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祥
(平頂山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在高校足球訓練中應用游戲教學法,不但可以改善新時代大學生的整體身心素質,使其將有限的時間投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方面,而且有助于大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運動理念,同時能夠讓大學生進一步了解足球運動、接受足球運動、參與足球運動,從而推動高校足球運動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游戲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游戲,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幫助學生借助游戲活動更好地掌握課程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能。從本質上看,足球運動本身就源自游戲,因而在高校足球教學中有機融入游戲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足球教學效果。作為一項備受大學生群體喜愛的體育運動,足球運動卻由于嚴肅的、緊張的教學環境與枯燥的、乏味的教學方式讓一些學生望而生畏。[1]因此,在高校足球課堂上合理應用游戲教學法能夠有效還原足球的娛樂性與趣味性,從而緩解壓抑緊張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進來,更深切地感受足球學習魅力,實現預期教學效果。
游戲教學法能夠培育學生堅強的毅力,放松其身心,降低壓力。同時,游戲教學法要求學生必須遵循游戲規則,因而在高校足球課程中采用游戲教學法,不僅可以調節學生的情緒與壓力,幫助其愉悅身心,有效消除疲勞,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并學會在規則范圍內積累取勝游戲的經驗,助使其思維發散與智力發展,尤其有助于學生高質高效掌握足球運動技能。另外,高校足球課程上的游戲環節還可以增進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利于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更好培育學生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更堅強的意志品質,特別是有利于學生充滿“正能量”,為其將來個人價值發揮與社會價值挖掘奠定基礎。
教學模式相對滯后。信息技術時代,無論是信息播放的數量還是信息傳播的途徑均趨于多樣化,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這對充滿好奇心的大學生群體而言極具誘惑性,而這也不可避免地讓大學生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放到學習之外的相關事物上。所以,高校采用的傳統足球教學模式,已然無法滿足新時代教學所需,學生的足球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
足球學習意識不強。綜合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學生來看,熱衷于足球知識學習的大學生規模較小,籃球、乒乓球等運動項目則更受大學生青睞。同時,在體育場上駐足觀看足球比賽的大學生人數也不多,普遍存在對足球知識了解缺乏濃厚興趣的現象。
足球課程設置不足。與以往相比,當前我國高校更加重視體育課程的統籌安排,對于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予以高度重視,設置的相關課程也愈來愈豐富。但截至目前,足球課程在我國高校體育課程中的比例還相對較低,選擇足球課程的大學生人數也不多,甚至現有參加足球課程的學生中部分還是被動選擇該課程。
傳統理念制約。目前,高校足球教學依然受傳統觀點制約,課堂教學存在“灌輸式”或“滿堂灌”現象,導致足球課堂教學相對比較枯燥與乏味,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2]同時,目前仍有很多高校足球老師受傳統觀點的影響,不能夠將新興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日常足球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造成學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難以根據學生差異進行針對性教育,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真正地喜歡足球課程并接受足球運動。
足球教學缺乏重視。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足球學習意識不足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高校領導對足球教學的重要性沒有足夠認識,該因素制約了足球運動的發展和學生對足球知識的了解。這是高校學生足球教學受到影響的主要原因。
足球教學資源匱乏。造成高校足球課程設置不足的一項重要因素,就是高校足球教學資源比較匱乏,而這也直接導致高校足球課程設置被“束之高閣”,使得高校足球教學始終“邁不開步伐”。
高校足球課程中游戲教學法應用必須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以確保更具針對性地設計各個游戲教學環境,推動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的進步與發展。要實現足球課程中游戲教學法的功能最大化,需要教師從學生視角考慮問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身心發展特征,設計出速度性、技術性與趣味性兼具的游戲教學環境,最大限度凸顯高校足球運動的課程特色。同時,高校足球教師還要確保游戲教學法的安全性,這是由于盡管游戲教學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提升足球教學法的整體效率,但足球運動負荷量較大,學生容易出現疲勞感,因而教師需要科學安排游戲教學時間,將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基礎上有序實施游戲教學環節。[3]另外,教師還要合理把握游戲的難度系數,按照學生發展階段科學調整游戲難度。比如,在教授低年級學生時,可擇取難度系數較小的游戲開展足球教學,如運球比賽、一對一顛球或射門比賽等;針對高年級學生時,則可以遞進式提高游戲難度,重視學生間良性競爭學習氛圍的營造,從而不斷提升其耐力與速度。所以,從學生層面掌握游戲教學難度,不僅適應了學生學習特征,而且有助于不斷增強學生足球運動技能。
《體育課程標準》中對我國游戲教學內容予以明確規定,即教學內容應設計合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游戲教學法在足球課程中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成效。[4]例如,在講解顛球技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雙人合作顛球的游戲環節,即學生們自由搭配兩人組進行顛球游戲;在教授運球技術時,可以采用不定位傳接球的游戲教學法,通過游戲鍛煉學生對足球運動線路的判斷力,以及快速反應能力;在講授射門技術時,教師可以設置易拉罐游戲,即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輪流用足球踢射前方的易拉罐以此訓練學生的射門技術等等。通過足球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游戲教學法應用,讓學生真正領會足球運動的學習樂趣,進而循序漸進地優化學生的足球運動能力。
從宏觀視域來講,高校足夠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果。因此,這就要求高校重視足球師資團隊的綜合素質提升,強化對足球教師的培訓力度,不斷增強足球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與能力;足球教師也要注重自身的不斷“充電”,利用一切學習機會持續提升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優化足球教學中的游戲教學設計與安排,努力為學生營建愉悅且輕松的學習環境。然而,在此過程中需要予以關注的是,機械的、單一的、固化的游戲教學法易于讓學生產生抵觸或厭煩心理,因而教師要強化足球課程游戲教學法的豐富性、多樣性與靈活性應用,促使足球課程教學保持新鮮感與創新感,真正激發學生對足球的學習激情與動力。比如,高校足球教師在講授運球技巧時,引導學生鍛煉直線運球是基礎,之后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曲線運球游戲,這樣有助于學生持續地沉浸于快樂的學習體驗中;在講授傳接球技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面對面游戲競賽法鍛煉傳接球,之后組織學生開展頭頂球游戲,以確保學生的足球運動技能與個性化發展均能得到有效提升。[5]這種即符合學生學習需求又契合其學習心理的游戲教學法,關鍵在于可以推動學生足球運動技能和教師教學技能的共同提升。
總而言之,在高校足球教學中融入游戲教學法,要注重游戲的設計和選擇,并做到科學合理的安排,同時要考慮到足球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在游戲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及時發現、控制不穩定的氣氛,使之活潑不混亂。同時,還要注意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識的教育。要培養學生遵守紀律、按章守則的行為作風,培養團結友愛、協同配合的互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