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紅
(云南省勐臘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西雙版納 666300)
云南省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亞洲象在我國境內最重要的棲息地的之一。由于熱帶雨林具有氣候炎熱、雨水充沛的特點,森林植被生長速度快、修復能力強,這無疑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構成,為亞洲象世代生存繁衍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國內野生亞洲象保護面臨最大問題并不是非法獵殺與種群數量減少,而是棲息地減少與人象沖突。近年來,人象沖突現象不斷增多,象群離開棲息地之后跑到村寨農田獲取食物,大象和人類的生活空間發生了重疊,人象之間自然就會產生矛盾與沖突,這種沖突嚴重的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現存的植被在人為進行群落更替,如天然雨林正受到橡膠、茶葉、咖啡及其他水果(林)等的侵蝕“占領”。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導致亞洲象的土地分布正在縮小和碎片化。人象距離越來越近,甚至重疊,形成了人象沖突。
我們回顧一下亞洲象出游時間線:2020 年03 月,云南省亞洲象群(16 頭)從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出發后一路向北;2020 年07 月云南省普洱市首次監測到16 頭亞洲象群;2020 年12 月,亞洲象群生下一頭小象,亞洲象群成員由16 頭變為17 頭;2021 年04 月年亞洲象群進入玉溪市元江縣,其中有兩頭大象一周后返回普洱市墨江縣;2021 年05 月,15 頭亞洲象群到達紅河州石屏縣;2021 年06 月亞洲象群進入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不久后亞洲象群開始調頭,逗留在玉溪市轄區內;2021 年09 月,亞洲象群南歸,回到了更適宜他們生存的棲息地與環境,至此正式結束了長達17 個月的北上遷徙。
人類的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工作也全面結束。這一趟亞洲象北上的旅程,吸引眾多關注,也留下許多疑問,亞洲象在生態系統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亞洲象面臨的生存威脅是什么?人象沖突現象的實質及其危害是什么?解決人象沖突問題的主要做法是什么?人象沖突的未來之路在哪?
云南省素有“動植物王國”之譽,多年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珍稀物種、熱帶雨林、高原湖泊都是它的代名詞之一。云南省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熱帶雨林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林區,也是亞洲象在我國境內最重要的棲息地,但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亞洲象數量銳減。隨著1986 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亞洲象保護工作者不斷努力,亞洲象種群數量開始恢復,由150 頭增加到300 頭左右,其中,勐臘縣境內生活著120 余頭亞洲象。經過,各方30 多年的努力拯救與積極保護,亞洲象群的數量已經有了明顯變化。
亞洲象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1 亞洲象素有“森林工程師”的美譽之稱,它們活動、采食過程,可以讓本身密不透風的森林變得富有層次與生機,在采食過程中打開了“天窗”,給其他植物的生長帶來了陽光與玉露,所以很多植物又能生長起來,實現循環,增加了林縫空間與道路空間之后,增加同域分布的其它哺乳動物群落的多樣性。
2.2 亞洲象的糞便產量巨大,需要40 天分解完畢,不但成為植物們的天然肥料還養育了許多昆蟲,如甲蟲、螞蟻、蜘蛛、蝎子、和蟋蟀等創造了不可多得的微生境,帶來了新的生機。
2.3 填滿雨水的亞洲象足跡,還可以為青蛙提供臨時繁殖地和幼體的棲息空間。
2.4 亞洲象作為森林中強大的動物,庇護了許多弱小的動物,跟著亞洲象的痕跡走,就會發現在它的身后還有一群動物,比如鹿、麂子等小型動物,它們的捕食天敵因為象群的存在就無法出擊,使它們得到了保護。
2.5 亞洲象的食性很廣、棲息范圍大、遷移路徑遠,這些特點讓它成為了優秀的種子傳播者。有研究表明,在緬甸亞洲象是 29 種植物種子的傳播者,在斯里蘭卡亞洲象是60 種植物種子的傳播者,傳播距離為 1-6 公里。而亞洲象種群數量的減少與之對應地則會對生態系統帶來連鎖效應,這也從另一個方向說明了二、亞洲象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維護生態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全球范圍之內,亞洲象種群面臨著多種多樣的威脅,包含但是不限于亞洲象生存環境的喪失、退化和破碎化,偷捕偷獵導致的數量急劇減少。不過,在國內,情況又與全球范圍內亞洲象面臨的生存威脅有著不同之處。
3.1 亞洲象棲息地喪失、破碎化和退化
亞洲象比其他陸生的野生動物需要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多的食物資源,隨著農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亞洲象棲息地喪失、破碎化和退化的影響更為顯著。而棲息地喪失的主因是人口快速增長、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以及農業用地的擴張,這些往往是以森林砍伐和取代森林用地為代價,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一直存在。另外,小規模但廣泛分布的森林侵蝕導致了亞洲象生境的破碎化,生態環境的破碎化加劇了人象沖突,而自然環境的惡劣性發展使得生態雨林自身的系統也出現了退化的現象。棲息地喪失、破碎化和退化,是象群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3.2 亞洲象面臨的偷捕、偷獵與報復性殺戮
偷獵、偷獵和人象沖突后的報復性殺戮,同樣也是大象面臨的生存威脅。邊境沿線有一些世居民族過去靠山吃山,有狩獵、伐林、燒荒的習俗,野生動植物資源因此不斷被蠶食和破壞。而如今象牙更是造就了一個利潤頗豐的產業。偷獵者借助偷獵行為牟取暴利,巨大的利益驅使他們鋌而走險,偷獵成為了亞洲象關乎其種族存亡的最大威脅,但這種現象在我國并不多見,由于亞洲象自身特點,偷盜獵對亞洲象的影響遠比非洲象要小。報復性殺戮更是少發的的事件,并不常見,也不是典型的生存威脅因素。
據了解,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作為野生動物,亞洲象有可愛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
人象沖突現象的實質是人象和諧共生受到了沖突。亞洲象棲息地與人類活動區重疊的區域人象沖突發生頻率高、范圍廣。人類的活動軌跡愈發“越界”,高速公路、鐵路等工程的建設,造成亞洲象原有棲息地被割裂,孤島化的棲息地不能同時滿足亞洲象對食物、水源和休憩的需要。近年來,亞洲象不斷從保護區走出,到周邊的農田農地和村莊活動。目前,全縣10 個鄉鎮均有亞洲象分布,其中,勐臘鎮、勐滿鎮、磨憨鎮、勐棒鎮、瑤區鄉、勐伴鎮的影響最為嚴重,農作物嚴重遭到損壞,頻繁進村入戶、走街串巷、攔路搶食、損壞過往車輛,多次造成人員傷亡,嚴重干擾了該區域的社會穩定,百姓談象色變。特別是當前已進入亞洲象交配季節,象群內頻繁出現雄性亞洲象為爭奪配偶相互打斗,導致敗象離群,頻繁肇事的情況。同時,亞洲象也會遭到人類報復性的殺害,兩者之形成了一種不利的相互關系,這種危害是致命的,也是人象沖突最嚴重的類型。
目前,解決人象沖突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我們要懷著對大自然的尊重,利用智慧和行之有效的辦法,探索出了人象和諧共存的方式。我們以西雙版納為例來看,為了主動防范、緩解人象沖突。西雙版納建立了生物隔離帶、防象溝、防象墻、防象欄等設施,更是組建了專業的野象監測隊,利用高科技設備開展亞洲象的監測預警和安全防范工作。更是與時俱進開發了手機小程序,使人民群眾能夠提前掌握象群動向,減少了財產損失,保障的生命安全, 緩解人象沖突。西雙版納先后頒布了《森林資源保護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不斷充實和完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推動了以亞洲象為代表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發展。另外,食源地的建設為緩解人象沖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象食源基地3 到4 月種甘蔗,5 到8 月種玉米,10 到12 月種冬玉米,6 月還會穿插著種些芭蕉,等待著大象來“飽餐”,野象侵擾,耕地撂荒的情況就少了,莊稼也有收成了,老思維是面臨大象侵擾,趕走驅走,新觀念是正確引導,各得其所,這也利于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總結來看:
5.1 關于大象的重要棲息地可以制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劃定技術規程,并將亞洲象棲息地作為重點,考慮將其納入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范圍,減少亞洲象的生存危機;
5.2 認真統籌考慮開展亞洲象等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情況,繼續給予支持;
5.3設立亞洲象保護與“人象沖突”防范重大科研課題,開展亞洲象保護管理的基礎應用研究,為國家決策提供理論支撐;
5.4“加快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的問題,加快推動設立國家公園前期工作,統籌兼顧亞洲象及其棲息地保護和維護群眾利益關系,緩解人象矛盾沖突。
只有建立健全亞洲象保護長效機制,突出柔性原則,重點做好安全指揮調度、監測預警等工作,進一步總結兼顧人象安全的成功經驗,研究如何更好補償群眾因大象肇事導致的損失,才能維護人象和諧。
我國絕大部分陸地國土位于北半球亞熱帶、溫帶地區,熱帶資源相對較少。熱帶雨林只是少量分布于海南島、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和藏南的河谷地帶。中國的亞洲象僅僅分布在云南省的南部以及緬甸、老撾相鄰的邊境地區,目前數量稀少,而亞洲象是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標志性物種,曾廣泛分布于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人象沖突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構建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是人類與自然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型增長模式造成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明顯的短板,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各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呈高發態勢,綠色發展成為必然選擇。
熱帶雨林生態環境的破壞意味著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生物多樣性對人類而言,意味著什么?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前提。熱帶雨林的消失與大眾對農產品、林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是有著直接關系的,例如大豆、棕櫚油、咖啡、紙和紙漿、家具等的需求導致熱帶森林大量被毀,農業大宗商品和輪耕農業造成的毀林過度,這些都嚴重壓縮了亞洲象的生存空間,成為了人象沖突的導火線。
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97.02%,比1958 年建區時提高了10%左右,主要保護熱帶雨林、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以及亞洲象、望天樹等珍稀野生動植物。而自然保護區外的棲息地,則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與保護。在未來,更要通過借鑒保護區內的成熟制度和國內的成熟經驗,使保護區外的生態保護也處于良性互動協調中,從而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樣板,從根源上解決亞洲象保護中人象沖突的本質問題。
實際上,能否有效緩解人象沖突很大程度取決于人類的態度和行為,而人類的態度和行為又是相對復雜和多變的,因此,亞洲象保護中人象沖突現象層出不窮。總結來說,保護野生動物,一般有兩條路徑,一是就地保護,設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二是遷地保護,讓它們進入野生動植物園等,保護亞洲象行之有效的途徑也是如此。在爭奪生存空間的人象沖突中 , 既要維護當地群眾基本環境權利,也要而構建長效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