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福建廈門湖里區基層委員會成立于2016 年5 月,現有經濟、科技、綜合、教育、廈門信息學校5 個支部,會員148 名。三十多年來,基層委員會大力弘揚特區發祥地“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在自身建設、參政議政、社會服務各方面打造一系列特色品牌,多次獲民進全國先進基層組織、民進全國先進集體、民進全省先進基層組織等稱號。
改革開放后,特區是主要人口流入地,湖里區作為特區建設“排頭兵”“主戰場”,外來常住人口占比最高超9 成,民辦教育、外來務工子女就學問題成為基層委員會長期跟蹤關注的焦點,通過協辦民辦教育論壇和提案建議等形式多渠道獻計出力,有力推動市、區改善民辦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民辦教師政策待遇、完善外來務工子女積分入學政策等務實舉措。伴隨著文旅融合從理念走向行動,2017 年以來,基層委員會聚焦申遺、“金磚”、電影節等金字招牌效應亟待向國內拓展,向國際延伸,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調研,相繼推動制定《加快推進全域旅游建設實施方案》,出臺政策舉措助推旅游市場疫后復蘇。2020 年9 月,依托會員企業高標準建成“廈門民進會員之家”,作為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陣地,已接待來自各地統戰、政協、民主黨派地方組織3000 余人次,為持續深入推進“四史”教育提供了鮮活課堂。同時,結合企業文化空間舉辦近百場中華傳統香文化體驗活動,對社會免費開放,覆蓋近5000 人次。
湖里的港口、航運、自貿區、國家高新區是特區建設發展的寶貴資源和重要依托。20 世紀90 年代,根據民進中央“鞏固老陣地、開辟新領域”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思路,1998 年,基層委員會率先成立廈門民進唯一的一個非主界別基層組織——湖里經濟支部,以此為發端,基層委員會“以才引才”,精心培育了港口經貿、自貿區、科技金融、法律服務等領域的“5+1”專業工作小組,緊扣廈門經貿、港航等產業優勢和“三區疊加”大力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大局,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重點,以加快科技創新引領為主線,以專業支撐打造黨派參政議政工作品牌。2006 年市政協重點提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構建創新型城市》即得到中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2016 年省政協重要提案《進一步提升我省科技創新能力助推供給側改革》,2022 年省、市兩會和專題協商重點發言《RCEP 框架下的自貿區金融創新》,一系列專業調研成果有效助力中共黨委、政府決策施策。此外,基層委員會還主動承接中共市委、市政協、市政府職能部門重要課題,整合專業力量在加快供應鏈創新發展、做強做大大宗商品臨港交易市場、加強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經貿合作、發展廈門通用航空產業等方面開展務實調研,在更高層面為中共黨委、政府決策施策提供有力參考。與此同時,持續關注人才工作,推動實施“5年30 萬大學生回廈留廈計劃”、出臺“人才新政45 條補充規定”、進一步完善人才安居政策體系等,受到各類人才普遍關注。
廈門民進最早由會員自發組成的專門小組——生態文明小組,就源自基層委員會的一批“環保衛士”:全國“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陳志鴻、全國“最美公務員”傅冰潔……2001 年提出的《盡快建立并實施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驗證制度》為促使廈門在全國率先制定《廈門市重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評審會公民旁聽暫行規定》作出積極貢獻,《中國環境報》在頭版頭條作了報道。2012 年發起的“保護紫水雞行動”推動市政府撥出專款在園博苑采取吹填方式營造3200 平方米紫水雞棲息地,成為廈門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典型案例。2017 年,市委會以湖里生態文明小組為班底成立生態環境工作委員會,多領域多視角關注生態文明建設,5 年間形成30 余篇課題成果參加省市重要協商,12 個課題成果得到省市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
民進湖里教育支部把“心理拓展送教活動”列為特色品牌參與民進中央、民進福建省委會、廈門市統戰系統“同心”志愿服務,羅家永被評為民進全國社會服務暨脫貧功堅工作先進個人稱號。科技支部“十年磨一劍”打造“鳳凰綠萌”助學品牌。基層委員會與廈門藍天救援隊、觀鳥協會共建開展應急救援、生態科普進社區進學校,多渠道提供法律援助、愛心助殘,涌現出市勞動模范董清木、市五一勞動獎章孫韜、“愛心廈門”建設先進個人梁哈榕、全國優秀科普使者朱敬恩、全國優秀律師陳昱等雙崗建功模范。三年來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廖木森、張暉等4 名會員被授予民進全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