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俊
人物名片
羅光偉,民進武漢市委會副主委、武漢市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2022 年,獲第十三屆“中國醫師獎”。

羅光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羅光偉臨危受命擔任醫院疫情防控醫療專家組長、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醫療組專家,每天穿梭在醫院的各個角落,閱片、查房、疑難病例會診,協調病人分流處置,經常工作到深夜。從市第一醫院,到市第五醫院,再回到市第一醫院,羅光偉不斷轉換抗疫戰場,主持組建了6 個隔離病區,每一次工作剛剛理順,他又接到新的任務,被同事們戲稱是“隔離病區的開荒者”。他作為專家組成員,全程參與了國家醫政醫管局組織的武漢市重癥病例甄選轉運工作以及第一輪至第五輪的重癥定點醫院重癥病例巡查指導工作,抗疫足跡遍布武漢三鎮。
羅光偉始終認為,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發揮專業優勢,沖在一線,全力救治患者責無旁貸。2008 年,汶川地震發生后,他主動請纓赴綿陽災區轉運傷病員到武漢。一位82 歲的羌族老大娘因多根肋骨骨折,并發血氣胸,多次出現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發作,病情危急。羅光偉守在她身邊及時觀察處置,近20 個小時沒合眼,確保老人平安抵漢。
在2016 年湖北省衛生計生宣教中心舉辦的首屆“江城口碑醫生”評選中,羅光偉毫不意外地入選,獲評僅有十人的“金口碑”醫生。2014 年,他被評為武漢市“我心目中的好醫生”。
羅光偉所在的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高齡患者多,這些高齡患者時常反復找他問病情和治療方案。羅光偉把他們當成是“寶貝”,不僅精心治病,更用春風化雨的語言暖心,不厭其煩地回答每一個問題。他認為“傾聽”應該成為醫生開的第一個處方。
羅光偉把病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常說,當醫生不為病人負責,就有愧于這個職業。一次深夜,科室收治了一位呼吸衰竭的病人,他立即從家中趕到醫院,指導上呼吸機,守在病床邊觀察,根據病情變化調節呼吸機參數,經過3 個小時努力,病人終于轉危為安。像這樣不能完整休息的不眠之夜數不清。
2003 年,羅光偉通過擇優錄取,第一批入選武漢市衛生局 “511 優秀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經過努力,練就了過硬的專業素質,已成為能獨當一面的青年學科帶頭人。他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療法的應用,指導科室開展一系列支氣管鏡介入技術、肺血管介入技術、經皮經胸腔介入技術,形成“三維”呼吸介入診療技術體系,提高了科室對疑難危重癥的診治能力。帶領科室以優異的成績獲評湖北省臨床重點專科、湖北省中醫重點專科、武漢市臨床重點專科,為更多的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羅光偉結合臨床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科研攻關,“羅光偉創新工作室”于2018年12 月獲得武漢市總工會批復。自創建以來,創新工作室以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成果迭出。羅光偉帶領創新工作室團隊率先在省內呼吸專科開展運動心肺功能評估等呼吸康復技術,每年舉辦手把手培訓班、招收進修生推廣呼吸康復技術,促進了湖北省呼吸康復的開展。羅光偉還積極參與呼吸康復國家指南、國家標準的制定,為呼吸康復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羅光偉積極響應《湖北省影響群眾健康突出問題“323”攻堅行動》,帶領科室骨干醫生手把手幫扶硚口區所有11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PCCM 規范化建設,主動承接武漢市洪山區以及硚口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業人員的肺功能培訓,提升肺功能檢測能力,助力解決影響群眾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為打造健康中國行動的“湖北樣板”主動作為。
作為臨床醫生,羅光偉意識到,醫生做科普的意義不亞于治病。羅光偉主動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一起下社區,在公園、在街道給居民進行健康宣教,給居民普及慢阻肺的防治知識。羅光偉多次到田間地頭開展健康咨詢,向村民宣傳健康科普知識,解答大家關心的疾病預防問題,幫助村民增強健康防護意識,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贏得了當地群眾的稱贊。
為滿足百姓對健康知識的迫切需求,羅光偉在武漢醫學會的支持下,發起并成立了武漢醫學會科普分會,并且擔任主任委員。羅光偉以科普分會為平臺,提高武漢市醫務工作者的科普能力,積極促進武漢醫學科普工作的開展。羅光偉帶領骨干會員從作品收集、分類、評審各個環節為“武漢醫學會陳孝平院士科普工作室首屆健康科普大賽”進行了大量的籌備工作,頒獎典禮的觀眾達到1200 萬,優秀的健康科普作品惠及社會大眾,羅光偉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面對成績和榮譽,羅光偉從容淡定,他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從醫者要無愧于病人的托付、無愧于醫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