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娣 鞠 玲
(山東省德州市表白寺鎮人民政府,山東 德州 253000)
近年來,人們對于無公害技術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深入和廣泛,這項技術作為一項先進的農作物種植技術,能夠使培養和種植出的農作物安全性更高,也更加符合人們對于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在無公害栽培技術的實際使用過程中,要求工作人員能夠加強管理,嚴格地按照相關的操作流程開展工作,同時無公害技術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如果農作物生長的土壤受到污染,或是農場附近的水源條件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求,導致農作物的生長質量受到影響。因此必須重視在農作物的培養和生長過程中,采取無公害防治技術來防治病蟲害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的影響。
在我國大力推進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對現代農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完成農作物產量目標的基礎上,不能因為種植行為對環境造成污染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已經應用到我國農業領域,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也被一定數量的農業工作者所熟知。很多研究人員參與技術研究工作,提高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栽培方面的應用效果。然而,我國使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進行農作物種植工作,并沒有達到預期設定的工作目標。該項技術在應用中出現農藥殘留量大、農作物產量低、農作物品質不佳等問題。
我國農業朝現代化方向發展,按照國家對農業生產工作提出的要求,積極使用新技術與工藝,同時為農業生產工作配置設備,在各類資源的配合下,提高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外部因素對種植活動形成的不良影響。我國農業產業在發展中應該按照國家對農業生產工作作出的指示進行控制。農作物栽培技術在應用時,應該考慮到該項工作具備鮮明時效性的情況,如果沒有在最佳時段使用栽培技術,將會對農作物種植效果形成巨大的影響。在農作物栽培階段,種植人員應該加強對病蟲害工作的防護力度,選擇科學的手段控制病蟲害,進而達到產量與質量方面的目標。然而,很多農產品存在品質不過關的問題,會對公眾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威脅。很多農業工作者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使用農藥預防病蟲害,施加的化肥不合理,導致農產品殘留農藥,無法達到安全標準。此類產品一旦流入市場并被人們食用,直接損害大眾的健康,帶來較為嚴重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鄉村振興與新農村建設,對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助力。農業產業在發展中引入新型種植技術,但是該項技術在應用中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應用技術的試驗基地周邊存在大量工廠,這些工廠每天均會排放工業廢水,排放的廢水沒有經過凈化處理或處理不達標,將會帶來污染問題,威脅到附近基地農作物的生長。為了推出健康、安全的農作物產品,應該做好外部因素的控制工作,還需要加強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種植活動中應用的靈活性,對綠色農業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農民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時,僅僅會依賴化學防治的方式和手段,在進行化學防治的過程中,選錯藥劑、沒有及時噴灑藥劑、把握藥量不夠精準或者無法正確使用藥劑等,這些多樣化的用藥問題無法保障農業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同時也會導致農作物受到污染,產生比較嚴重的危害。除此之外,還有些農民的認識比較落后,無法完全接受現代化先進的農業、物理、生物等綜合性的防治措施,也不能正確使用,他們對于這些先進的技術并不了解,也無法認識到產生病蟲害是一種規律性的現象,只要在種植的過程中對其加以預防,就可以達到防治的目的。一般在農民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只能對病蟲害進行簡單的局部防治工作,這就會導致病蟲害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在后續的種植過程中,仍然會產生相關的問題。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和內容。對此,有些地區已經提供了專業的技術人員來輔助農民對產生的病蟲害問題進行幫助及解決,但是有些較落后的地區,政府投入的精力較少,提供的技術專業人員數量也較少,這些技術專業人員可能對當地的實際情況不是很了解,提供的服務也不具有針對性。比較落后的農業防治技術服務在應用的過程中,無法滿足農民的某些想法,即便有些地區有針對性地安排了農業技術人員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但是由于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不高,技術有待提高,當農民對于技術服務產生需求時,也難以得到滿足。
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藥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可為農業發展提供優勢,也會產生一定的危害。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會產生的重大病蟲害問題,都需要通過農藥來進行控制,因此農藥是保障農作物產量的基礎,但由于農藥是有毒有害的物質,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如果不注意就會對農作物產生污染和危害,對環境也會造成較大的影響。目前我國農藥市場方面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市場中的農藥經營戶對于農藥的認知比較缺乏,對相關法律方面的認知也比較少;其次是市場中提供的農藥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再次是市場中還在銷售國家已經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總體來看,市場對農藥的管理還有待完善和提高,應用農藥在農作物的生產和種植過程中,體現出了一些具體存在的問題 。
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提高防治的水平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尋找更加先進有效的防治手段,在此基礎上,促進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全面發展。這項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先進技術,能夠綜合化學、農業、物理和生物知識,形成一體化的綜合體系,為農作物的種植以及生產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方便,有效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標。
在農作物種植活動中使用無公害栽培技術,為發揮技術的應用價值,需要擴大對該項技術的推廣力度。種植人員應對無公害栽培技術有足夠的了解,不同作物品種需要使用其對應的技術進行控制,由此才能提高技術的應用水平,為種植工作達到產量任務提供基礎。不同農作物品種的習性各異,對環境、土壤和水分的需求量也不盡相同。農作物種植人員在種植環節必須確定農作物品種,在此基礎上挑選并更改無公害栽培技術的使用方式,提高種植方法的應用效果,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堅實的保障。
土地管理在農作物栽培管理環節極為關鍵,結合調研數據顯示,在農作物種植期間,可能因為土壤遭到污染而影響到農作物生長。因此,在土地管理階段需要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從源頭處進行防治工作,解決土壤存在的污染問題,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地方政府必須發揮職能作用,為地方農作物生產活動構建良好的環境,加強對種植區域附近工業企業的監管力度。有關部門應該按照國家在工業廢水排放、污染物處理方面的要求和標準,查看工業企業是否按照規定操作,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必須進行嚴懲并要求企業盡快整改。對于不聽從職能人員規勸的企業,按照國家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無公害防治技術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用于物理方面,主要是指通過外部的環境來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由于不同的病蟲對于外界的陽光以及濕度等因素的適應能力體現出差異性,在種植農作物時就可以充分利用病蟲害對外部物理環境溫度的適應性進行有效的防治,只需要通過調整外部物理環境即可達到目標。比如,針對一些只能在氣溫較低的環境下生存的病蟲害,就可以使用封閉大棚或者其他的一些加溫方式來殺滅病蟲害。總體來說,在物理方面應用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技術是通過調控溫度以及濕度,改變病蟲害生存以及繁殖的環境,進而達到滅蟲的效果,通過這種方式使農作物中的病蟲害問題得到有效的消除,也防止化學農藥消除病蟲害而導致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對農作物食用的安全性產生影響。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防治技術對環境的要求比較嚴苛,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要結合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的防治。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粘蟲板、太陽能殺蟲燈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以確保農作物的種植效果進一步達到無公害的目標。
在農作物培養以及種植的過程中,在病蟲害防治前,要盡量選擇品質優良、能夠抵抗當地病蟲害的作物品種,這樣就能從本質上減少病蟲害對農作物的為害和影響。與此同時,科學使用農藥能夠很好地進行防控,保障農作物無毒無害,降低環境污染程度,是一種最經濟、最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一塊土地并不適合一直種植同一種農作物,而是需要采取輪作制的種植方式,降低土壤中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增施有機肥,使土壤中的養分得到合理性的補充,還需要針對不同的農作物品種進行適當地澆灌,以確保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養分和水分都可以得到及時補充。農民要定期仔細地觀察農作物的長勢以及生長情況,如果發現病株,則需要及時拔除,從而減少病蟲害。
在農作物的種植和栽培過程中,通過正確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對化學防治措施進行嚴格的規范,也是無公害防治技術開展的重要環節。在具體針對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一方面是需要嚴格地遵守國家方面所制定出的規章制度,按照國家用藥禁忌來謹慎地使用限制藥物,要掌握好用藥的方式和劑量,這樣就能夠防止多次用藥或者過量用藥的現象。除此之外,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針對同一種類的農作物絕對不可多次頻繁地使用相同的化學藥劑,而是需要交替使用不同的化學藥劑,以減小病蟲害的抗藥性。如果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產生病蟲害,要盡量選擇毒性較弱的抗生素以及殺蟲劑,利用其殺滅農作物中的病蟲害,盡量將使用農藥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最大化控制農作物的食用安全性。
近些年,生物防治技術廣受歡迎,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益蟲、微生物和病毒來達到精準除蟲的目的。例如可在白菜種植區域內放養青蛙等益蟲,用于防治菜蛾和菜青蟲;放養麗蚜小蜂用于防治白粉虱等。種植戶還可利用蘇云金桿菌防治菜蛾、清蟲卵及棉鈴蟲。
國家對農業提出新的要求,農業種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需要為大眾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為了達到國家對農作物品質與其它方面的要求,有必要改變工作方式,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此背景下,成為農業種植人員可選擇的栽培技術。該技術與以往栽培技術相比,在完成農作物種植任務后,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問題,符合國家對農業生產工作提出的要求。但是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較短,很多農戶并不清楚該項技術,會對技術廣泛應用形成一定的阻力。政府應該關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發展,立足無公害作物,以其作為工作的著力點,考量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引導農戶在生產環節使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不同作物適合的種植形式,在此前提下選擇無公害栽培技術。將農戶生產作為工作主體,關注無公害農作物,借助當地資源打造出具備產業化、集成化的產銷鏈,推動農業向現代產業方向發展。
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改變以往使用化肥、農藥栽培農作物的方式,在農作物栽培環節不會出現污染環境的問題。農作物栽培技術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增加對其的關注度異常關鍵。研究人員需要分析無公害栽培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找到技術存在的缺陷,解決無公害栽培技術在應用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技術的應用價值。生產無公害的農作物,可以保障公眾飲食安全,政府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發展中需要提供一定的幫助,推動技術發展。政府需要調查各農戶對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使用情況,比較調查對象在農作物栽培管理方面的成績,挑選工作表現突出的農戶,在該處設立試點產業園,積累更多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實踐數據,加大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推廣力度。將試點產業園作為核心,讓附近的農戶可以參觀試驗田,了解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實施流程,增加對該項技術的掌握程度。由此讓更多農戶掌握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同時將該項技術應用到農作物栽種活動中,以提高農作物栽種工作的整體水平,達到增產提質的目標。
無公害栽培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是現代農業發展必然出現的情況。以往我國的農業栽培技術不能保證農作物的質量,還會污染當地環境,使用無公害栽培技術,在農作物栽種環節,不使用化肥、農藥等污染環境的物質,可以在保證產量同時,提高農作物產品的安全性,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