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涵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鄉村振興是黨在十九大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行動。為了達到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就要解決好“三農”問題,沒有鄉村振興就沒有民族振興,為了進一步發展鄉村經濟,提高鄉村的發展程度,保證返貧通道被徹底堵住,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讓老百姓真正擺脫貧困,必須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我國目前還存在城鄉貧富差距大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需要大力推進鄉村建設,促進鄉村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近年來,濮陽市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投資了多個美麗鄉村試點項目,建設出了帶有不同文化、別具一格的特色小鎮,增加了游客接待量,助推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鄉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村村莊的科學規劃,有序地開展農村建設,建設有特色的高質量村莊。
2021 年濮陽市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指出,要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實施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程,推動鄉村文化傳承發展。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農村垃圾污水的收集與處理構建完善的處理系統,加快完成各村莊的道路入戶建設行動,盡快將城鎮污水管網向各村莊覆蓋,繼續提升村莊的環境改善行動成效,創建四美鄉村。通過對美麗鄉村的研究可以傳承和發展當地的文化,鑄造具有文化底蘊和特色的建筑風格,對村莊的居住場所、設施進行集中改造,合理利用村莊的鄉土文化資源,加快各個產業的有機融合,帶動鄉村的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中央確定的指導鄉村廣大地區振發興舉、增強活力的全局籌劃和綜合策略。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點在于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目標。
美麗鄉村是在美麗中國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的。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建設是地基,鄉村是基礎,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總要求建設社會主義總布局,從生態、產業、人才、組織以及文化這五個方面來部署鄉村建設戰略措施。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公平分配有限資源體現了公平性原則,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體現了持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大家彼此都是相互依存的,某個國家不可能獨立實現其本國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共同性原則[1-2]。
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是吳良鏞于20 世紀90 年代第一次提出的。人類聚集性地住在一個地方(鄉村、集鎮或者城市)是人居環境科學最關鍵的研究內容,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是其研究的重要部分。人居環境科學認為人居環境系統的建立要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根本,使人的主動性完全呈現出來,達到滿足人類的居住需求以及其他發展方面相關的需求。人居環境的核心部分是人這個主體部分,人類居住方面的相關需求是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分析研究的內容。
2015 年以來濮陽市通過全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的展開,大規模地開展申報成功的13 個美麗鄉村項目的建設,項目投資資金包括上級扶持資金11 950 萬元、市與縣財政資金4 842 萬元和其他資金11 783 萬元。資金到位后首先對濮陽市村莊進行村容面貌整體的整改,道路綠化亮化,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不但舊貌換新顏,而且為村莊的居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崗位,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濮陽市將每個縣區的村莊統籌布點規劃,目的是將特色產業和土地有機融合,將每個村莊都納入鄉村建設中進行整體的規劃和整合。當前,濮陽市以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為建設主線,將7 個示范鄉鎮與超過100 個村落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完成,村莊依據中原華夏古都建筑風格進行建設,還原當地生態環境,并與中原文化相融合,塑造出了在視覺上、心靈上和思想上的中原田園文化和鄉村山水。
特色小鎮的成功建設對鄉村振興起了巨大推動作用,每一個特色小鎮根據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行定位并加以建設,有著自身獨有的文化色彩和建筑風格,以傳承鄉土文化為特色打造和開發村落,帶動各個產業融合,提高居民收入,助推鄉村發展。
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也需要注重人居環境的改善,濮陽市的城鄉一體化示范村和環境整治重點村共計210個村莊,濮陽市與濮陽縣投入1.2億元的財政資金,下大力氣治理垃圾清理和改善人居環境,建立環境衛生的長效管理機制。落實環境政策指導美麗鄉村建設精品線示范行動中,超過100 個村莊已經達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在前后3 個月的垃圾清理活動,成功建立了860個村的鄉村環境管理機制。
1)生態環境需要改善。美麗鄉村的建設也伴隨著大量資源的開發利用。大量的游客雖然帶來了經濟的增長,但是由于沒有對于環境保護嚴格統一的管理機制,也可以看到人們隨手亂扔垃圾,出現臟亂差的現象,使人們的體驗感變差。加上周邊環境沒有嚴謹規劃,導致很多綠化沒有完成,需要完善塑造美麗鄉村的整體面貌,注意周邊環境的統籌規劃和整體生態布局[3]。
2)產業發展還有待提升。目前經濟效益好的幾個鄉村大多以特色小鎮文旅為主,吸引大量的游客,帶動消費水平提高。但是特色小鎮的定位不清晰,里面的產品內容大多相似,沒有創新點,缺乏獨有的特色產業,缺乏市場競爭力,不利于長時期的發展。濮陽的鄉村建設還缺乏特色農業或者特色產業等一個主導性產業來引導,在品牌戰略方面不具有潛能,制約鄉村經濟發展。鄉村建設團隊也缺少對獨特產業的創新與開發,經營規模比較小,經濟效益也相對較低。村莊的產業融合水平比較低,大部分村莊缺乏專業的管理和發展機制,在長久的發展中很多企業會逐漸被淘汰。
3)人才的不足和流失。農村空心化嚴重,外出打工的人多,村莊留下來的勞動力以老人和小孩居多,人口老齡化嚴重并且勞動力受到了教育水平的限制。近年濮陽市的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出,目前缺乏技術人才引進政策,留不住人才,有能力的人力資源比較少,美麗鄉村的建設是涉及多個方面的綜合性工程,需要很多專業的人才來進行指導規劃與管理。目前缺乏專業人才,管理水平較低,從長遠發展來看人才力量方面薄弱,人才匱乏是美麗鄉村長久穩定發展的阻礙。
4)文化底蘊比較薄弱。鄉村振興的靈魂是文化振興,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不僅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更帶動了產業的融合發展。鄉村文化的建設有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鄉村建設中起著思想方面的指導作用。但是傳統文化被現在的流行文化所制約,農民自身的價值認同感相對低下,而且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對偏低,當地傳統文化宣傳方面和文化學習能力比較薄弱,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強。并且有文化知識儲備的人才也相對較少,更顯現出了文化方面的薄弱。歷史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是挖掘程度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發掘和研究。
5)基礎設施條件不夠完善。雖然一些鄉村在規劃和建設上得以改善,但是很多基礎設施沒有串聯起來,很多村莊道路依然沒有全部硬化,村莊的綠化以及美化也沒有完善,大部分的鄉村依然與美麗鄉村有著很大的差距。基礎設施在運營和維護的階段缺乏系統性的管理和考核。
1)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通過對成功案例的學習和經驗借鑒,發揮自主創新能力,科學合理地規劃鄉村建設工作,統籌布局,以鄉村的長遠發展為基礎,與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在現有基礎上開展建設工作,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程,以便于帶動鄉村文化傳承發展。鄉村建設規劃與其村莊的特色相結合,提升文化內涵,發揮自身村居的優勢特點[4-6]。
2)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濮陽市的道路建設,解除出行和運輸等制約鄉村發展的因素。加強鄉村的學校建設,提升文化素質,加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建設,組織宣傳節日或傳統文化群眾活動,加強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強鄉村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升醫療機構的治療水平和職業能力,保障健康建設。社會保障均等化,完善統一的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提高農村居民的保障水平[7-9]。配套的基礎設施也有助于加快城鄉融合、鼓勵產業發展、促進文化傳播交流等。
3)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對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以及生活環境的治理,實施農村地區廁所改造、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等措施,打造綠色、清潔、美麗的鄉村。鄉村旅游產業的投資和消費離不開有吸引力的環境[10-12]。
4)培育人才。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將整體的素質拉高,呼吁農民積極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提高農民的自主創新能力,對新時代的新型農民思想進行宣傳和教育,改變農民固有的傳統思想。政府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優秀人才,財政方面增加投資,建立完善的獎勵機制,讓更多高學歷人才參與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來[13]。加大現有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建設積極性,與校企聯合培養優秀的帶領人和美麗鄉村的建設者。
5)全面促進農村消費,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強健農村產業基礎。構建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壯大集體經濟,讓農民群眾有工作有收入,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14]。
6)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15-16]。要在城市和鄉村建設中找到城鄉融合的發展模式,有助于特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有效提高就近就業率,推動社會更好地發展。7)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濮陽市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很多文化內容還有待挖掘。要深入挖掘不同的生態文化特色,宣傳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將弘揚傳統文化和鄉村特色文化與農產品相結合,形成文化產業鏈,提升居民的積極性,引導居民加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