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雁 陳 偉 黃 華 姜作真
(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山東 煙臺 264000)
黃條鰤也被稱為黃偉鰤,拉氏鰤等,一般來說,漁民普遍稱為“黃腱牛”“黃腱子”,屬于中上層暖溫性遠洋洄游魚類。在日本生魚類食品中較為常見,也是我國向日本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來源,現階段,日本對于黃條鰤魚類養殖技術研究已經十分成熟,養殖技術也較為廣泛,然而我國現在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對于黃條鰤魚類的研究仍然有待完善,在我國北方地區黃條鰤已經進行了養殖,而相較于其他國家相比,人工繁育技術仍然有待提升。本文主要探究黃條鰤養殖技術,進而提供一定參考和支持。
黃條鰤屬于鱸形目世屬,全球分布范圍較為廣泛,在我國渤海、黃海以及東海地區都有所分布,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非洲南部、印度、南非海域、印度洋、澳大利亞和美國也有所分布。從地區的特征出發,黃條鰤一般被分為三個地理群中以及亞種,分為加利福尼亞種群、亞洲種群以及南非-澳洲種群。
黃條鰤體呈現出紡錘形的外貌特征,兩側稍扁,前粗后細,尾部叉開較大,頭部并不鋒利。一般來說,幼第一背鰭棘7根,成年魚根數為6,且胸鰭較腹鰭更短。從吻部到尾柄,可以看到一條色彩艷麗的黃色縱態。尾柄較為短且小,側部出現明顯隆起的嵴,黃條鰤尾部基部上下處存在一個缺刻,體背有小小的圓形磷。北部青藍色或者藍綠色、腹部銀白色、腹鰭黃色,其他鰭呈現棕色,鰭邊部分的顏色為黃色。
黃條鰤是中上層暖溫性遠洋游魚類,游動的速度較快,有一定的洄游習慣,一般生活在高鹽度的水域環境中,因此一般在海洋地區較為常見,一般適宜的水域溫度在18℃~24℃左右,黃條鰤一般以玉筋魚和鳀魚為食,除此之外,頭足類以及甲殼類也是其較長使用的食物。一般來說,海洋中3~30m水深中,黃條鰤的活動較廣。黃昏和黎明時期,黃條鰤的活動較為廣泛,這一時期是其捕食的關鍵時間,而稚魚以及幼魚在自然界中不常見,因為稚魚以及幼魚通常生活在遠離陸地的深海區域,海洋的漂浮物以及水草下,是其生活的主要區域。一般來說,每年的6月下旬,黃條鰤進入到黃海北部區域,在海洋島漁場捕食之后,10月份去往南方越冬。在水溫低于15℃,鹽度不足25%~26%時,黃條鰤的捕食量下降,10度以下,一般黃條鰤會停止捕食,鹽度小于8%時,黃條鰤無法在此環境中進行生長,水溫降為7℃~8℃時,會加劇黃條鰤的死亡,氣溫下降為6℃時,所有黃條鰤都無法正常生長。基于此,黃條鰤越冬過程中,想要保障黃條鰤的正常生長,水溫最低氣溫,需要控制為10℃。根據澳大利亞的相關研究發現,野生生長的黃條鰤性成熟發育的較為緩慢,一般來說,3~4年才能夠生長至0.8~1.0m。夏季的5~6月份是黃條鰤最佳產卵期,產卵為球狀浮型物。
早在80年代我國就已經應用了黃條鰤的網箱養殖方式,90年代陳長生也介紹了對于黃條鰤胚胎和稚魚、幼魚的形態觀察。2001年我國相關研究報告指出,網箱養殖方式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較為常見的養殖方法。一般北方地區7~8月,會使用網箱養殖的方式對黃條鰤進行養殖,黃海北部地區遍布黃條鰤魚苗。1998年黃海北部黃條鰤資源開發得到了充分探討,并與2001年展開了室內越冬技術研究,2005年我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介紹了黃條鰤的生物學特征和相關養殖技術,2010年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第一次展開了對黃條鰤的人工繁育以育苗技術研究,并且獲得了少量苗種。2011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承擔了青島海洋科學和技術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中的深遠海養殖平臺,黃條鰤培育和養殖具體技術,利用捕捉野生黃條鰤魚苗的方式實現馴化,進一步促進陸海培育。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從1996至今黃海北部野生黃條鰤的捕撈數量正在逐年增長,黃條鰤捕撈之后多半用于出口。根據出口的動向調研可知,日本是黃條鰤的主要進口國。
黃條鰤的味道鮮美,生長速度較快,因此成為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魚類品種。根據對黃條鰤的綜合分析,發現黃條鰤適合網箱養殖,日本的水式網箱被普遍應用于黃條鰤養殖的過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養殖成效。近年來,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澳大利亞黃條鰤養殖技術,也獲得了顯著提升,早期主要引進了日本以及新西蘭等國家的先進技術。現階段,澳大利亞已經成為黃條鰤養殖的重要區域,日本主要養殖魚類主要有黃條鰤、五條鰤以及高鐵鰤三種,1928年日本就開始通過捕捉天然的高鐵鰤幼魚進行人工繁育,1979年~1998年日本五條鰤平均每年生產15萬噸左右,1990年日本黃條鰤總產量為21.4萬噸,其中養殖生魚數量占76%左右。2000年澳大利亞,新西蘭都開始了黃條鰤養殖,然而相較于日本來說,黃條鰤集養殖獲得的產量還不是很高,2001年南澳大利亞州黃條鰤養殖已經逐步開始發展,2002年產量達到了1500噸,從2009年開始,智利北部沙漠地區沿岸,就已經出現了黃條鰤養殖場地,9月份黃條鰤生產數量在210萬左右.2011年日本五條鰤養殖數量大約在1656萬元左右,高鐵鰤約為838.1萬,黃條鰤數量在74萬左右,相較于上一年相比減少了25%左右,日本黃條鰤幼魚,主要借助野生采補的形式進行養殖。根據相關統計發現,日本自然海域中捕撈的野生黃條鰤幼魚,數量大約在100萬尾左右。現階段日本的人工繁育黃條時,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然而對于其黃條鰤的供給仍然采用野外捕捉的形式。
大約在2000年左右,世界上大型網箱種類還十分豐富,包括挪威的高密度聚乙烯圓形網箱以及張力框架網箱,還有美國的蝶形網箱以及瑞典的Farm ocean網箱,美國海洋平臺是網箱,還有日本的船形網箱以及浮繩式網箱,種類十分廣泛。80年代日本黃條鰤養殖過程中,一般應用浮式網箱以及升降式網箱兩種形式,普通上浮式網箱也被稱為傳統網箱,網箱在扶式框架上懸掛,一般是利用雪松或者鋼管制成框架,對比普通的服飾網箱來說,升降式網箱具有抗風浪能力較強的特征,因此一般被用在開闊的海域中。80年代后大型深水抗風浪網箱技術發展速度較快,這種網箱具有效率高、容量大以及環保的特征,因此成為海水魚類養殖過程中的重要應用內容,我國北方一般應用浮式網箱的方式對黃條鰤進行養殖。在每年的7月末到8月初,是黃條鰤捕捉的最佳時機,一般選擇天氣較為涼爽并且黃條鰤活動較為廣泛的時間進行養殖,大規模的魚苗成活率較高,一般來說5~10cm,體重在0.05~0.01kg的魚苗質量較優。在黃條鰤養殖的過程中,經常利用網箱式的形式進行養殖,其中養殖密度需要控制在每立方米1000~300尾魚苗左右。最后,天然海域捕撈的魚苗規格不一,為了避免互相殘殺,在育苗培育前需要對幼魚的規格進行篩選,使用竹制以及鐵質的篩選方式或者手工篩選的形式進行篩選,黃條鰤體重不斷增加的同時,放養密度也許需要隨之調控。
飼料喂養需要配合硬顆粒飼料、軟顆粒飼料、膨化飼料和日本研發的生物養殖方式,黃條鰤飼料的傳統的浮式網箱養殖過程中,一般會使用冰箱的雜魚進行喂養,一般來說沙丁魚、郁金魚、胎魚和秋刀魚是主要的飼料,將冰鮮的雜魚粉成肉糜,將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其他黏合劑投入其中,攪拌后喂服給黃條鰤,平均一天投喂兩次,清晨以及傍晚時進行投喂。除此之外,由于氣候環境的差異以及黃條鰤生長情況差異不同,需要科學調制喂養方式。
網箱養殖過程中,潛水人員需要定期下降到水域中查看網箱的網衣完整度以及魚群的質量,并且定期清理網上的有害物質,這樣以免受到影響,導致水流不暢,是由于鐵質網相較為容易生銹,因此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展開打磨,刷漆工作,避免浮快,想要進一步提升對風浪的抵抗效果,需要建立多個網箱的連接間隔一段距離之后測定水溫、鹽度、PH值以及透明質等水度制表,加強養殖記錄的重要性提升,定期抽取養殖魚苗測魚體的生長情況,并且進行記錄,同時還要檢查是否存在寄生蟲以及其他疾病,如果發現問題需要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根據天氣情況安排飼料喂養。
水域養殖過程中,一般是在閉合的循環水系統中進行養殖,循環水系統使用鍋爐加熱系統、過濾系統、生物濾期以及紫外消毒系統進行構建,生物濾池水體為200m長方形水泥地,每個水泥地面積在45m2左右,水深為1.2m,水泥池使用中間排水池里向中間傾斜15%的方式進行設置,水泥地由四周進水,入水口處存在水管沖入液態氧。一般來說,養殖池中的水質標準需要進行重點關注,將水溫控制在x25℃以下,鹽度保持在25%左右,值為8.0左右,榮耀為每升7.5mg。安泰,但需要小于0.5mg每升24小時水循環次數大約在10~20次不等,薪水補充量是系統水量的5%~10%左右,養殖使用海水,需要經歷多重過濾之后再進行應用。黃條鰤魚種可以在市面上購買或者選擇海洋捕撈的方式,選擇體質較為強壯并且體表較為完善的活潑魚種進行放養,魚種運輸養殖池之后可以借助據為銅點進行消毒之后,放養密度需要控制在每立方米14尾,黃條鰤養殖四個月之后可以見到良好的養殖效益,除此之外,需要根據黃條鰤的生長情況對其進行喂食,一般來說,玉筋魚是其主要的食物。
在循環水系統中,養殖11個月后能夠獲得較高的養殖利潤以及產量,平均每尾魚利潤在120元左右,單位產量為每平方米47kg,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現階段,每年春季禁漁期前黃條鰤的市場供應都來自海上,捕撈一般來說價格在10~12元/千克不等,價格較低,并且作為生魚片進行使用。因此日本對于黃條鰤的需求較高,而直接從海上捕撈的黃條鰤質量較差,脂肪含量較低,使用起來不夠美味。除此之外,黃條鰤離水之后會出現死亡的問題,肉質較差,并且顏色較差循環水系統的應用,可以借助人工餌料的思維培養,體制較優,并且口感較為鮮嫩的黃條鰤,對經濟效益提升有重要的促進意義,水產養殖的方式能夠推動黃條鰤的生長發展。通過培育質量較為優良的黃條鰤,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引起促進我國與日本地區的海上貿易發展,是值得關注的重點內容。
總而言之,隨著人們對海生魚類的需求不斷擴大,要進一步保障黃條鰤的正常生長以及自然資源需要促進其質量提升,因此人工繁育的方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相關研究分析顯示,黃條鰤的性成熟較慢,一般需要養殖3~4年之后,才可以進行繁育,所以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水產養殖以及人工養殖技術的應用,進一步保障調黃條鰤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