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瓊
(云南省勐臘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勐臘 666300)
從當前部分區域退耕還林工程落實的結果來看,針對不同貧困程度的農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大部分的影響往往體現在收入領域,因此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其中的一系列影響關系,建立在理論研究法以及文獻解析法的基礎上,為了全面提升退耕還林工程落實的有效性以及科學性,以具體的模型作為切入點,綜合退耕還林的實際收入影響效應進行分析,不僅是文章論述的核心內容,也是進一步提升退耕還林工程落實穩定性的關鍵研究課程。
結合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9 年末,我國需要進行脫貧的農村人口依然有551 萬左右。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發展,至今這一數據已經出現了有效的好轉,而結合國際標準我國現存的貧困人口依舊占比較多同時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農村地區以及貧困地區,這些區域的生態環境惡化程度較高,導致生態脫貧任務較為艱巨。
而以改善當前生態脫貧難度作為主要目的,國家實施了大量的政策體系,而退耕還林工程是有效解決生態貧困的重要戰略性工程,覆蓋面較廣,同時投資規模較大,能夠有效解決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
2020 年之后,我國的脫貧攻堅工作已經進入了長期減緩相對貧困地區的戰略新型階段。但是從實際的邏輯關系角度來看,退耕還林工程落實的主要對象是當前的農民生產領域兒農戶是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主體,同時也是參與重點角色,在退耕還林執行之后,對于農戶產生的經濟收入影響,將直接影響后續農戶的實際發展方向,是決定農戶是否會出現毀林復耕現象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及時地分析退耕還林對于不同程度貧困戶以及農戶產生的實際影響,將其作為后續優化的主要依據這樣能夠進一步打造生態和諧環保的社會發展環境。
文章建立在內生轉換模型的基礎上,針對當前的農戶收入決定性因素進行分析,以此來構建最基礎的決定公式:
其中:
Yi:農戶i 的實際家庭收入水平;Ci:農戶參與退耕還林的基礎意愿及決策。C =1 為退耕農戶,C =0 為非退耕農戶;Xi:對于農戶家庭收入產生實際影響的相關因素,例如個人特征、經營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外界因素。不同區域退耕還林的長度以及力度都有一定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將對農戶的收入產生影響,α、β 是分別對應的代估系數,μi:服從獨立同分布的殘差項。
在該模型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需要結合部分地區實際退耕還林的政策體系、農戶以及鄉鎮的規模、常住人群、農戶的家庭特點等多種因素進行集中性分析,因此涉及了大量數據的獲取以及分類,在帶入公式之后能夠有效得出對農戶收入產生影響的決定性因素,這樣可以判斷農戶收入效應的實際影響程度。由于涉及了大量數據以及相關信息,以下建立在最終對比結果以及重點問題的角度進行理論分析。
綜合當前既有的文獻調查結果來看,針對不同貧困程度的農戶家庭產生退耕還林意愿影響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通常來講常住人口比例越低,那么農戶更有意愿參與退耕還林。結合其中的部分非貧困農戶來講,戶主自身的年齡以及家中人員的實際成分,將決定退耕還林決策的實際意向。而針對一般的貧困農戶來講,家中有人是基層干部,也對最終的決策有著正向的影響,這一影響高達10%左右,而針對重度農村的貧困戶來講人均經營土地面積,對后續參與退耕還林決策有著顯著的影響。
對于實際收入情況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通常與戶主的健康狀態以及家庭勞動力數量有一定的關系。患者的健康狀態對于重度貧困的退耕農戶有著較為顯著的影響,主要原因在于戶主健康狀態較差,會額外增加部分醫藥支出,同時也會導致家庭勞動力數量產生變化。勞動力數量越多或者家庭中的人均土地面積越大,那么獲得的收入也就越高,這其中若家庭男性比例占比較大,那么勞動生產能力越強,收入也會越高。
針對退耕還林決策產生影響的因素和戶主自身的思想意識形態,以及主要的受益程度有一定的關聯,通常來講,非貧困農戶以及一般貧困農戶中戶主,對于退耕還林的意愿往往是積極的,例如戶主本身的受教育年限較長且自身為基層干部,那么對于退耕還林的意愿有著正向影響。但是也有部分例外情況,例如家庭知識成員分子較多,這就導致其收入來源不必依賴于退耕還林的補貼,因此這其中也有部分農戶為非退耕農戶。
從當前既有的部分實證結果角度來講,參與退耕還林的一般貧困農戶以及重度貧困農戶的收入,有著一定的增收效應影響,但是通過何種方式來實現收入提升、產生的效益提升是建立在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下產生的、影響機制如何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進行驗證,同時也需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分析。結合農戶本身的收入結構以及具體的收入劃分,可以將其體現為直接效應的人均轉移性收入以及人均經營性收入,另外也可以劃分出能夠體現間接效應的工資性收入以及財產性收入這4 種不同的類別。
從當前產生的實際影響來看,退耕還林工程的落實,對于退耕農戶中的貧困重度型農戶的人均轉移性收入以及人均經營性收入有一定的正向影響效應,也就說明能夠直接增加重度貧困型農戶的家庭收入,而這種收入往往與補貼以及政策體系為主。而針對不參加退耕還林的農戶來講,這種家庭增收則顯著降低。由此可以印證退耕還林工程,能夠直接通過退耕補貼或者改變原有的耕地面積,影響農耕農戶的實際水平,而這一實際影響又會結合不同程度的農戶家庭收入方法以及意愿產生變化。
從間接影響的角度來看,退耕還林對于農戶本身的人均工資性收入的影響為正向影響,這可以表明利用勞動力轉移,能夠進一步豐富農戶收入的結構,可以營造多種收入渠道以及收入方法,從而促使非農收入不斷增長來填補耕地損失的產生的空缺。
從整體角度上來看,落實退耕還林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對農戶本身的收入水平產生影響,這些影響的正負效應,將直接與農戶自身的貧困程度以及家庭等多種因素有直接關聯,從類型角度上來講,能夠產生的收入影響往往以人均轉移性收入、人均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以及財產性收入這4 種為主,重度貧困農戶的收入效應提升比例較高,遠高出普通貧困戶以及非貧困戶。因此相關鄉鎮以及地方政府也可以結合農戶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優化策略調整。
結合勐臘縣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采取在全縣抽取5%的退耕農戶進行典型調查。重點調查了解退耕農戶實施退耕還林前后口糧、耕地、主要經濟來源的變化情況;退耕前后單位面積純收益變化和補助政策到期后的預期收益情況;退耕農戶對退耕還林政策的態度及期望、對退耕還林地下一步發展和經營地思考等方面的情況。
4.1.1 基礎資料
這次抽查涉及全縣10 個鄉(鎮)、54 個村委會、106 個村小組、2502 戶退耕農戶,共抽取126 戶退耕農戶進行典型調查。
4.1.2 調查結果
經過對全縣退耕農戶的典型調查后進行分析:在抽取的126 戶退耕農戶中,退耕補助前缺糧58 戶,占抽取戶的46%;補助期內缺糧戶54 戶,占抽取戶的42%;補助期滿后缺糧戶61 戶,占抽取戶的48%。126 戶退耕農戶中,93%的退耕農戶耕地減少;80%退耕農戶純收入變化不大;補助到期后,預期收益不有的退耕農戶占53%。在126 戶退耕農戶中,對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態度是贊成的,都期望國家能延長補助期,以解決用材林生長緩慢、周期長,一時無收益的困境。被調查的退耕農戶,都希望國家對退耕還林下一步發展多給予支持和資金扶持,設立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解決發展后續產業無資金保障的問題。在經營方面利用多渠道提供經營信息,使所種植的林產品有銷路。
國家停止補助后,該縣將有45%的退耕農戶生計困難,50%的退耕農戶收入變化不大,只有0.5%的退耕農戶收入增加。由于該縣地處邊疆民族地區,又是典型山區縣,多年來受交通、通訊的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受到限制,農民增收致富途徑不廣。因此,退耕農戶的生產、生活也均不平衡,從而制約了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發展。
4.2.1 結合貧困程度差異性落實好差異補貼
農戶參與退耕還林獲得的最直接收入便是退耕還林補貼,這也是進一步提升農戶參與退耕還林工程積極性的重點因素,而結合當前不同貧困程度農戶對于退耕補貼的實際程度來看,有一定的差異性。那么可以結合這種差異性建立在差異化補貼的基礎上,實現針對性的創新。
例如針對相對貧困尤其是針對退耕還林補貼較為敏感的重度貧困農戶,進行資金傾斜,將相對貧困人口作為優先退耕還林工程執行的對象,進一步提升項目以及資金使用的群體辨別力度,全面提高補貼資金扶貧減貧的效率以及價值,這樣才可以真正滿足不同貧困程度農戶的實際需求,也可以建立在不同水平以及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打造具有差異化的標準,有助于推廣環境工程的穩定落實。
4.2.2 打造持續性的農業改革體系
一是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縣鄉(鎮)主要領導親自抓,要用抓經濟工作的力度來抓后續產業發展;二是制定完善的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優惠政策;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或廣泛吸納社會各界資金,培植后續產業,發展畜牧業、經濟林果、森林食品等后續產業;四是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鼓勵公司、企業、集體、個體大戶等參與退耕還林運作、管理,提高工程質量和實施成效,具解決了退耕農戶的后顧之憂,退耕還林后續產業也能穩步發展;五是退耕還林補助期,應根據當地營造樹種來確定補助政策,不要搞“一刀切”,對見效快的樹種,如:茶樹、橡膠等補助期限,建議:定為3—8 年;而生長周期長、見效慢的樹種,如:柚木、團花、杉樹、松樹等,補助期限,建議:可適當延長8 年以上、15 年以下;這樣才能提高退耕農戶參與種植生態效益好的用材樹種,“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才能在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中體現出來。
4.2.3 強化對農戶的教育及培訓
綜合上述論述可知,在退耕還林政策影響下,針對農戶產生的收入效應影響中存在人均轉移性收入以及經營性收入這兩種類型,另外由于退耕還林部分以種植為收入方式的農戶,需要及時的轉變傳統的收入經營方法,這就是涉及了就業以及生產轉移。一般來說,受教育水平更高或掌握非農就業技能的退耕農戶獲得非農就業機會和更高工資性收入的可能性更大,而退耕還林工程對不同貧困程度退耕農戶的間接影響效應隨貧困程度增加而越顯著[5]。為此,政府要配套建立重點面向退耕貧困農戶的就業指導與定向培訓計劃,鼓勵他們進城務工,或根據自身經濟情況發展養殖業,如養豬、雞、鴨等等。提高貧困農戶非農就業人力資本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與工資水平,推動貧困退耕農戶收入的多元化。
4.2.4 制定輔助性基礎優化策略
資金方面,向上級申請資金,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尤其是要加大對通鄉道路、機耕道、林道的建設投入,爭取在未來的幾年內硬化道路村村通、機耕道組組通、林道戶戶通,以此提高困難退耕村和農戶生產力水平,提高其經濟收入。
經營生產領域,堅持因地制宜,鼓勵困難退耕村和農戶將陡坡上的農耕地退耕,根據土質種植不同林木,主要以松樹、杉木為主。引導困難退耕農戶在現有水田除了種植水稻外,還要多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比如花生、玉米等等;鼓勵退耕農戶在自留山造林,種植柑橘、柚子、松樹、杉木,并給困難退耕農戶適當的補助。
加大農村辦學力度,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方便農村農戶子女讀書,特別是山區農戶子女,以減輕困難退耕農戶的勞動力、經濟壓力和負擔。對困難退耕農戶給予適當政策優待和相應的資金扶持,對他們的子女給予教育補貼、申請低保,對他們的創業項目給予政策上的照顧和資金上的補貼,盡快使他們解決長遠生計問題。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退耕還林工程落實過程中,及時地了解不同貧困程度農戶的實際需求,落實好收入效應以及收入水平的分析,這樣可以及時地把控退耕還林工程對于農戶產生的影響,建立在生態調節以及人性化管理的基礎上,為農戶的未來發展營造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促使退耕還林工程的高效落實,這是當前發展必須要關注的問題,也是未來打造可持續化發展體系的根本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