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英
(廣西貴港市平天山林場,廣西 貴港 537100)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林業種植區,林業用地面積達1527.17×104hm2,森林覆蓋率達56.51%。但因區域森林火災防控技術存在不足,森林火災防控結構也存在欠缺,森林火災呈現增加趨勢,對區域林業產業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威脅。2011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火災次數為350 次,一般森林火災次數為171 次,而在2017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火災次數達到644 次,一般森林火災次數為424 次。基于此,探討林業森林火災防控的應對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廣西地區是一個森林火災發生頻率較高的區域,火災不僅會燒毀大量林木,破壞林業生態,降低森林維護生態環境特別是水土補充作用,而且會危害人民群眾以及野生動物的生命安全。比如,2021 年12 月2 日,廣西一山林失火,過火面積超33.33hm2,雖未造成人員死亡,但耗費數百名人員與各類滅火器具,并對林區生態造成了毀損性傷害。而通過預先開展森林火災防控措施,可以將火災發生概率,保證林業森林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在森林火災特別是大型森林火災發生過程中,大面積林地隨著森林被燒毀而裸露,喪失涵養水源、水土保持作用,甚至引發局部林區生態失衡,土壤貧瘠化明顯,增加了泥石流、水澇、干旱、風沙等自然災害發生概率。而通過開展林業森林防火工作,可以避免森林土地因火災而裸露,發揮森林涵養水源以及水土保持作用,環境效益較為突出。
一旦發生森林火災,會導致大量樹木被燒死,降低林分密度,對森林結構造成毀損性傷害,甚至引發高價值經濟樹種被低價值樹種、灌叢雜草替代,導致森林利用價值顯著下降。而通過林業森林防火工作的開展,可以降低因火災導致的樹種演替概率,確保森林利用價值,經濟效益較為突出。
森林不僅是木材的提供基地,而且林下蘊涵著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多數野生植物資源可以被人們利用,部分極具觀賞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可以為區域森林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支持。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就會導致相當一部分珍貴野生植物被燒毀,或者數量顯著下降。此時,通防控森林火災的出現,可以規避因火災引發的林下植物資源減少或滅絕風險,為林下植物資源利用提供依據,社會效益較為突出。
廣西地區桉樹林、馬尾松林區地形高度復雜,森林火災防控隔離帶建設難度較大。雖然多地既往已建設森林火災防控隔離帶,但是因日常維護更新完善意識不足,無人清理修護情況頻現,而隔離帶內叢生的雜草、雜灌,也影響了設施火災防控的效能。
近期,廣西地區森林面積與森林覆蓋率均呈現攀升趨勢,而急劇增加的林下可燃物量也帶來了極大的火災風險。但是基層火災隱患防控技術存在不足,仍然為傳統人工巡護+瞭望塔+林火視頻監控系統定點觀測模式,無法徹底全面排查隱患,也無法及時控制森林火災勢頭。
廣西地區林地存在林農交錯的特點,人口分散居住,野外火源點較多且情況復雜,分布面積較廣,管理難度較大。而現有的森林火災防控機制沒有全面覆蓋生產性火源、風速性火源、生活性火源以及休閑娛樂性火源、意外性火源,導致森林火災防控工作舉步維艱。
3.1.1 修建防火隔離帶
修建防火隔離帶是林業森林火災防控的重要內容,初期主要是在秋末全部除去山邊雜草,并鋤凈地表雜草,形成20.00m 寬防火帶,避免煉山時出現野火蔓延。具體設置時,可以選擇背風面火勢發展速度較慢的區域最前端、主風方向呈90°位置,進行第一道防火隔離帶開設,寬度在40.00m~60.00m 左右,將地上物完全伐除,并人工用工具破土翻耕,促使植被根系出露于地面,提高隔火效果。
3.1.2 營造針闊混交林
營造針闊混交林是林業森林火災防控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綠色火災防控理念在林業森林火災防控工作中實踐的主要表現。比如,馬尾松與闊葉樹防火林帶就是利用喬木、灌木火災抵抗性能之間區別,結合自然力作用,抑制森林火情蔓延。常見的馬尾松林混交樹種為細柄阿丁楓、閩楠、木荷等。相較于馬尾松純林的林冠層+林下植被層(芒萁、雜竹)+凋落物層結構而言,馬尾松-細柄阿丁楓、馬尾松-火力楠、馬尾松-木荷林下的結構為林冠層+闊葉樹林冠層+林下植被層(一年生蔭性雜草、二年生蔭性雜草)+凋落物層。加之馬尾松葉子的著火溫度、油脂含量分別低于、高于闊葉樹,混交林內溫度、濕度分別低于、高于純林,可以有效降低火災風險。
馬尾松-細柄阿丁楓混交林主要選擇前茬為馬尾松人工林的II 類立地,坡度為26.00°,海拔為630.00m~690.00m。在10 月份,進行間伐,保留馬尾松人工林密度在300 株/hm2~350 株/hm2左右。在11 月份,依據長40.00cm、寬30.00cm、深30.00cm 的標準,挖暗穴,每公頃穴量為1500 穴。在1 月份,選擇1 年生實生苗行間混交造林,馬尾松、細柄阿丁楓混交比例為1:1,初次栽植密度為3000 株/hm2~3500 株/hm2。造林后,每年進行2 次全面劈草以及1 次塊狀鋤草撫育,連續進行3 年。造林后8 年,進行一次透光疏伐,控制郁閉度在0.4~0.7之間。
在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打造時,可以選擇III 類丘陵地,海拔高度為300.00m~700.00m,土壤為酸性紅壤。可選擇插花狀混交方式,馬尾松與火力楠的混交比例為5:1,主林木馬尾松造林密度為8230 株/hm2,次要樹種火力楠造林密度為1660 株/hm2,或者調整馬尾松與火力楠混交比例為1:3,主林木馬尾松造林密度為5000 株/hm2,次要林木火力楠造林密度為1660 株/hm2。除插花混交外,還可選擇行狀混交方式,馬尾松與火力楠混交比例為2:1或1:1,主林木馬尾松造林密度為3330 株/hm2,次要林木火力楠混交比例為1665 株/hm2~3330 株/hm2。在造林前1年10 月份,可以整地開挖明穴,明穴長度為50.00cm,寬度為40.00cm,深度為30.00cm~40.00cm。整地后,選擇1年實生苗或容器苗,于次年3 月份雨季栽植。定植后,當年6 月份全面除草,并進行1 次培土。當年9 月份,進行一次松土除草。次年早春進行苗木補充種植,并在4 月份、9 月份進行一次割草伐灌撫育。
在馬尾松-木荷林營造時,造林者可以選擇低山III類立地,坡度為17.00°到20.00°,坡向為東南,土層厚度在50.00cm~100.00cm 之間,pH4.0~6.0。先栽植馬尾松,馬尾松栽植密度為1880 株/hm2,再栽植木荷,木荷栽植密度為1710 株/hm2。
3.2.1 預報與監測技術
林火預報、監測是森林火災防控的重要方法。只有確保林火監測的全面性、林火預報的及時性,才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火情,將森林火災控制在萌芽狀態。當前我國主要用氣象衛星監測森林火災。即由國家氣象局氣象衛星中心根據氣象衛星接收資料,配合圖像處理技術,判定森林火災位置、面積、擴展方向、蔓延速度等動態信息,指導森林火災科學撲滅。紅外線技術也可用于森林火災探測,其主要依靠安裝于瞭望臺的地面紅外線探測儀,探測地勢平緩林區火災發生情況。
在上述技術應用的基礎上,森林火災防控人員可以引入“空天地人”四位一體監測模式。其中“空”主要是利用高空熱點衛星大面積、全天候24h 實時動態監控林區全部森林資源情況;“天”主要是針對廣西地區林場資源分布零散、地形復雜的特點,利用高空無人機,以一個較快的速度進入林火警報發出地點上空,以無遮擋拍攝的形式采集林區圖像信息,配合紅外熱源探測,避免發出林火警報信息安排現場偵查人員入場耗時長的問題;“地”主要是利用視頻監控技術結合智能化的煙火識別技術,開展大范圍、大視野的自動巡護,并實現火災警報信息自動發出。同時利用檢車站點卡口宣傳警示抓拍設備自動拍照,并播放火災防控小知識,為在線火災防控實現提供依據;“人”則是基層護林員利用手持移動終端GPS(或北斗衛星)實時定位監測,并利用終端語音、文字、圖像交互功能,及時匯報火情。
3.2.2 雷擊規避技術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厄爾尼諾異常氣候出現頻率大大提升,雷擊森林火災進入新一輪高發期。老齡林、存在衰老跡象的林木易遭受雷擊,因此,對于個別重要林區出現上述征兆的林木,森林火災防控工作者可以進行雷擊規避技術的應用,將雷擊規避設備安裝在林木的適當位置,降低雷擊火災發生風險。同時考慮到雷擊火為天然火源,受可燃物狀況、大氣中雷電分布、氣象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在原有“發現-防御”的被動火災防控模式下,廣西地區森林火災防控人員應致力于提高森林火災應急處理能力,專門研究雷擊火規律、防范措施以及災后恢復。并增加三維閃電定位儀安裝量,配合通信保障、瞭望監測與靠前駐防設施,精準判定雷擊位置,實現林區雷擊火的及時發現、高效處置。
3.3.1 計劃燒除
在一定時間、空間內,利用強度可控的人為點火,依據一定計劃將林區可燃物燒除,可以降低林區火災發生風險。常見的林區計劃燒除方法為火燒防火線、燒除林區可燃物、火燒采伐剩余物等。其中火燒防火線主要是在每年春秋氣溫升高時期(11 月份到次年2 月份左右),燒除森林區域內可燃植被,降低火災隱患;燒除林區可燃物主要是將林下枯萎掉落枝條、葉片與植被分批次燒除,減弱森林燃燒風險。一般對于10 年生以上、林相整齊的松林、桉樹林,在其樹高超過6.00m、枝下高度超過3.00m 時,可以根據可燃物載量每間隔2 年到3 年進行1 次燒除;火燒采伐剩余物主要是在適當的季節,將采伐林區內剩余雜物歸堆為一個點火單元,每一個單元面積在2.00hm2到3.33hm2左右,在外圍設置防火隔離帶。選擇風級低于3級天氣,上午11:00 前或下午16:00 后,利用點火器沿著等高線進行垂直帶狀燒除,并利用風力滅火器由外側向內側進行外線火、兩翼控制,在降低火災隱患的同時,促進森林自我更新。
3.3.2 全面管理火源
針對林區火源情況復雜多樣的特點,森林火災防控人員應貫徹落實“嚴堵”“實疏”的原則,聚焦重點人群,完善林區用火審批+入山檢查+林內巡護的“三道防線”,從源頭降低火災風險。第一步,森林火災防控人員應落實林區野外用火管理機制,以連續3 天以上晴朗天氣為節點,加強野外火源使用管控,嚴厲懲處教育林區內部以及周邊的野炊用火、農事用火、祭祀用火情況。在高溫伏旱時期,林區火災防控人員則可以依據現行《森林防火條例》,阻絕全部野外火源使用渠道。
第二步,森林火災防控人員應嚴格采取“寧緊勿松、寧嚴勿寬”的工作方法,將封卡設置在關鍵區域,阻絕打火機等火源進入林區關口。特別是在高火險天氣、清明節等節假日,則增加臨時性森林火災防控檢查站點,利用實名登記+火災截留+火災防控安全教育的方式,準確、明了記錄信息,降低林區火災苗頭。
第三步,森林火災防控人員應在進入重點林區、重點地段巡視并落實“天天有巡查、處處有監督、時時有登記”方針的基礎上,根據森林火災防控的社會性、群眾性特征,制定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工作方案。對于行政區域相接壤的森林火災防控薄弱區,將火災防控責任落實到群眾個人,鼓勵群眾成立森林火災防控群防群治組織,在自我教育、相互監督、相互擔責的過程中,自覺推動森林火災防控由“躲迷藏”到“共同防”的轉變。一般每村(或社)可以確定2 名或者3 名村民作為森林火災情況監測員,其他村民則為義務監測員,在發現森林火災苗頭后,前者應第一時間將情況報告給村(或社),進而上報森林火災防控撲滅指揮部,并組織群眾義務撲救團隊控制火災勢頭。
綜上所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蓄積量、活立木總蓄積量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區域森林火災發生次數與一般森林火災次數也持續增加,林業森林火災防控工作成為降低火災發生次數、控制火災危害的關鍵。因此,廣西地區林業森林火災防控工作者應正確認識區域火災防控的嚴峻現實,完善森林火災防控結構體系,改進森林火災防控設備與技術。并對火災源頭進行全面、徹底處理,提高森林火災防控工作效率,為區域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