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燕升
(山西省朔州市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薛家莊林場,山西 朔州 036002)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作為經濟的基礎來源之一,對林業的重視程度逐漸升高,大力發展林業可以有效地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生態保護建設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發展林業可以有效地提升生態環境,所以對林業的發展與保護需要更多的探討與思考,這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帶積極的作用。
我國國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在保護自然資源的過程中,繞不開的就是林業資源的保護。但是我國人口總數龐大,人均綠地的面積還未達到標準,而且林業資源是經濟發展用必不可少的一環。而我國陸地領土遼闊,由于氣候地勢差異較大,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西部地區沙漠化、水土流失嚴重,更是增加了我國對林業發展的需求。為了完成生態文明的建設、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林業資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科學的整地造林與植樹造林活動,可以有效的改善水土流失,強化地區的水域環境與地質環境,并且還能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在整地造林與植樹造林中,要結合不同地區自然環境的需求,科學的選取樹種進行栽培,運用科學的技術與方法不斷地優化種植技術,提高成活率。并且結合當地的情況,養殖業種植業與之相結合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民的收入。在林業造林的過程中要謹防一部分人為了經濟效益而忽視了造林的主要目的,進而導致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帶來阻礙,這樣不僅違背了林業發展的初衷,更是會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破壞,所以在造林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也要重視其中的制度與管理,保證工作的穩步推進。加強基層林業資源的管理能力,讓其能夠更好的服務與地方林業,所以,在現代林業的發展過程中,對基層林業資源的管理也應當得到重視。
化學法整地造林,是利用各種化學藥品以及化學試劑來對土地的狀態進行改造與整理,提高土地的質量來完成整地造林的方法。一般通過化學試劑來清除土地上的雜草與灌木等不需要的植被,給樹木創造出一定的生長空間,從而實現對整地造林的目的。化學法可以用較短的時間就清除土地中的雜質等,并且操作起來簡單、便捷,方便工作人員進行實施。而且效果良好,成本較低。但是使用化學法來進行整地造林的時候,要注意化學物質本身帶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能精確地把控用量、使用方法,很容易造成化學物質在土地中的殘留。對周邊的土壤環境以及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并且化學物質的殘留也會對后續的植樹造林產生不小的影響,導致最終的造林成果不夠理想。所以在進行化學法整地造林的時候,應該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化學藥品,并且要結合實際的土地以及周邊情況還有種植樹種等多角度分析,嚴格按照化學藥品的使用方法說明進行除草、除雜,盡可能地減少化學藥品的殘留,降低對周邊環境以及后續植樹造林的影響。
焚燒法整地造林,是將需要整地造林區域的植物進行收割焚燒處理,可以在短時間內非常快速地對土地進行整地,并且有著非常好的實際成效。焚燒法不僅在對雜物的焚燒的過程中清除了雜草、灌木等,焚燒后形成的草木灰也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天然肥料,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地的肥力,為后續的植樹造林提供養分基礎,讓土地變得更加肥沃。但是焚燒法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容易引發森林大火,一旦火勢蔓延開來,不僅會對國家的財產造成重大的損失,還容易威脅到周邊生活居民的生命安全。而且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煙霧,其中攜帶了大量的灰塵和有害氣體,會造成一定的空氣污染,影響環境。所以焚燒法整體造林的使用已經大大減少。
割除法整地造林是將造林整地范圍內的雜草、灌木等植物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割除,從而實現整地的效果,從應用方面來看,割除法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假如使用機械化設備進行割除,那么對地形有著較高的要求,只有地形平整的地方才可以使用機械化的方式來割除,而大多數造林的場景地形復雜,機械化設備很難運行。如果使用人工的方式進行割除,只能應用于較小的地塊。如果土地區域的面積過大,因為人工的工作效率有限,那么勢必會消耗大量的人力資源,同時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并不合算。不過割除法也有著其他方式沒有的優勢,比如在平原地區,割除法的安全性更高,對周邊的污染更小,有著很高的效率,而且效果很好。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對相關機械設備的維護,并且保證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來進行機械設備的操作,以保證安全施工,達到最好的割除效果。
直播造林法分為人工播種與機械播種兩大方式,其中機械播種效率極高,可以大幅的降低作業成本和支出,還可以保證穩定的作業質量,但是使用機械播種對技術要求過高,在實際的造林過程中機械播種并沒有大規模的開展起來,在此方面要加強相關技術人員的培訓,保證技術的推廣。所以更多的是使用人工播種的方式,效率較低,但是播種的效果也較為穩定。無論是哪一種播種的方式,都對土質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前期的整地造林工作就變得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很好地完成整地造林的工作,那么后期的直播造林也難以展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后期種植樹種的存活幾率。此外直播造林法種植的樹苗,對灌溉的要求極高。因此在實際工作之后,要結合當地情況,選擇適應能力強,質量優良的樹種。相應的也會增加投入的資金,所以除了最常用的撒播方式以外,還有著條播、穴播、塊播等多種方法,每一種都會有所差異,可以應用于不同的情況。比如撒播就適合在機械難以到達的區域,對現有的樹林進行改造;而條播更多的用于林地改造之中;塊播的成活率較高,但是因為操作復雜,在播種中容易出現錯誤,對人員的要求較高,所以使用率較低;穴播相對于前面幾種播種方式,對土質與樹種的要求較低,而且應用范圍較為廣泛。所以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應該多分析周邊條件,應用最適合的造林播種方法,才能達到更好的造林效果。
植苗造林法相對于其他的種植方法,環境、樹種的要求較低,適應能力更強,可以應用于各種環境之中。因為此方法的適應能力強,可以大幅的提升樹苗的成活概率,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廣泛應用,但是該方法也有著不能忽視的問題,在使用植苗造林法時,需要大規模地將樹苗從苗圃中轉移出來,而轉移的過程中苗木的根系容易受到損壞,并且還會受到擠壓、暴曬等問題,對樹苗的成活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在進行樹苗的移植運輸過程中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在選苗、運輸、栽種等多個步驟上制定相應的方法規則,盡可能減少運輸的時間,保持樹苗能有較高的活性,以確保后續的移栽工作都能順利地進行。這里以檸條造林法作為示范,檸條可選擇在春季或秋季造林,一般春季的造林效果要比秋季好,成活率高。因此選擇植苗造林時要在土壤解凍、天氣較好的時候進行,一般在4 月的中上旬進行。起苗要在苗木的休眠期進行,起苗前為防止土壤過干,傷害根部,要適量的灌水,保證土壤的濕度,利于起苗。起出的苗木在造林前要將其進行假值,將苗木斜放在其中,用濕土掩埋根系,防止風干。栽植時要根據苗木根系的長度和地上部分的高度來確定坑深,要盡量深一些,植苗時按照每2 株苗1 個坑的標準種植,先在坑底刨一個5cm 深的小坑,將苗放人,一手握莖中部,另一手覆土,覆土的厚度以剛好埋實檸條苗為宜,然后將土壓實,防止風干和保持水分。平地栽植時則要留有20cm 的蓄水坑。檸條在栽植后的1 ~3 年為幼林的撫育管理期,這一階段的管理主要包括除草、修坑和管護。禁止人畜危害林地,以確保幼苗正常的生長。在幼林期要每年進行1次除草,注意在除草時不能傷到幼苗。成林撫育管理。檸條栽植后的第4 年進入成林撫育管理期。這一時期的主要措施是平茬。因檸條在定植第4 年后萌芽能力增強,需要及時地進行更新,以免出現植株衰老、生長緩慢的現象,需要進行平茬復壯。另外,平茬還可以延長檸條的生長年限。經平茬處理后的檸條的生長力更強,更加的茂盛。平茬的時間宜選擇在每年種子采收后的秋末或初冬進行,從第一次平茬開始,以后每隔3 年平茬1 次。
分殖造林法是將樹木的一部分作為原材料,一般選用枝干或者營養器官,從而實現大規模植樹造林的一種造林法,此方法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節省購買種苗的資金,并且分殖出的樹苗生長速度迅速,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達到一定的生長標準,降低后續人工的照顧。但是分殖造林需要較高的技術支持,國內相關的技術領域已經比較完善,母樹的品質有所保障。以插條造林法距離,就是將樹木的枝條作為原材料,直接扦插進造林地的方法,這種方法對插穗的要求較高,一般以生長優良的樹木來作為母樹。比如杉樹就要選取其中根須部生長1 至2 年的枝條。而對不停的地形也要有著不同的種植方案,在遇到干旱沙地的時候,需要進行深插,需要較長的插穗,以保證能吸收到地下水。而水資源較為充足的地區,就可以將插穗準備得短一些。采集插穗需要在秋季停止生長到春天開始生長期間進行,有時也會選取隨機插播的方式來提高存活率。在干旱的地區進行要對插穗進行浸水處理,保證有足夠的水分滿足插穗的生長。在扦插前,對整體也有著一定的要求,需要讓土地保持較為疏松、濕潤的狀態,這樣就可以利用插穗愈合生根的過程來提高成活。而分殖造林對季節也有著一定的要求,一般要選取春季或者秋季進行。扦插的深度要根據土地、氣候、樹種等多方面因素來調整,常綠的樹種扦插深度要保證在整只插穗長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中間,而落葉的樹種在水分調教比較好的情況下,在地面上漏出5 至10 厘米即可,在干旱地區也可全部插入土中。
在造林整地的工程中還有著許多方法,比插根造林、插條造林以及分蘗造林等方法,比如分蘗造林就是利用植物在根系上萌發出的根蘗苗進行造林方法,可以在楊樹、刺槐等樹種上進行應用,此法的種植成活率高,對人工和資金的要求都較低,但是因為材料的來源較為緊缺,所以沒有辦法大規模使用,不過在沙棘的種植中的使用率較高。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不斷宣傳,保護生態環境也逐漸地進入到民眾的視野之中,而對環境的保護自然離不開林業的發展,只有通過不斷地宣傳教育,才能讓人們意識到保護林木對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要加大正反兩面的宣傳力度,對于在林業建設中有著重大幫助的人員進行鼓勵,而對于破壞林木的行為不僅要依法進行處理,還要將處理后的結果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才能讓人們意識到其中的危害,要利用好新興的互聯網手段,通過網絡進行林木保護的宣傳,提高民眾對林業保護的認知度,使民眾知道破壞林木的危害。將生態保護與林業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讓民眾意識到保護林業的重要性,從被動保護轉變為主動保護。
將林業資源保護管理的制度不斷完善是林業保護工作的開展的基礎,完善的制度是林業保護工作堅實的后盾,強化管理制度對生態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實際的操作之中,應該具體地劃分每一個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責與義務,落實具體的工作需求,采用設立主體部門的方式對其進行管控以保證各個部門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善于利用管理制度激發各個部門的潛力,為林業保護奠定基礎,促進我國的林業結構轉型,進一步地推動我國林業的發展。
因為林業資源管理工作對人員的各方面技能都有一定的需求覆蓋面較廣,所以需要管理人員具備較強的責任心與自我提升意識。如果出現了管理人員個人能力不足的情況,就會導致工作上出現漏洞,導致林業資源遭受破壞,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失。所以在林業部門要積極地對管理人員的能力進行培訓,建立起正確的管理意識,增強人員的業務能力,在對林業資源的保護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隨著對林業保護的加強,造成林業破壞的因素基本為自然因素,主要是火災與蟲害。林火的撲滅難度大,影響范圍廣,對森林的破壞非常嚴重。應該加強森林周邊的管理,設立火情觀察點,加強火災的緊急預警處理工作,減少火災的影響。另一方面病蟲害的影響也非常大,尤其是人工種植林,其生態平衡能力沒有自然森林的強度高,很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因此要加強病蟲害的治理,針對地使用藥物治療,并且大力的發展生物整治,發展生物滅蟲技術,促進林木建設。
綜上所述,在林業造林技術上還有著更多廣闊的空間去發掘研究,應加強對造林技術的投入,以確保林業保護的穩步前進,而且對于后續的林業保護措施更應該秉持著嚴謹的態度去遵守,以保證林業造林對自然環境的提升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