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勛 周躍民
(山東省巨野縣柳林鎮鄉村文明建設服務中心,山東 巨野 274900)
農業機械是協助完成農業勞動的機械設備。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和收入。農學是研究作物生產技術和原理的科學。其內容主要包括大田作物育種、栽培、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農業機具使用、灌溉排水、農產品初加工和儲存等,并不斷優化農田經營條件,農藝技術不斷升級,促進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隨著我國農業機械與農業生產的逐步融合,農業機械的運行優勢逐漸凸顯。
此外,在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推動下,農機產品的銷售量和先進技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農民使用農機的過程中,為了滿足農機化生產的需要,許多地區在調整生產栽培習慣和農藝技術方面更加注重與農機生產的協調,這為農業機械的性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普及率有了顯著提高。
在過去的12 年中,農業生產的綜合機械化程度從54.9%提高到70%。到2019 年,我國綜合機械化水平提前實現“十三五”目標,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
在農業機械迅速普及的同時,農業機械在生產中的應用還存在許多弊端。農民的作業能力、農機使用習慣、農機質量、農業技術習慣、農機先進技術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農機的有效性能。農藝技術作為生產過程實施的指導技術,對農業機械在使用過程中的適用性和操作合理性有很大影響。農機與農藝的有效結合逐漸成為現代生產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由于現代化的農機產品要盡可能適應更多的生產方式和農藝技術,因此農機產品研發過程應當充分考慮我國的生產特點和農藝習慣,以此保證農機產品在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中都能發揮出良好的性能。但是盡管現階段我國的農機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但農機產品的研究和設計過程卻與先進農藝技術逐漸分離。一方面農機產品研發周期縮短導致研發人員沒有充足時間進行農藝技術的研究和針對性設計,且農機產品的研發人員以農機專業人才為主,缺少足夠的農藝技術知識,導致了農機研發與農藝應用的脫節;二是農機產品的研發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很多產品的研發和試驗改造往往需要2 ~3 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農藝技術在不斷優化改進,導致產品推向市場時已經存在一定的技術落后性問題,很可能與當前的農藝方案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
農機是農業生產中的動力,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但是因為一些農機設計人員缺乏實地考察經驗,使其在設計時缺乏靈活性,導致農機的適應性不足,不能有效的適應各種地域環境,限制了農機作用的發揮。比如,甘蔗種植環境和條件比較特殊,只能人工種植,導致人工成本較高,對產業發展有消極影響,雖然農機在不斷的推廣,然而并未得到農戶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農機不能全面的解決種植困難。所以,要想促進農藝農機的融合發展,就需要農藝和農機相匹配。
如今,我國對農機與農藝單獨的創新發展較為重視,但是對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的重視度較低。部分地區的農業部門沒有充分意識到農機與農藝融合對于提高農業生產質量與效率的重要意義,因而對農機與農藝融合推進活動的開展積極性不足,導致農機與農藝發展步調不一致,無法實現共同發展,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以我國南方某地區為例,該地由于耕地面積狹小且較為零散,故當地農業部門認為當地不具備應用和發展農機的條件,僅注重農藝發展,導致農藝發展與農機發展相脫節,無法實現二者融合發展。
《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農業部關于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加快推進薄弱環節機械化發展的意見》等關于農機與農藝進行融合的相關政策10 年前就已經發布了,但是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將相關的政策精神很好地體現到具體工作當中。相關的人員只是單純的認為農業機械裝備就是為農業技術和農業服務的,農業機械裝備的唯一作用就是減少人力。受到上述對于機藝融合的錯誤認識,岷縣的現代農業的建設和健康發展勢必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在進行農機與農藝融合的過程中缺乏將農機化技術納入總體考慮中來,并且對農機化的可能性、現實性以及相關農機的性能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農機化也需要農業技術為其創造有利條件,農業技術應該考慮農業裝備的效能以及工作環境,在不影響自身農業生產的情況下改變相應的流程,使農機裝備可以發揮其最大的效率,否則農機裝備在受限的情況下是無法發揮出其原本的工作效能。
在農藝農機融合推廣中,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落實好因地制宜理念,引導和幫助農戶學習和掌握與當地生產需求相符的先進生產技術,以滿足農民的需求,調動其積極性。第一,要提升對農藝農機融合的重視度,依據所在地農業技術標準,采取合理的融合措施,不能只看重農機或是農藝,要促進農藝農機的協調發展,最大程度的發揮出融合的優勢。第二,各地自然環境和氣候都不一樣,應遵循所在地的生產理念和方式,有目的性的推廣農業生產機械設備,適應農戶基本需要,以提升推廣的效果。第三,在應用農藝技術時,要和農機應用進行有效的結合,提升農藝農機的穩定性和實用性,為農機應用奠定農藝基礎。要想實現這些基本需求,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就應做好調查工作,為農藝農機融合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以促進農藝農機的融合發展。
政府部門要認識到農機與農藝融合對于提升農業發展成效的重要作用,提高對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的重視度。各個地方政府要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組織相關部門針對農機與農藝融合推進工作進行討論交流,制定可行的融合發展方案,加大農機與農藝融合工作的落實力度。另外,農業企業也需要提高對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的重視度,與政府聯合起來,共同推進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發展成效。農業企業要積極引進適用的新型農機設備,融合相應的農藝技術開展生產。例如,可以應用大馬力機車,解決機車農具馬力不配套的問題,提升農機作業質量,并提高作業效率。與此同時,可引進自動駕駛技術和電液控制自動平衡技術用于大小麥和水稻播種,以提升農機裝備的科技水平,實現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
基層農業部門要切實加大農機農藝一體化宣傳力度。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要在短時間內認識到農機農藝一體化的重要性,摒棄錯誤的傳統觀念,,重視機械與農藝一體化在當地農業生產現代化中的關鍵作用,有效提高農村農民的生產力,理清農機與農藝的辯證關系。其次,相關基層領導和工作人員需要摒棄以往思維中存在的舊觀念,認識到科學合理的農業技術設置可以提高農業機械化效率,積極探索與農藝一體化相關的創新。最后,在開展農藝技術培訓和農機技術培訓的同時,可以增加一些農機與農藝一體化的培訓內容。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進行農業機械和農藝專業知識的交叉培訓,使農學和農業機械行業的從業人員對彼此的產業有更全面的了解,從而奠定相關的理論基礎。
對基層農業人員進行農機和農藝一體化技術培訓,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觀念,使農機技術人員在指導農機生產的過程中,更具有指導農業技術進步的能力,,農業技術專家也可以充分考慮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可行性,在指導生產過程中培養更多的綜合性人才,使農民對農業機械化和農學的深度融合有更深的認識。基層農業工作的開展還可以實現部門間的相互協作,使技術指導和管理更加專業化、規范化。
提高農民對于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的認識,是提高農機推廣質量的關鍵,通過傳統的農機培訓過程,加強對農藝技術的知識普及,并強調農機與農藝融合的重要性,有利于農民在接受培訓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生產的意識,了解農機作業效果受到農藝選擇的影響,從而促進農民自主提升農機農藝的融合。此外,還應通過媒體、網絡加強對農機與先進農藝技術融合的宣傳工作,利用媒體的力量轉變農民生產的固有思維,使農民在進行農機選擇的同時更多考慮與農藝技術的結合。
要想促進現代化農業建設發展,就需要把科技成果轉換成農業生產力,在實際生產中運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將科技成果變為生產動力,可以作用于農業的生產,在轉化中把科技作用于農作物生產,而農藝是結合農作物的各種生長要素,挖掘提升農作物產量以及質量的有利因素;在農業生產中運用農機,是給作物施加外部因素。可以看到農藝農機之間的區別,這也決定了農機是給農藝提供服務的,農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動力載體,只有將農機與農藝進行有效的融合,才能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比如,在馬鈴薯種植中,就可以使用農機為農藝服務,在種植農機上安裝灑水裝置,運用農機勻速行駛的特點,勻速的灑水,給馬鈴薯的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避免種出來的馬鈴薯個頭差距較大的問題,不利于銷售。在種植時還可以在農機上安裝導航系統,結合農戶的預先設置,精準的實施直線作業,做到無人化機械管理,有效的減少人工成本。另外,安裝衛星導航,還可以做到無人駕駛,降低對操作人員的要求,能夠改善農機手數量不足的問題。
首先,要開展農機技術培訓活動,讓基層農機工作人員全面掌握相應技術,提高農機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實踐應用能力,為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奠定基礎。其次,要根據地區農業生產實際,科學制定農機與農藝融合方案,讓農機推廣與當地的農業生產工藝技術相匹配。例如,如果水稻生產以機播為主,那么需要重點融合的農藝領域是茬口對接、田間管理、植保及品種選擇等方面。最后,農業企業需要明確農業種植的基礎條件,根據種植生產需求合理規劃農藝應用方式,再采用適用的農機開展農業生產活動。
利用地區的政策支持,鼓勵農民采取合作經營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土地聯合經營規模,使先進的農業機械能夠更好地發揮性能;另一方面,將土地規模化經營,有效解決了小塊土地獨立分散經營造成的農藝技術差異化問題,有利于在耕地調整上實現農藝技術的統一,從而促進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的良好結合,并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將農藝農機進行融合,就是要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實現標準化水平,這是農藝農機融合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促進融合,應該重視適應性,進而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不同的農機和農藝在生產中的運用都有不同的標準,為了農藝和農機間的融合,就要做好梳理。除此之外,就農機購置補貼層面而言,這一措施對于農藝農機的融合促進作用并不顯著,這就需要以政府部門補貼政策為主,促進農藝農機在技術標準上的融合。第一,要對補貼機制進行優化和健全,調動農戶的積極性,讓其自主選擇在生產中使用的農機和農藝。第二,要依據具體情況,讓農機有效的服從農藝的要求,在種植品種和模式上也要和農藝作業要求相適應,促進農藝農機間的和諧發展。
地方政府部門與農業管理部門要提高對農機農藝融合工作的重視程度,做好對相關工作開展的方案規劃,對于優先應用新技術和新生產方式的農民給與政策性補貼和技術支持,鼓勵農民逐步由傳統的生產方式向農機農藝科學融合的方式轉變,積極為農民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使農機農藝融合的優勢得到農民群體的廣泛認可。
綜上所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要想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就需要將農藝與農機進行有效的結合,采取合理的融合措施,加強人才培養,建立融合示范平臺,強化技術標準融合,推廣先進的農藝農機,滿足農業生產需求,促進我國農業系統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