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豐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 承德 068455)
當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地加快,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了良好發展的態勢,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地提升。但是社會的高速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能源資源浪費現象等問題,給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都帶來了很多的壓力。當前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做好林業工程的建設活動,能夠不斷提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發展的效益,有利于有效地實現各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各類資源十分的豐富,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總數大,所以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相對較低,比起世界平均水平來說有很大的差別。當前我國大部分肥沃的土地主要用作農業生產、建筑活動等,林業用地所選擇的土地相對貧瘠,存在嚴重缺水的情況。在具體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要想在貧瘠地區大力發展林業,就必須做好抗旱造林技術的發展,以此來有效地改善土地干旱的情況。通過自然角度進行分析來看,干旱地區土地養分不足、土壤肥力較差、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的水分養分等必需物質很難得到滿足,導致樹木的生長的過程中出現生長緩慢,甚至由于缺水而死亡的情況,所以必須要通過抗旱造林的技術,有效地改善土壤中水資源的情況,為樹木的正常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在整個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所涉及的面積十分寬廣,并且在自然環境氣候差異以及土壤結構等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性,所以林業工程建設活動應當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能夠科學合理的選擇植被類型。一般來講,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在選擇樹種的過程中,通常要重視以下兩點,首先是選擇的樹種,必須要符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確保樹種能夠在當地的氣候下順利地存活生長。第二,選擇樹種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地發揮出樹種的抗旱特征,所以必須要全面分析樹種的生長特點,但是由于抗旱工程樹種選擇缺乏實際的案例,所以在技術應用方面實施起來相對困難,很難正確地選擇出合理的抗旱樹種。
近幾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貫徹落實,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正在不斷地提升,從建設活動也受到了很高的重視。對于該方面的實踐工作也在不斷地增多,為林業工程抗旱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在種植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抗旱造林的效率相對較低。在具體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由于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開展造林活動,一旦在造林的過程中出現技術操作不規范的現象,將會直接影響到樹種的存活率,降低了整體的造林效果。除此之外,在造林工作的過程中,還應當做好監督和管理工作,但是當前由于在抗旱工作方面缺乏重視程度,只考慮短期的工作效果,導致整體工作效率相對較低,沒有太大的成效。
林業工程理念以及具體的實踐活動最早的起源于國外,在當前我國國內整體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采用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式,充分的借鑒國內外發展的經驗來實施,這樣有利于保證林業工程的建設可以與自然環境,做到協調統一,以此來提升效果。但是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部分地區存在盲目照搬國外技術的方式,導致技術并不符合我國當前發展的實際。在應用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偏差,在技術管理方面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和發展。除此之外,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以及綜合能力水平等方面有待提升,當前工作人員出現綜合能力不強,缺乏工作積極性,專業能力較低等方面的情況,嚴重地影響到了林業工程抗旱造林工作的順利開展。在今后應當認識到人員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這樣才可以推動整個工程活動的順利建設。
不同的樹種具有不同的抗旱能力,以下是針對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對于不同類型造林樹種的抗旱能力表現分析主要分為三種。
闊葉樹種類型有很多,并且抗旱能力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具體種植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干旱地區的實際情況科學地進行選擇,一般抗旱能力強的闊葉樹種有旱柳、榆樹、槐樹、花椒以及椿樹等等,在林業工程開始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提升存活率,更好地發揮出生態功能,以及經濟功能。
在整個林業工程建設活動開始的過程中,應用專業樹種,可以提升整體造林的有效性,這類樹種抗旱性能相對較強,能夠擴大干旱地區林業工程造林的面積。一般來說,針葉樹中有柏樹、樟樹以及油松等等,這些樹種適應環境能力相對較強,比如對于西北的干旱地區來說,由于降水量相對較少,在選擇樹種的時候可以選擇這類樹種,可以提升整體的造林效果。
灌木樹種的類型非常多,并且適合在干旱地區栽種的種類也有很多,尤其是對于荒漠地區來說,可以通過大量的種植灌木樹種,提升植被覆蓋率,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比如山皂角、檸條、連翹、酸棗樹以及怪柳等等,這些灌木樹種耐旱性極高,存活率高,有利于提升整體的價值。
一般來講,在整個工程抗旱造林活動中,植被以及樹種的選擇工作,往往會決定著整體的工作質量和效果,在選擇的過程中,出現植被與樹種選擇不當或者是搭配失誤的情況,將會造成整體苗木大量死亡的情況,很難提升造林工作的價值,會為林區帶來經濟生態以及環境方面重大的損失。所以必須要做好樹種和植被的選擇工作,在選擇的過程中,要以抗旱作為重要的目標,適應環境,結合種植區域的生態環境以及人文環境進行綜合的分析,選擇好造林的樹種,確保選擇的樹種能夠在干旱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順利地成長。
在整個實施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喬灌結合、灌草結合,種植樹木之后,合理的搭配各類灌木植物,有效地解決蒸騰作用過大的問題。同時合理種植灌木,有利于提升造林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等各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幫助作用。必須要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活動,不斷提升抗旱能力和整體的造林質量。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科學的選擇主要的樹種。比如針對北方地區來說,通常會選擇紅松作為主要樹種開展種植,但是種植過程中出現面積過大的情況形成純林,很容易引發春、夏、秋三季松樹在生長的過程中過度增多水分,引發材質問題,特殊情況下還會造成病蟲害,不能達到整體抗旱造林的效果。可以選擇一些枝繁葉茂的樹木種類,因為我國部分北方地區的土壤相對貧瘠,選擇枝繁葉茂的樹種,在落葉季節樹木的葉子能夠覆蓋到周圍的土壤中,長時間的堆積以后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對于改善土壤結構保護水土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西北地區來說,由于光照時間相對較長,晝夜溫差很大,西北地區多為山區,所以在選擇樹種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槐樹、白楊樹、松樹等,這些樹種相對耐寒,可以提升樹木的存活率和造林的質量。在選擇樹種的過程中,可以與喬木、灌木這些樹木的種類進行合理的搭配種植,能夠充分的穩固水土,恢復地表植被,更好地提升存活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整個造林工程開展的過程中,要針對造林的區域開展整地工作,這樣一來,能夠不斷地提升造林的效率。對于提升林木的成活率、增強苗木的抗旱能力來說都屬于十分重要的前提。在具體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首先應當結合種植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深入的分析,做好實際調查和研究工作,結合采用的苗木植被情況等等做好樹種的選擇,提前做好規劃工作。做好林地清除工作,為后期苗木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避免后期苗木生長過程中被其他植被爭奪水分,需要適當的清理其他的植被。當前,林地清理方式包括很多不同的內容,主要有大部分清理、局部清理、細微處清理以及點狀清理等方式。割除清理主要應用于植被高大稠密地帶,堆積清理指的是將采伐剩余物或者割除植被堆積起來腐爛分解的方法,利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提升土地的養分,但是為老鼠、田鼠等地害提供了繁殖場所。有的地區也會采用化學藥劑清理的方式,但是采用藥劑會對環境污染帶來很大的破壞,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在整地工作開始之前,必須要對整體的土壤環境做好檢測,從而選擇合適的整地方式不斷優化種植地區的土壤條件和地質環境等等為植被的健康生長,提升存活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整個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建設人員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項工作開展的人力基礎以及資源平臺,所以在工作過程中人員技術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將直接影響著后續工作活動的順利實施,決定著整體的質量和效果。所以在今后必須要做好林業工程建設工作人員抗旱技術的培訓工作,不斷提升應用的能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過程中去。應當結合當前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基本要求以及核心重點內容,開展抗旱技術培訓,重點提升工作人員在抗旱技術應用中的理解能力和整體的水平,這樣一來,可以在內部做好人員隊伍建設,積極主動的學習抗旱技術,有效地提升抗旱技術的應用和管理的能力,以此來充分地發揮出抗旱技術的重要作用。
通過開展培訓和有效的發展工作,能夠讓所有的工作人員從科學管理的角度去開展工作,結合工作過程中抗旱技術的應用進行實際的評定和監督,建立健全檢測體系,及時化解在抗旱技術應用過程中存在不系統、運用細節不準確這一些問題,不斷提升應用的能力和水平,為整個林業工程建設活動奠定堅實的人力基礎。除此之外,要做好人才引入工作,當前林業工程建設人員年齡普遍老齡化,并且綜合素質等方面參差不齊。除了要開展培訓工作,提升整體人員的素質之外,還應當引入年輕化的高學歷人才,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應用各類技術,為整項工作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整個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抗旱造林技術必須要選擇合適的樹種,同時還應當為樹種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一般抗旱造林技術,主要通過保水劑和覆膜兩種不同的方式,為樹種提供充足的水分。保水劑是一種高新技術產品,主要為高分子樹脂材料,可充分的吸收水分,直到其達到飽和狀態為止。所以通過利用這種技術,能夠在吸水飽和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為樹種的正常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覆膜技術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技術,在農業生產以及林業工程中廣泛的應用,主要的應用方式是通過覆蓋薄膜減少水分的蒸發,有效地保持水分不被流失,以此來為樹種的正常生長提供水分。要合理的儲蓄水資源,根據不同的樹木生長情況,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地進行選擇。
在林業工程建設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可以借鑒外來的經驗,經過合理的改造和設計之后應用到我國的林業建設中,但是必須要符合地域特征、環境特點等等,不能夠盲目地照搬照抄。在選擇技術的時候,應當考慮我國水資源短缺這一現狀,不斷提升抗旱技術,有效地進行改進,將抗旱需求放在技術改進的重要位置。
3.5.1 容器苗造林
由于在一些貧瘠干旱的地區,土壤貧瘠、土制條件不良等問題,很難保證幼苗的存活。所以為了能夠提升造林的成活率,可以使用容器苗造林這種方法。選擇柏樹、油松以及樟子松這類樹種,實施容器苗造林的技術,在整個栽種苗木的過程中,應當保證容器土坨完整,可以將容器的底部去掉,保護好幼苗的根系,這樣一來有利于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在栽種的過程中,要注意苗木種植的深度與容器口相比來說,必須要超過2厘米以上,做好土壤踩實工作。當前,這種造林技術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應用,技術成熟度相對較高,在干旱地區造林工作過程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3.5.2 幼苗的管理工作
在造林工作結束以后,必須要做好后續的管理工作。在整個生長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管理人員必須要控制好關鍵的階段,保證幼苗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以及肥料,提升土壤肥力,為幼苗的快速生長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這樣才能夠保證營養物質豐富,確保樹木存活、快速地成長。在管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要及時地做好補苗和移栽工作,這樣才能提升幼苗的成活率,同時還需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管理,提升造林的質量。
總而言之,在整個林業造林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是人口大國,一直以來都在注重可持續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同時也要綠水青山,所以必須要做好道林工作。干旱地區地理狀況十分的惡劣,在干旱地區開展造林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復雜性,需要面臨種種難題,在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整體的地理狀況以及氣候特點展開深入的分析。科學的選擇看看造林技術和樹種,以此來保證樹木的成活率,這樣才能夠推動整體的造林效果,改善惡劣的氣候環境,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