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花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青海 海東 810600)
在新時期,不難發現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發展成效十分顯著。但是在實際的小麥栽培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雖然已經被相關學者多次提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尚未得到根本上的解決。對此,需要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且采取針對性、可行性的綠色病蟲害防治策略,在提高小麥種植產量的基礎上,為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整地環節是容易被忽視的關鍵環節,是影響小麥后續生長情況的重要因素。對此,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做好整體環節的工作十分有必要。在雨水天氣之后,一些地塊通常比較容易積水,對于這類地塊要盡量避免選擇。一般情況下,在確定好播種的地塊之后,首先需要進行耕地處理。通過對以往種植經驗的了解發現,要把握好耕地的深度,深度需要保證在20cm 左右,不超過25cm 即可。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為了更好的完成整地環節,使土壤的狀態能夠有利于小麥的種植,通常會對地塊進行至少2 次或者3 次左右的旋耕。旋耕,簡單的來說,主要運用相應的耕地器械,將旋耕機帶動起來,通過旋耕齒進行耕地,能夠粉碎15cm 深左右的土壤,使土壤從整體上達到表層疏松的目的。與此同時,對于地塊中的雜質、殘留的其他農作物的根部,都需要清理干凈。
小麥品種的選擇十分重要,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種植的產量,并且也是影響種植品質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國袁隆平,通過長期的實踐研究出了優質的水稻品種,水稻的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養活了全球范圍內的不少人口。由此可見,品種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需要對當地的各種情況進行全面了解。比如,天氣、土質情況、土壤的肥力等等,選擇適合當地種植條件的品種;其次,不管是在什么時期,都需要優先選擇抗病能力較強、能夠快速適應環境的品種;然后,還需要對當地的市場進行一定的了解,掌握市場比較受歡迎的品種,選擇具有增產潛力的品種;然后,還需要對以往小麥種植的情況進行了解,從而從市場中選擇出最合適的品種。比如,我國一些地區的氣候比較干旱,可以選擇抗旱能力較強的品種;最后,在選擇品種時,需要重點注意其外觀品質。具體的來說,包括形狀、顆粒顏色等等。對于小麥品種來說,種子的形狀是重要的品種特性之一,比較常見的有圓形、長圓形等等。通過了解發現,如果種子為圓形,且腹溝處的顏色較淺,則為優良品種。通過國外相關學者的分析與研究發現,不能一味地將小麥品種的色澤作為選擇優良品種的唯一因素,色澤與品質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在具體的品種選擇工作中,不能一味地重視種子的色澤。
在播種之前,需要對種子進行嚴格的篩選。如果種子的質量不高,質量差的種子較多,不僅可能會影響種子的發芽率,并且會對種植產量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此,需要將干癟、顆粒不夠飽滿的種子清理出去,避免種子中留有雜質。種子處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進行曬種。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需要選擇晴朗的天氣,在通風較好的位置進行晾曬。晾曬時間一般在2 天左右,不超過3 天即可。通過太陽光的紫外線,不僅能夠對種子起到消毒的作用,降低小麥在后續生長過程中發生病蟲害的幾率,并且在空氣中含有充足的氧氣,可以提供給種子,從而達到提升種子活力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將種子放在塑料布上,避免直接將種子放在水泥地上。尤其是在大部分農村地區,主要是水泥類型的道路,水分較大,比較容易導致種子受潮;第二,進行浸種處理。具體的做法為:需要提前準備好52°左右的水,將種子放入水中,浸泡時間一般需要控制在13 分鐘左右。然后,需要將種子撈起來,放入冷水中,時間在5 分鐘左右即可,要控制好時間,避免時間過久。再將種子撈起,放入水中,水的溫度需要保持在55°左右。可以反復操作7 次左右,可以使種子的發芽能力大大提升,同時可以減少病菌對種子的損害;第三,對于一些大規模的小麥種植者來說,可以通過相應的測試手段,了解種子的發芽率。具體的來說,可以自己選擇地塊的一部分,或者準備好容器,模擬種植的方法,包括對土壤、水分等因素的控制,每天定時進行觀察。比如,可以記錄7 天發芽的具體情況,12 天發芽的具體情況。如果種子的發芽率較低,在80%以下,說明種子種植的風險較大,比較容易出現缺苗的情況,可以考慮更換其他品種,避免耽誤最佳的種植時機。如果種子發芽率在95%以上,可以將其確定為優質品種。
播種時間的選擇十分重要,播種時間過于早或者過于晚,都有可能會影響小麥的發育。如果播種時間過于早,以我國青海地區的冬小麥種植為例,當地的氣溫可能還處于較高的狀態,會導致小麥長勢過快,可能會導致小麥瘋長,抗寒性能大大下降,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無法度過嚴冬。與此同時,會導致顆粒不夠飽滿,輕則導致產量降低,重則可能會導致顆粒無收,后果十分嚴重;如果播種時間過晚,當地的氣溫可能降低,在土壤溫度過于低的情況下,會直接影響種子的發芽率。比如,后續可能會出現小麥出苗速度慢或者直接不出苗的情況。對于剛出苗的小麥來說,根系尚不發達,如果當地氣溫較低,會導致小麥比較容易發生凍害,導致難以順利度過冬天。由此可見,需要選擇適宜的播種時機。在具體的選擇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當地的氣溫、品種、土壤環境。一般情況下,在當地氣溫穩定在18°左右,不低于16°時,可以進行播種。以我國青海地區為例,在種植冬小麥時,可以選擇在9 月底進行播種。
通過對我國青海地區小麥播種情況的了解發現,在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的播種模式。在運用這種播種模式時,需要嚴格控制好播種量。一般情況下,在具體的種植中,行距需要控制在15cm 左右,不宜超過16cm,這種播種密度比較合適,有一定的增產效果。如果種植過于密,在進入生長后期后,可能會出現倒伏的情況,對小麥的產量造成負面影響。同時,要避免出現重復播種、漏播的情況,播種在深度一般在3cm 左右,不宜超過5cm,否則可能會影響種子的發芽率。在播種完成之后,可以對土壤進行鎮壓。對于規模較大的小麥種植來說,一般是通過播種機進行播種,播種機上帶有鎮壓器,可以在播種的過程中進行鎮壓。在鎮壓過程中,需要避免用力過大或者過小,要做到力度適中,避免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影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還有一些情況不需要進行鎮壓操作。比如,早上和晚上、剛下過雨的季節等等。
1.6.1 查苗補苗
在播種環節完成之后,需要及時觀察小麥的出苗情況。對于缺苗的地方,可以從其他出苗稠密的地方移植過來。在移植時要注意,為了避免對小麥苗的根部造成傷害,可以直接帶土進行移植。然后,在冬季來臨之前,要多觀察苗的生長情況。如果發現有幼苗出現徒長的情況,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生長情況進行控制。對于我國青海地區來說,可以做好冬灌工作,從而使幼苗能夠順利度過冬天。一般情況下,在平均氣溫下降在2°左右,不超過3°時,可以進行冬灌工作,在小雪來臨之前,需要完成冬灌。
1.6.2 科學澆灌施肥
做好施肥工作。如果能夠提高施肥環節的科學性、合理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小麥種植的高產。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對于養分的需求都會有所不同。在施加基肥時,可以與整地環節同步進行,且要一次性施足基肥。做好基肥施加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壤品質,提升土壤肥力。以1 畝地為例,通常情況下,需要施加2000kg 左右的有機肥;如果土壤條件較好,以1 畝地為例,可以施加尿素4kg 左右,最多不宜超過8kg、磷酸氫鈉25kg 左右,最多不宜超過40kg、氯化鈉10kg 左右,最多不宜超過15kg。在后續小麥的生長期間,需要進行追肥。在進行追肥時需要考慮小麥的生長情況,如果整體的長勢較旺,可以適當推遲追肥環節,或者減少追肥量。
在小麥進入返青期后,一般情況下,不需要進行過多的灌溉。在小麥進入孕穗期后,這個生長階段對于水分的需求較高。如果能夠做好灌溉工作,能夠提升種植產量。如果期間墑情較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灌溉頻率。
1.6.3 雜草防治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雜草。一旦出現雜草,輕則可能會與小麥苗爭奪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導致小麥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重則可能會導致小麥苗長勢較差,甚至出現死亡的情況。對此,種植者要及時清除土壤中的雜草,可以通過人工的方式清除雜草,還能夠起到疏松土壤的目的。
生物防治技術是一種重要的綠色防治手段,具有諸多方面的優點。比如,不需要投入過多的成本、見效快等等,在現階段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種植者需要全面了解關注生長期間可能會出現的病蟲害,且時刻關注未來幾周天氣的變化情況。以我國青海地區為例,比較常見的蟲害為蚜蟲。對此,種植者可以選擇防治蚜蟲的生物。通過有關學者的調查研究發現,每一種生物都會有多種對應的天敵,一些害蟲的天敵甚至高達幾十種。蚜蟲所對應的天敵有寄生蜂、瓢蟲等。種植者可以在專業技術的指導下,培養瓢蟲等生物。在發生蟲害時,可以通過瓢蟲等生物控制蚜蟲的繁殖以及生長。通過這種形式,能夠有效避免蟲害大量繁殖,有利于田地生態系統的平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有益的昆蟲也有可能會出現大量繁殖的情況。小麥種植者可以準備好昆蟲抑制劑,以備不時之需。
在運用這種防治手段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田間管理的各個環節加強管理。田間管理工作是一項比較煩瑣、復雜的工作,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對此,需要將科學性、規范性融入田間管理中的各個環節;第二,在種子的處理環節,可以對種子進行預先處理。比如,可以用相應的藥物進行拌種處理;第三,重視對施肥環節的管理。通過對種植者施肥環節的了解發現,部分種植者為了節省時間,耕地時的深度在12cm 左右,一般不超過15cm。如果達不到一定的耕地深度,在施肥時養分很難長時間在土壤中維持,經過長時間后,可能會嚴重破壞土壤的結構,在后續小麥的生長過程中,比較容易發生倒伏的情況,并且會大大提高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在具體的施肥中,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主要是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比較經濟,且施肥效果較好。
對于物理防治的理解,簡單的來說,對于某些物理方面的因素,病蟲害可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反應,在掌握反應規律的基礎上,利用物理因素所產生的作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比如,通過實踐表明,利用太陽光進行暴曬,可以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還有一些害蟲具有趨光性的特點,可以在種植區域放置上一定的色板。還可以利用某些物理因素,光、聲音等,將害蟲集中引導相應的區域,然后對其進行集中性的殺滅。
一般情況下,在春季時小麥的生長速度較快。由于此季節陽光比較充足,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適應小麥的生長。季節防治方法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具體包括田間管理、施肥方面等等。在發現小麥發生病蟲害時,就已經對小麥的生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果不及時進行防治,很有可能會對小麥的生長和發育造成更大的影響。對此,一旦發生病蟲害,要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避免對后期小麥的傳粉造成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綠色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人們對于小麥制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此,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相關人們需要不斷加強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從多個不同的方面入手,進一步優化和改進小麥高產在栽培技術,在提高小麥種植產量的同時,為我國農業的長遠、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