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嬌 徐小龍
(河北省涿州市委黨校,河北 涿州 072750)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作為農業大國,美麗中國建設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并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理論。這些理論、政策和措施,不僅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而且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還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美麗鄉村建設給出了一系列政策指引。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隨后,國家農業部啟動了“美麗鄉村”創建活動。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強調“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開展美麗鄉村創建示范”。黨的十九大以來,美麗鄉村建設任務更加突出了科學規劃和人文關懷,注重生態宜居,突出農民主體地位,體現全面小康的成效和農民的切實利益。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推進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建設”。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強調“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最美庭院創建活動”。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支持農民群眾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推進‘美麗家園’建設”。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活動”。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開展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方面重點工作,這對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十四五”規劃指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一直以來,黨中央始終重視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各地陸續出臺很多相關政策和措施,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也涌現了一大批優秀典型, 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為其他地區探索建設美麗鄉村提供了參考借鑒。新時代,為了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從縣域視角明確方向、分析問題、提出對策,是當前和今后縣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縣域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提高認識、堅持原則和選擇模式等方面準確定位、嚴格要求、科學謀劃。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并強調建設“美麗中國”,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幸福,安居樂業。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各地要全面貫徹落實,特別是縣域要以點帶面,全面開花,塑造連片美、持續美的美麗鄉村。縣域建設美麗鄉村,一方面要特別注意體現鄉村特點,留住鄉土味道,展現鄉村風貌,處理好發展經濟與鄉村生態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出發,客觀地反映當地建設與發展的需求。
鄉村的美麗,不僅僅在于外在的感官體驗,更在于深厚悠遠的鄉土價值理念。處理好鄉土與現代的矛盾,從中找到最適宜的著力點,并使之充分結合,揚長避短,是當下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既不能機械地固守鄉村和傳統,也不能完全否定鄉村價值一味推進城鎮化,而是應該發掘鄉村的優點和價值,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鄉村的變化,在鄉村現代化過程中傳承鄉村價值,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村民享受田園風光的同時,感受現代化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樣的美麗鄉村才是美在其中,樂在其中。
完成美麗鄉村建設這項系統工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融合共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局面,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堅持黨領導一切。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建引領鄉村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對鄉村發展做好及時、準確地判斷,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過程。
二是堅持統籌協調、科學引領。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堅持政府引導,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先行,根據本地特點,謀劃最優路徑。明確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之間的職責定位,理順責權關系。
三是堅持村民主體、以人為本。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將“為我建”逐漸轉變為“我要建”。完善村民自治機制,保障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日常管理和監督,實現“美麗鄉村人民建,鄉村美麗惠人民”。
四是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生態優先,切忌“竭澤而漁”,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
五是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不簡單復制,突出特色,區分鄉村個體差異,不能搞“同質化”、“一刀切”、“千村一貌”,合理利用優勢資源,發展特色主導產業。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多年來,美麗鄉村建設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取得了很大進展,涌現了一批先進典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模式。2014 年農業部正式對外發布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十大模式:產業發展型、生態保護型、城郊集約型、社會綜治型、文化傳承型、漁業開發型、草原牧場型、環境整治型、休閑旅游型、高效農業型,這為全國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范本和借鑒。
因此,縣域美麗鄉村建設“怎樣選擇”“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是各地當前和今后進一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活動的重要任務。各地要根據各自的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特點以及民俗文化傳承等條件,進一步考量選擇何種發展模式。許多縣域黨政機關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體情況出發,相繼開展了學習、總結、探索和實踐。
比如,從改善生態、提升品質角度來看,可以選擇生態保護型模式。浙江省安吉縣致力于建設中國最美縣域,以生態文明為核心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全國樣板,是許多縣域政府學習考察的對象。2022 年2 月21 日至23 日,河北省涿州市委書記蔡煒華帶隊前往浙江省安吉縣學習考察。這次學習考察,主要基于堅持大局意識、綠色發展的需要。轄區水系大部分屬于白洋淀水系上游,事關雄安新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大局,涿州市在水域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成效顯著。涿州市高官莊鎮的生態觀光產業、東城坊鎮的休閑農業等是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先進典型,要鞏固成效、擴大規模。學習借鑒“安吉模式”、對標全國先進,實現“京畿強市、美麗涿州”發展目標,進一步為建設美麗中國做貢獻。
不可否認,在縣域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形式主義、“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等問題,必須重視:
一是結合實際不夠。盲目學習,照抄照搬,沒有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最終結果不甚理想,造成了很多資源浪費。比如,不能在平原地區照搬山區的經營模式,也不能按照純商業的模式經營傳統文化。
二是生態保護不夠。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不徹底,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不完善,設施不夠健全,有些設施成為擺設;措施方法不得當,農業生產過多依賴農藥,工業轉移帶來負面效應,過度商業化經營,導致資源過度消耗。
三是文化韻味不濃。美麗鄉村建設還停留在改善村民人居環境的層面上,缺乏當地文化特色,“千村一色”。對鄉村文化挖掘深度不夠,一味的“回到從前”,沒有做到吐故納新,沒有做好傳承和發展,甚至破壞了原有的文化底蘊,盲目引進外來文化,不倫不類。
四是長效機制不完善。重建設輕管理,鄉村治理體系和能力還有差距,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管理理念淡薄,長效管理制度不健全,辦法措施簡單,效果不好。
五是人力資源不足。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導致村莊人口持續減少,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和青壯年勞動力短缺。
第一,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的建設,發揮黨組織的重要作用。建設美麗鄉村,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在縣域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提升標準、把握方法、改進作風,抓好工作落實,更好地適應當前工作需求,領導班子要有理想、敢擔當、勇創新,把為群眾謀利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動員和組織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第二,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決策層統籌考慮,做好頂層設計,要體現當地特色,堅持因地制宜,深入調研考察,制定更適合本地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同時,要明確職責劃分,各部門協調配合。要進一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城鄉各類資源的優勢,打破城鄉存在的各種體制鴻溝,實現城鄉同步發展、共同富裕、各美其美。
第三,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現鄉村“天藍、地綠、水清”。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加強村莊環境整治和農村生態治理,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資金與技術支持,促進永續發展,實現鄉村寧靜、和諧、美麗。
第四,進一步扎實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堅持以村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探索鄉村多元產業模式,以三產帶動二產促一產,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整合區域優勢資源,推廣適宜當地農業發展的新型產業模式和經驗做法,統籌管理,點面結合,扎實推進全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五,進一步夯實人才基礎,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夯實人才基礎,加強村民職業教育培訓,提升村民整體素質,加大域內鄉村創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力度,吸引有志投身鄉村創業的人才回流鄉村,讓人才“自愿來”,大力扶持鄉村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配套,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讓人才“不愿走”,讓鄉村進得來人,留得住人,不斷壯大美麗鄉村建設隊伍。
第六,進一步健全長效治理機制,突出村民主體地位。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充分調動村民“綠色生活”、“保護家園”的積極性,共同營造綠色宜居的鄉村環境,搭建“鄉村議事廳”、“鄉村對話坊”等鄉村交流平臺,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強村民共建“美麗鄉村”的責任感、使命感,共建共享鄉村發展成果。
第七,進一步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展示美麗鄉村的新風貌。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要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等平臺開展宣傳教育,進一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庭家教家風作用,開展移風易俗,展示鄉村的美麗風貌。
綜上所述,從縣域視角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實際出發,堅持“兩山”理論,因地制宜,學習借鑒優秀經驗,統籌謀劃,確定目標,加強指導,創新舉措,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優勢資源,推進農業發展現代化,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完善鄉村治理長效機制,著力打造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游的新時代美麗鄉村,為推動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