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亭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十九大報告將制造業、農業等產業的發展重點放在了轉型與振興上,提出了劃時代的鄉村振興的戰略思想,并要求各行業為鄉村發展提供服務。在此社會發展的需求下,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就成為各行業的迫切需求,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可以為產業發展、創新提供新鮮血液,而培養知識與技術兼備、德才兼具的職業化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正因如此,高職院校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肮そ尘瘛笔俏幕瘋鞒?,是技能傳承,更是“精神”傳承,要求相關從業者具備認真嚴謹、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追求更高的技術和精神境界,提升自身的能力,為自己從事的事業不斷奉獻力量?!肮そ尘瘛笔堑赖屡c專業技術的集中體現,是“德才”在人才身上的集中體現??梢哉f具備“工匠精神”是職業化人才的必要素養,可以使之成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使之在就業以及職業發展中具備良好的思想基礎、技術基礎、能力基礎。因此,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對于能力培養以及品德培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應強化“工匠精神”與課程、專業、實踐等的有效融合,以此提升高職教育育人效率和效果。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多數行業都經歷了漫長的手工業階段,這就造就了眾多的能工巧匠,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將自身的審美能力以及技術提升到了極致,為現代人留下了眾多堪稱“神跡”的作品。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后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民族、技術、情操的“精神意境”。今天的“工匠精神”不再是傳統工匠的品質追求、技藝追求,而是轉變為專業態度、精神理念、堅韌意志等綜合性的職業觀。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鼓勵現代制造業轉型發展時指出,應不斷提升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高品質、多樣化的前提下,強化“工匠精神”并使之與大眾生活結合。廣義的“工匠精神”是從業者的行為追求與價值取向,與個體的價值觀緊密關聯,也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應具備的精神品格?!爸袊圃臁币呀浵颉爸袊鴦撛臁鞭D型,需要從業者具備突出的職業敬畏以及對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1-2]。
“工匠精神”從古代開始就被賦予職業素養的內涵,如今“工匠精神”則被賦予更多的素養價值,包括創新、求精、敬業、技能等內涵,使得工匠們成為行業的領軍者,自然使之與人才聯系起來??梢姟肮そ尘瘛彼w現的恰恰是職業人才所需要的職業素養,如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技藝高超等等,且可以為追求自身的職業能力提升而不斷地付出努力,這樣的精神將伴隨技術人才的整個職業生涯發展??梢姟肮そ尘瘛睂τ诟呗毥逃兄匾挠藘r值,其可以培養學生精益求精以及堅韌不拔的職業品質,對于培養理論學識、技術能力、職業操守等有著重要的思想價值[3-4]。因此在高職教育中,“工匠精神”有著獨特的素養價值,具備“工匠精神”可以使學生具備突出的意志品質,在學習和職業發展中促使自我不斷地成長與發展。
“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體現,更是職業技術人才的精神意識的特質。因此,在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中“工匠精神”可以讓職業人才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和作風。例如財會專業的技術人才作為財會領域的專業人才,必須具備優良的職業精神,突出精益求精的基本意識,并具備良好規范的職業操作,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價值體現。同時“工匠精神”體現的是優良且正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今的社會意識相對復雜,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給學生的“三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肮そ尘瘛睂τ诟呗毥逃兄匾木褚龑б饬x,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自然也就可以讓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并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5]。
“工匠精神”的培養有助于高職院校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職業技術人才具備“工匠精神”無疑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操守,職業能力是技藝的升華,是高水平的追求,職業操守則是德行的約束。例如財會人才的教育需要確立思想和技術的雙重目標,思想意識是財務人員職業的必要條件,是良好職業操守的重要基礎,同時財會人才也需要具備高超的職業技術,以便更好地服務企業和社會。由此可見,這與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目標完全契合,所以“工匠精神”對于高職院校達成育人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教育體系中的勞動教育十分關注,在多個場合對勞動者、“工匠精神”加以推崇和重視,要求全社會注重“勞動”的實踐價值和育人價值,弘揚“勞動最光榮”的理念,使全社會樹立勤勞發展的意識,更努力使職業教育育人的全面性獲得提升。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全社會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氛圍,其核心內涵是培養人們的勞動創造生活、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發展的思想意識[6]。此時,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無疑為學生樹立了“勞動意識”,即社會主義社會不論是工人還是知識分子都是勞動者,其自然也可以成為工匠而獲得社會認可。例如高職財會專業的“工匠精神”集中在誠實守信、專注專業、精益求精等方面,而上述精神意識則體現在學生的學習、工作中。尤其是在技術化、信息化的新時代,財務工作已經不再是繁重記錄、制表、分析、統計等,而是更體現出專業技術性、創新性、精益化,而“工匠精神”正是“勞動中誕生工匠”能力和創造意識的集中體現。因此,“工匠精神”對于財會人員的“勞動”有著重要的引導價值,自然對高職院校培養技術人才也有著重要意義。
毋庸置疑,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工匠精神”的融入。
首先,應強化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應貫徹課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將技術、知識與思想意識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從“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意義看,其對于職業教育有著重要的引導價值,“工匠”本身契合職業技術人才的“勞動”屬性,同時也是高級職業教育體系育人的目標,因此將“工匠精神”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打造高職校園的育人環境[7-8]。例如高職會計專業可以通過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傳授專業財會知識、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使學生不斷樹立適應會計工作的職業操守和道德意識,并形成適應社會發展以及職業規范的思想和行為意識。
其次,借助傳統文化營造人文環境。人文環境是對人的影響十分重要,高職院校應重視對人文環境的營造。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更是最佳的“工匠精神”的融入手段。畢竟工匠自古有之,其精神代表的是自古以來優秀勞動者的技藝傳承和精神發揚。“工匠精神”更是在今天承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因此在“工匠精神”的融入中應強化傳統文化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應強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提升校園中的人文價值,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可以在傳統文化的感召下得到思想意識的升華。此時“工匠精神”作為傳統文化對“勞動精神”的肯定和發揚,也必然可以影響到學生的思想意識。配合課堂、課外的各種宣傳和引導,自然地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工匠精神”的融入不能僅僅依靠思想意識和文化氛圍,還應落實到課堂和教學中,因此要保證“工匠精神”得到傳承還需要將知識、技能與之結合。例如在高職財會專業教學中應結合實際的工作崗位和職業訴求,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重組和改進,確定教學目標,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競爭力,由此將“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技能提升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對知識、技術的認知,使學生明確學習是工匠所必需的成長環節,要成為“匠”就必須從“工”開始,下功夫汲取知識并提升技能,才能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以“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勤勞發展的價值觀,改變學生好逸惡勞的思想。在各種教學課堂上應強化學生職業操作、職業技能的雙向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
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的輔助,尤其是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實踐教學是學生提高技術以及能力的重要方式?!肮そ尘瘛钡捏w現往往在學生的實踐乃至實習中。畢竟“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種源自于實踐的勞動精神以及追求精益求精的信念。因此,在“工匠精神”教學融入中,應充分將實踐教學與之結合,借助實踐教學的實際操作、實際動手、實際檢驗的特征,為學生營造“工匠精神”融入的氛圍,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領悟和體會“工匠精神”的真諦。例如高職會計專業在實踐崗位培訓中,建立職業標準或者職業道德意識,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專業知識、技術外,更需要借助實踐教學、實習環節、模擬實訓等教學環節中技術性、創造性、精益性的特征,在個性化、專業化發展中體會理解“工匠精神”。實踐教學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項目研究、科目競賽等,強化訓練學生的技術能力,培養學生堅韌的品性。在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和對實踐能力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9-10]。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舉辦點鈔大賽、翻打傳票比賽、書寫比賽、企業模擬經營沙盤對抗賽等,以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保障學生能夠成為德才兼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級技術人才培養中要提升學生的工匠意識,將“工匠精神”培養與就業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工匠精神”的塑造中。例如在專業教學中,可以引入企業案例和典型人物的事例,借助真實的案例和企業文化等使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并體驗“工匠精神”在實際工作中的價值,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術的學習欲望。同時,也可以在企業實習中滲透“工匠精神”,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知識、技術的作用,體會“工匠精神”的價值,體驗到“工匠精神”對實踐、工作的重要性。
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重視技術能力、知識水平的提升,更應關注對其的精神塑造和價值觀引導。只有具備工匠的專注、堅韌、智慧以及精益求精等素養,才能成為合格的高級職業技術人才。因此,關注高職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對于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立德”價值,有助于高職院校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