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云
(廣西貴港市平天山林場,廣西 貴港 537100)
在綠色中國發展背景下,如何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延伸商品林資源產業鏈、提高林地產出率,成為林業發展部門必須面臨并解決的問題,從這一層面來講,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可以促進林業發展戰略轉移,優化生態體系布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攻克并破解生態建設難題,最終增進工程建設質量。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從本質上講就是指利用生態控制原理、林學建造、生態學、工程學等多種科目,結合相應生態工程技術,合理利用、保護、修復、改善自然環境和森林資源的措施。具體工程內容包括:
1.1 通過環境改良,改善城市熱島效應。
1.2 通過生物群落建造工程,提升森林資源生物多樣性,改善荒漠化和土壤退化問題。
1.3 通過相關制度建設和人為措施,利用林業資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全球環境問題,提升造林面積,加大對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護。
1.4 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改善林區內樹種比例失調、樹種結構單一、林業資源穩定性差、保護功能不能充分發揮等問題。
如今,我國已經開展林業生態工程“六大重點建設項目”。分別是:
1.1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工程建設范圍:東北地區、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
1.2 退耕還林工程(工程主要覆蓋:部分東部地區和中西部所有省市)。
1.3 三北防護林建設(著力打造東北、華北、西北平原綠化工程,同時做好珠江防護林二期工程)。
1.4 京津冀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范圍包括內蒙古、京津冀地區、山西)。
1.5 速豐生產用材林建設(建設范圍主要集中在400mm 等降水量線以東地區)。
1.6 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地區以及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濕地)。通過以上重點建設項目,著力培育和建設森林資源,提升森林覆蓋面積,加快林業發展,已經取得重大成就,林業生態工程布局步入發展新階段,實現生態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2.1 經濟層面
從經濟層面來講,加快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可以創新開發生物資源,通過現代化林業建設,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產品開發、綠色旅游等工作相結合,提升森林資源發展潛力,在恢復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保護森林資源的生產力。并且在發展建設中,相關部門賦予林業首要地位,突出重點抓生態,如今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加快林業生態發展,可以有效抑制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將“富林”和“富農”相結合,將“治窮”與“治林”相結合,改善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結構,最終增加農民收入,已經成為我國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措施。
2.2 社會層面
從社會層面來講,加快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可以改善森林資源發展環境,是民生工程的有力保障。此工程也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資源生產率,通過仿生學技術設計,豐富工業、林業生產材料,在推動生態系統服務建設的同時,可以恢復林地生產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質要求。其次,生態經濟正在帶來新的環境革命,森林資源當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生產潛力,可以維護生態平衡,突破增長極限,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生態功能,提高其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抑制生物圈的退化,平衡生產、發展和保護之間的關系,構建良性循環整體,最終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在以上生態工程發展建設的重要意義中,我們可以得知,此類項目建設已經成為歷史賦予的重任,無論是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還是沿海防護林建設等重點工程,無一不向我們展示著生態工程的重要性,并且以上系列工程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根據筆者多年工作和研究經驗,發現如今我國部分地區在林業生態建設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一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工程規劃問題。在生態工程建設中,部分地區存在短視行為,相關部門為了獲取短期收益,難以平衡生產、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存在過度砍伐、盲目造林等短視行為,只有工程總體目標,不能對總目標進行分解,因此在落實到具體工程建設項目時,造林數量和質量不高,建設成果不夠顯著。
3.2 生態工程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盲目種植、造林技術缺乏等方面,部分地區退耕面積過大,造林速度跟不上,補植任務過大,并且造林周期偏長,容易栽種品種混雜的植株,施工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
3.3 工程監管問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規劃主要由相關林業部門制定,由市政部門安排施工,但是在具體施工建設中,缺乏獨立的生態工程監理隊伍,造林管理水平低下,工程建設質量不高,工作部署難以切實落實到位,在特殊時期還會出現資金不夠,難以實現??顚S玫痊F象,使得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發展陷入困境。
4.1 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科學選擇造林樹種
為了提升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質量,筆者認為首先應該選擇合適的造林樹種,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盡量選擇與造林地相適應的品種,通過測土配方技術提升樹種與地塊的匹配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1 選樹適地技術,工程建設人員必須首要考慮林地立地條件,尤其應該詳細分析極端限制因素,針對樹種的天然分布進行深入研究,綜合運用生態學、生物學、生理學技術,改善造林地生態環境,提升樹種的抗逆性和適應性,從而提升造林成功率,在必要時可以營造混交林,在提升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
4.1.2 選地適樹技術,合理考慮造林地的立地環境,如果造林地的地下水位較低,必須選擇抗旱樹種,如果在向陽背風坡地段,應該選擇陽性樹種,同時也可以塑造天然屏障,抵擋冬季寒風。
4.1.3 改地適樹技術,工程建設者通過測土配方技術,采用人為手段,栽種特定樹種,比如利用“客引土壤”,或者通過施肥來改變土壤的PH 值,提升土壤排水性和透氣性,但是該種方法更加適合小規模生態工程建設。
4.1.4 以生態功能為基礎,選擇合適樹種,比如對于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或者土地沙漠化現象嚴重地區,應該選擇根蘗性強的樹種,此類樹種根系發達,籠絡土壤的能力更強,比如無火炬、刺槐、馬尾松等;對于土壤板結的地區,可以種植櫟木、紫穗槐、香樟、無患子等,此類樹種能夠在地面形成良好的落葉保護層,有效抑制水土流失,并且落葉分解能力較強,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品質。
4.1.5 搭配方面,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可以根據樹種的生態學特性,合理搭配灌木林和草本植物,做好生態工程造林水肥管理和除草松土工作,提升造林質量和成活率。
4.2 促進生態服務工程標準化,建設精品工程
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筆者認為,各級施工人員、組織領導、干部職工應該實時精準化作業,以工匠精神施工,不能僅僅注重造林成活率,實施高標準施工,還應該注重面積核實率,促進生態服務工程標準化,立足百年大計目標,建設精品工程。筆者以鄂爾多斯市造林總場為例,該林場以開創生態建設新局面為工作總任務,集中力量,重點打造,依托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切實提高林地生產力,以因地制宜為經營宗旨,提升森林綜合效益,創新造林新模式,兼顧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大方面,并且結合林場特點,建樹高質量人工林,最終營造可持續性森林生態系統,鄂爾多斯市造林總場具體工作策略如下:
4.2.1 按照森林演替理論,堅持科學規劃。在生態服務工程建設過程中為了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技術人員遵循從低級到高級的客觀規律,遵循森林資源演進方向,開展精品工程建設。按照“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草原—低等級森林群落—高等級森林群”演替階段,進行科學造林。
4.2.2 在樹種配置方面,遵循觀果相搭原則、易燃耐火樹種混交原則、針闊葉混交原則,增強林業發展后勁,著重發展林下經濟,提升林業產品附加值。
4.2.3 樹立生態工程建設典型模式。用推土機平整土地,鋪設滴灌設施9000 余米,留足產業發展端口,開設了10 條作業道路(四橫六縱),科學設定株行距(3m× 8m),將金葉榆與山桃混交,提升植被觀賞性,比如春季山桃開花時,可先觀花,金葉榆展葉時,山桃花落,可觀葉,創新造林新模式,最終建設精品工程。
4.3 嚴控質量監理工序,優化“飛防”作業設計
在當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監理工作具有一定困境,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筆者認為應該嚴控質量監理工序,確定監理重點,在保證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基礎上,加大施工合同與建設驗收,以驗收規范和標準為依據,確保工程質量滿足施工要求,最終提升苗木抽檢合格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3.1 檢查各級管理人員及專業操作人員持證情況,檢查承包單位的質量管理體系,檢驗承包單位現場測量小班界線準確性,審查承包單位對關鍵工序的保證措施,檢查有機肥料質量和用土質量,對于已經發現的問題及時要求承包單位予以糾正,并及時簽發“監理通知”送至施工單位。
4.3.2 建立工程質量監理工序表,在施工準備工作、苗木選購工作、整地種植工作、森林資源養護工作等環節,明確質量管控要點,做好相應監理措施,在準備環節,施工人員和組織工作者應該按照施工圖進行現場核對,在苗木選購過程中,應該檢查苗木的三證一簽,落實假植措施,確保根系保濕,做好現場放線,檢查施肥技術圖紙設計、整地方式、苗木栽植是否與設計相符,檢查苗木養護情況,并且按照原本設計密度,進行適當補值并跟蹤檢查。
4.3.3 優化飛機施藥防治措施。在“飛防”作業設計過程中,為了確保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必須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從飛行設計作業區域確定、藥劑選擇、起降場選擇、作業區確定、機型選擇、配藥設備選擇等多種方面,提升工程監理和驗收效果,在這一過程中,監理工程師可以進行現場抽查,對于驗收不過關的環節,予以及時糾正,以此確保生態工程建設質量。
4.4 加強新成林資源驗收,做好生態工程質量評價
要想提升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相關部門和管理工作者還應該加強對新成林資源的驗收,通過該種方式檢驗天然林更新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林冠下造林、采伐跡地更新造林、清收還林等工作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促進森林資源健康增長,著力打造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建設,利用“3S”技術,通過林地變更圖、高清衛星圖進行現地檢查驗收,利用覆蓋全局的監測矢量圖,對該地區退耕還林工程、一般營林改造工程、速生豐產林建設等面積進行監測,也包括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項目、飛播造林技術、營林綠化項目等,驗收內容主要包括新成林蓄積情況、資源保存面積情況、各項測樹因子調查、年度和林分年齡調查、管護情況、封山育林實績、種植密度、林政管理、村屯綠化情況、良種使用情況、重點工程資金使用情況等工作。為森林資源生態工程管理工作提供關鍵性數據,確保林地清收定點成圖,嚴格驗收標準,細化質量評價辦法,加大新成林資源驗收成果展示,提升對驗收人員的培訓力度,抓好崗前培訓和上崗考核,對造林達到成林年限的地塊,逐一核查驗收,利用“3S”技術,對未達到成林驗收標準的地塊,各單位及時查找原因,充分認識新成林驗收工作的嚴肅性,認真核查每一個因子,力爭于來年春季全部補植到位,做好生態工程質量評價,防止火災、病蟲害等現象的再次發生,通過以上措施,避免造林面積不準、地塊重疊等問題,鞏固清收還林成果,增強森林的生態功能,檢查工程建設地區是否有復耕、違規間作現象發生,根據新成林資源驗收結果,細化驗收辦法,指導森林資源病蟲害防治、幼林撫育、及時補植等工作。其次,對林區內部分珍稀物種的適應性、森林資源的抗病性、面積適宜性、生境狀況的脆弱性、物種的典型性等情況進行分析,做好生態工程質量評價,建立一個科學的工程建設機制,加強對樹林的巡查工作,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發展林業生產和建設。
綜上所述,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在推動生態系統服務質量的同時,可以恢復林地生產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建設者應該做好生態工程質量評價,以驗收規范和標準為依據,確保工程質量滿足施工要求,促進生態服務工程標準化,立足百年大計目標,建設精品工程,選擇合適的造林樹種,最終平衡生產、發展和保護之間的關系,構建良性循環整體,提升造林質量和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