷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的監督制度,從而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的良性運行[4-5]。
一是要結合傳統節日開展特色實踐活動。一方面利用節日氛圍的烘托,強化民族節日概念,讓少數民族群眾在節日活動中感受特色傳統節日的意義與重要性。政府可以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傳統特色節日分享會”“傳統節日主題研討會”等。另一方面可通過對傳統節日的創意策劃,同時借助舞臺技術設備和現代表演藝術,讓少數民族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特色節日的獨特性,從而達到民族文化特色與現代化進程相融合的目的,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治理體系現代化[6]。二是要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籌集資金,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加強,總量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要依托地理優勢、文化優勢和多層面的政策形成合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特色傳統文化的保護,弘揚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技藝,加強內容創新,豐富表現形式,融合科技創新,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觀資源,加快產業化進程,提升產業化水平[7]。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推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讓一二三產業在融合中彰顯地域特色和產業價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推進產業轉型的實踐中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吸引鄉村精英回流。政府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鄉村引人、育人和留人的環境,提高對人才的重視度,建立人才檔案制度、做好跟蹤服務,保障村寨發展的人才儲備;另一方面要精準把握村寨的特色資源,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生態旅游,吸引村民留在農村,使農村社會保持生機和活力。少數民族基層政府可通過提供基地資源、技術支持等手段為產業發展給予支持與保護,為青年回鄉就業提供基礎條件[8-9]。二是促進農業與民族特色旅游業融合[10-14]。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延伸農業產業鏈,建立“農業+旅游+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模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要重視對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設計口味多元、易于保存且方便攜帶的農副產品,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助力少數民族村寨經濟發展[15]。
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基層治理現代化是提升農村活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全域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組織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本研究選取廣西龍勝縣平等侗寨為個案,對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平等侗寨基層治理的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發展的路徑,旨在促進鄉村振興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基層治理的融合。此外,本研究從學理角度為其他少數民族村寨的基層治理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借鑒作用,從實踐角度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研究提供了一條可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