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棟棟
(湖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信息技術創新不斷更迭,大數據、區塊鏈、數字媒介以及5G 時代到來的背景下,各行業加快推進數字化建設進程。而農村是我國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方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村產業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對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隨著2018 年“數字鄉村”的概念的提出,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2020年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印發《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全方位多層次部署數字鄉村重點任務,2022 年1 月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十部門印發《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頒發指導“數字鄉村”建設,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這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
“數字鄉村”建設作為基層智慧創新內容,是“數字中國”進程的重要方面,不僅有利于農業形成信息化發展,更有助于鄉村振興的整體推進。在“數字鄉村”建設浪潮下,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不同角度的研究,李燕從“數字鄉村”的內涵出發研究發達國家的建設經驗,從而提出中國數字鄉村發展“4+2”模式,即四個要素的轉變和兩個維度方向[1]。劉艷鵬從鄉村信息基礎設施、能力支撐平臺、產業數字化方面探究數字鄉村建設的問題,提出提升農業從業人員技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并進行全方位治理的措施[2]。王廷勇、楊麗等以城鄉“數字鴻溝”現象為著力點提出應進一步夯實數字環境,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立足產業振興,大力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完善數字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格局的方案[3]。蘇嵐嵐、彭艷玲認為農民主體數字素養水平偏低以至于不能較多參與數字化治理,提出全方位提升農民數字素養水平、完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策略體系的對策建議[4]。通過梳理發現,多數學者從鄉村數字建設的內涵、價值意義或者鄉村振興某一方面問題困境的視角研究數字鄉村建設未來發展空間,很少從現有數字鄉村建設試點成功經驗出發,提出現存困境和決策建議。基于此,本文擬從現行國家數字鄉村建設的不同地區試點出發,探究其在發展突出經驗基礎上提出現存困境并分析優化路徑,推動十四五時期“數字鄉村”向“數字中國”全面發展進程。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現代智能技術發展迅速,傳統工業與網絡系統橫向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數字化在工業上的成功經驗轉換到農業產業,以精密準確的測量、勘察、智慧氣候等高新技術可以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并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安徽省長豐縣2020 年被列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之一,長豐縣抓住機遇,利用數字賦能鄉村振興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數字鄉村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其“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建設相對成功,通過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將“一院一園一基地”規劃貫徹落實,切實運用遙感衛星、無人機、土壤傳感器等智能方式勘測地形,用數字化方式分析農作物長勢并精準計算施肥時間。此外,作為數字鄉村建設典型示范點,長豐縣構建草莓發展大數據平臺,莓農們依托智能設備進行莓園監管,推進草莓小鎮建設,草莓產業的集群式發展打造出數字鄉村農業園區新模式。
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網絡化治理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浙江蒼南縣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升級,建設互聯網+黨建、互聯網+政務、互聯網+村務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這種新型治理方式有效“智”造村民生活安全感、幸福感的數字化鄉村。蒼南縣政務負責人遵循“從基層找問題,向群眾問需求”的理念,打破以往固化思維,數字化模式重構工作機制,推進“浙閩跨省一網通辦平臺”的應用進程,線上申請的民生服務措施不僅使村民得到便利,更讓治理變得公開透明,為民生建設治理開啟新型升級措施。利用數字智能形式進行智慧黨建和政務兩手抓的模式使群眾融入村務治理過程,運用“數字門牌· 一碼到家”的民生服務系統將數字治理改革落實到一村一戶,在辦理政務方便快捷高效發展背景下,互聯網+黨建、政務、村務以助力推動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
鄉村文化的發展是鄉村振興工作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精神扶貧”顯得至關重要。塑造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亟待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素養,繼承傳統文化亟須摒棄糟粕,加大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力度[5]。湖北秭歸縣秉承“以文化人”理念,豐富人們精神世界,將文化融入智能數字化發展,依托微信視頻號、抖音、微博等線上平臺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打破文化歸屬時空局限性,塑造精神文明云分享。“數字賦能”政策促使湖北秭歸縣秉承文化發展數字化理念,打造屈原故里文化品牌,將端午文化以數字媒介的形式保留并傳承下來,運用AR、VR、3D 投影等技術讓前來參觀的游客沉浸式體驗端午文化。其100 多村組社區依托“群雁村播”借網紅流量進行各種云視聽盛宴,在文化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開發智能鄉村文化特色品牌。
在數字化鄉村發展過程中,政府作為管理者主要是政策制定和落實的行為主體,而村民群眾擔任數字鄉村的行為主體需要融入各項建設過程,發揮主體能動性的作用,增強自身的數字素養,提升自身數字能力水平,真正實現數字賦能鄉村建設進程主人公的作用。在政民融合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多是政府對政策的認知清晰,如何進行數字鄉村建設,頒布何種文件,對其內在要義政府大多都明了于心,這樣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和進行。但如何讓群眾群體明了自身在數字鄉村中的地位與作用成為一項難題,梁漱溟曾有“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的言論,對其表示困惑不已[6]。數字鄉村建設是多主體共同推進,如政企之間、政民之間、企民之間相協調。而民眾大多養成坐等思想,淡化自身主體意識,實則在各項措施和數字產業以及智能技術的運用過程中都是以民為主,明確自身主體的重要性對政策實施有所助益。
沒有經濟支持的發展是不長久的,在數字鄉村的建設進程中,資金的投入無疑更為重要,國家政府撥款資金有限,中國鄉村眾多并較為分散,數字鄉村建設投入周期較長,設備、人力、能源、技術等各項發展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特別是鄉村數字醫療、教育、道路的發展對資金需求更多,如何化解資金的缺口問題也是重中之重。鄉村建設的投入來源目前為止以政府為主,民間資本或其余資本大多認為數字鄉村工程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效,成本回收速度慢,雖想進場但也需要契機,因此大多呈現觀望狀態。而政府財政的支持有限,未來數字鄉村建設的順利發展需要各行業資本的鼎力支持。
當今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新趨勢,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教育水平低下、新業態發展缺乏人才等問題的突出則會導致數字鄉村建設發展緩慢。在數字鄉村戰略實施過程中,人力資源是重要條件,人是創新的主體,也是各項事業建設的主心骨,即使是在數字化建設的現代社會,機器也并不能取代人進行生產和發展。數字化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型人才的支持,強化人才隊伍的培養與農業發展密切融合[7]。數字鄉村建設的產業設備、網絡化管理、智能性服務都離不開精英人士的參與,但高層次技術人才在鄉村呈稀缺狀態。現今大多數鄉村人員外出務工,青年人才、大學生、高技術人才在鄉村的流失現象較為嚴重,鄉村的人口構成以老幼為主,日常生活智能化、就醫出行信息化、農業發展智能化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能用科技滿足農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較為匱乏,對于這類呈中介作用存在的人來講,其要求更高,不僅需要精通互聯網信息技術還需對農村農民農業有所研究。如何在技術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雙重困境下發展數字鄉村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主體思維和行動保持一致性是建設數字鄉村的核心,在同客觀世界的所屬聯系中,人是具有主導性的存在,數字鄉村建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主體的地位,使村民成為數字鄉村的最大受益者[8]。浙江蒼南縣線上治理模式詮釋政民協同并進的建設數字鄉村,然而區分政府行為主體與村民行動主體十分重要,二者之間互相作用,但農民行動主體意識淡薄的情況下政府作為政策發布者應開展“數字學習”講座、“數字建設”競賽、“線上數字交流”活動會、“電商計劃”培訓班等讓村民充分參與到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學習加強自身數字素養能力。增強農民主體意識靠政府客觀推動必不可少,但自身主觀意識思想改變也不可或缺,具體來講,可通過學習政策文件,依托數字媒介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寓教于樂,讓智慧生活增添幸福感,使村民全身心投入到數字農產業、數字文化、數字村務工作中。主客觀作用雙重力度提高數字鄉村建設農民自身的主體意識,對其積極參與智慧村莊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資金是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支撐,多方面建設智能化鄉村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和資金支持,在電商發展迅速的同時,不少地區也依據媒介平臺展開線上銷售模式,如湖北秭歸縣將打造一村一網紅的目標貫徹實施,發揚正能量的同時也使農產品銷量呈現增長趨勢。在本地電商銷售的同時可將其所得利益投入到農業生產、設備采購、鄉村建設的各方面,呈現循環經濟模式,與此同時,做好當地線上口碑獲取更多流量支持,企業則會衡量發展收益,增加對本地特色產業的幫扶。長此以往將數字鄉村建設資金方面形成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各方協同推進的多元投資共建模式,形成新型數字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發展形式。
數字鄉村建設進程面臨的另一問題就是技術人才的短缺和人才的流失[9]。在技術人才的培養方面,“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發展是不斷擴大信息化人才隊伍至關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引進來”人才就是將高技術人才從外特聘回鄉村并給予一定的惠利獎助措施,吸引廣大能人志士參與這一工程上來,也可以通過建設試驗基地的方式特聘高校教授參與數字鄉村的建設。另一方面,“走出去”就是在現有鄉村人才的基礎上鼓勵其去科研中心、高等院校進行交流培訓,將豐富的實戰經驗與扎實的理論基礎交互作用碰撞。除“引”“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吸納人才外,對人才流失這一問題也需有所措施。鑒于鄉村發展條件有限,首先要將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其次良好宜居的生活環境也給人強烈的歸屬感,再次對于人才流失,政府更要做出一些獎勵措施,如利用待遇的提升、對家鄉情感的共鳴、生活的保障等各方面留住人才[10]。
隨著近年智能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在驅動鄉村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通過國家鄉村試點的建設探索實用經驗,對于建設互聯網+農村發展具有技術性指導意義。由于我國鄉村具有特殊性,需因地制宜,從鄉村的實際出發一村一制度發展數字化,增強農民主體意識,加大農村數字建設資金投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便未來一段時間將“數字鄉村”從試點推行各地進行實施,縮小與城市之間的“數字鴻溝”,鼓勵人們積極參與數字化鄉村建設,進行多方位縱橫銜接發展,打造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位一體協調模式,在“十四五”建設時期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進程,為“數字中國”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