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騫
(濟南市氣象局,山東 濟南 250000)
農業生產過程中,時常因極端天氣的侵擾而影響到農業產量和農產品質量,降低了農業經濟效益。而氣象信息的應用能有效規避這一問題,通過氣象信息服務可對惡劣天氣發出預警,提高農戶的防御意識,加強農產品的保護措施,能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戶收益,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氣象信息服務能對周期內的氣候變化進行實時監控,切實保障農業的正常生產。相較于傳統的氣象監控技術,現代化氣象信息服務更具時效性,由于以往的氣象信息無法做到實時監控,無法及時獲取氣象災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預防措施的落實效率,容易因措施落實不到位而造成經濟損失[1]。應用現代化的氣象預測和監控技術能有效改善這一現狀,氣象部門可通過信息化技術對天氣變化進行精準監控,全面分析極端天氣的危害性,便于及時調整農業生產的預防措施,保證了預防措施的高效性,降低了天氣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風險。
區域旱情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經濟發展,是阻礙農業生產的災害之一。鑒于此,政府可同氣象部門合作,成立抗旱指揮部,以氣象信息服務平臺為指揮依據,通過監測天氣變化了解當地的抗旱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降低旱情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害。抗旱指揮部也可利用天氣雷達和衛星云圖開展人工降雨,以此遏制旱情發展,保障農業經濟效益[2]。
暴雨天氣也是影響農業產量的關鍵因素。在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氣象部門可通過各類視頻平臺、短信平臺及通信平臺等發布關于暴雨的天氣預警,提高人們的防范意識,提醒農戶做好防汛準備,確保防汛措施的時效性,以防因暴雨等惡劣天氣造成經濟損失。
雹害是農業氣象災害的一種,冰雹分春雹區、春夏雹區、夏雹區、雙峰型雹區4類。夏雹區是我國降雹日最多,雹期最長的區域,也正是農作物生長的季節,危害大的時期。如若遇到冰雹災害,不僅會損壞農作物,還會威脅到農戶的人身安全。因此,要加強冰雹災害的防御意識,充分做好防雹的預防工作。傳統的防雹工作都是出現冰雹以后農戶才開始進行防御布置,但這種方式效率低、防雹效果差,并不能完全保護農作物[3]。然而,利用現代化的氣象信息技術能大幅度提高冰雹災害預測的準確度,通過預測分析及時將災害信息傳遞至氣象部門,然后由氣象部門將信息發布至各農業生產線上,可提高農戶的防雹意識,以便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由此降低冰雹帶來的不良影響。
農業生產是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推動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體系。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氣象信息服務,可通過氣象監控和預測服務對云層及氣流等變化進行準確預測,以此判斷天氣狀況、持續時間和發生地點,真正實現了天氣預警,為農業生產有序進行提供了基礎保障。據了解,氣象預測主要對洪澇、冰雹、干旱及強風等極端天氣進行預測,預測時間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在預測過程中時間越長準確性越低,反之時間越短預測準確性則越高。在氣象預測基礎上,監控平臺能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并發出實時報道,以便相關部門及時制定防御方案、做好應急措施,完成預警任務。另外,通過氣象信息預警服務還能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可靠的參考數據和指導意見,據相關統計表明,氣象信息服務平臺每年監測到的極端天氣的準確率非常高,可極大地減少農業生產損失,有效保障農業經濟效益[4]。
在氣象信息服務平臺應用過程中,氣象預報也可通過掃描圖、GIS系統等收集降水云體的現場數據,能實時掌握風力的動態變化,同時還能對強風、強降水等天氣的發生概率和破壞程度進行預測。氣象部門能通過氣象信息服務平臺接收到預測信息,并借助氣象軟件將預測信息發送至各應用平臺上,提醒人們關注氣象變化,以便在農業生產期間及時做好防御工作,切實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性。
氣象信息服務可全面深入了解氣象災害的監測評估、預測及風險評估技術,有效完成“實時監控、精細預警、滾動發布、動態評估”等核心任務。在深化氣象信息技術的研究基礎創建了區域性的農業干旱、干熱風、低溫洪澇等多項氣象指標,構建了完善的區域網格,開發了區域農業的立體化監測技術、風險制圖、定位災害點等先進技術,大幅度提高了氣象信息服務的技術水平,建立了農業氣象災害活動動態監測評估的一體化技術體系,增強了農業氣象的精細化、網格化管理措施,有效推動了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經濟發展[5]。氣象信息服務的有效應用完善了區域站點的氣象資料,強化了氣象預測的精準性,可提高氣象預報的監測效率,保證天氣預測的準確性。
精準預報產量,保障糧食安全。在開展具體活動時,氣象信息服務主要以農作物的歷史產量為參考基數,將關鍵的氣象因子視為影響數據,而氣候適宜的因子作為變量,在經過逐月監測后,獲取動態預報基數,以此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量開展預報服務,為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提供參考數據。在對農業生產量進行預報時,氣象信息服務平臺需要借助計算機設備統計農業產量的數學模型、模擬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利用遙感動態監測分析技術對小麥、棉花、水稻等農作物開展動態預報,參考氣象變化數據對農作物產量進行科學合理的預判[6]。
氣象信息服務平臺在收集大氣數據時,時常受到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而無法保證收集信息的準確性,在對氣象信息進行分析、預測時,其結果也會有所偏差。并且,氣象數據的計算、分析大多依靠計算機設備完成,但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對氣象監測及信息化設備等方面的經濟投入有限,其監測系統、計算機設備等科技含量不高、應用水平較低,不能準確模擬出大氣的運動狀況,無法客觀分析出氣象狀態,降低了氣象信息的準確性。由于氣象部門無法及時發布災害天氣的準確信息,所以很容易導致農戶錯過最佳的準備時間,無法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農作物進行保護,進而容易造成經濟損失。
部分氣象部門對氣象信息服務的重要性認知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氣象信息服務對農業生產的積極作用,所以氣象信息的發布工作存在滯后性現象。氣象信息的時效性低,不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可靠保障,對農業生產活動也無法作出正確指導,導致農戶不能及時采取針對性的防災措施,這樣一來不僅會降低農作物產量,還會影響農戶的經濟收益[7]。就冰雹或暴雨等極端天氣而言,如若氣象部門沒有將準確的氣象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業生產部門,那么便會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甚至影響到整個農業體系的經濟效益。
氣象信息數據的采集是一項專業且精密的復雜工作,所以對人才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但部分偏遠地區的技術條件相對落后,氣象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不高、綜合素質低,在對氣象信息進行監測時,無法準確分析出氣象數據的實際數值,導致農業氣象信息的準確性低,無法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服務,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阻礙了氣象信息服務的發展。
為了保證農業生產能夠順利進行,氣象部門應充分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積極引入現代化技術,提高氣象信息的準確性,為農業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氣象部門在開展氣象監測工作時,要秉承創新意識,改進氣象監測方式、強化氣象預測技術,構建氣象信息服務與技術應用的一體化工作機制,加強氣象信息服務的精細化[8]。
氣象部門可充分利用PCVSATTM衛星氣象數據接收系統接收氣象狀況的實時數據,借助ArcGIS現代化地理信息技術和MICAPS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技術對區域氣象進行精準監測和分析。在應用信息化數據庫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多種高級編程語言軟件創建農業氣象基礎信息庫、農業氣象歷史信息分析庫以及氣象實時數據的顯示庫,搭建以監測、集成、轉換、分析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氣象基礎信息系統,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的精準度,提升氣象信息服務質量,充分發揮出氣象信息服務的價值,切實保障農業體系的經濟效益。
氣象信息的時效性是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關鍵。對此,氣象部門應增強服務意識,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完善農業生產的氣象信息服務體系,保證氣象信息的時效性,提高氣象信息的傳遞效率,為預防氣象災害提供真實、可靠的氣象數據。為了及時將氣象信息有效傳遞出去,氣象部門應在建立完善的氣象信息服務數據庫的基礎上,將各區域參與農業生產的相關人員的基本信息錄入到信息發布平臺中,當獲取準確的氣象信息數據后可通過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等方式第一時間將氣象預警信息傳遞給相關人員,實現農業氣象信息的全面覆蓋,提高信息傳播的多面性[9]。
氣象部門還應重視氣象實時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的建設工作,做好氣象信息服務的規劃工作,提高氣象信息監測的時效性,強化氣象預警的及時性,健全氣象災害的評估機制,確保氣象信息數據的真實性,為農戶開展氣象災害預防工作提供保障,提升氣象災害的預防水平。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為了保證氣象信息的準確性,氣象部門應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定期開展氣象信息服務的培訓活動,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通過科學有效的培訓活動提高氣象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促進氣象信息服務的發展。可聘請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為現有工作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工作,拓展工作人員的知識范圍、豐富其氣象知識,通過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應用水平和氣象監測、分析能力[10]。氣象工作人員要有加強安全意識,嚴格依照相關規定應用氣象監測設備,熟練掌握各項現代化氣象監測技術的應用要點,保證各環節操作的規范性,確保氣象信息的準確性,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為農業經濟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綜上所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氣象部門要提高氣象信息服務的重視度,注重氣象信息服務的高效性。要充分認識到氣象信息服務對農業生產的積極作用,加強氣象信息服務的體系建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儀器,以提高氣象信息的精準性,保證在工作過程中能及時捕捉到準確的氣象信息,進一步強化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及時發布實況監測和預警預報信息,為開展災害預防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切實提升氣象信息的服務水平,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