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夏提·古爾班江 盛子恒 李 梟
(大連民族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
自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中,人口老齡化問題尤為明顯,該問題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稅收和養老金等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產生較大沖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過程中,人口老齡化產生的經濟壓力亦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年齡人口結構的變革窗口期,以城市社區跨部門協同治理與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相結合的“時間銀行”應運而生,成為我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中的一次創新性實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開展社區養老逐漸成為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養老壓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1]。在我國老齡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將養老服務保障工作做實做細,讓每一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成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質量養老服務需求的關鍵[2]。
從服務層面來看,時間銀行是一種將互助養老和志愿服務深度融合的新型互助養老方式[3]。面對新時代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解決養老問題不僅是政府的責任,還需要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其中[4]。文章以我國城市社區時間銀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分析探尋跨部門協同治理下社區養老模式,以及我國時間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
時間銀行,即通過多個社區部門下開展協同合作,實現社區內部互助養老和志愿互助服務的社區互助養老新模式[5]。時間銀行不僅是一種新型社區養老服務載體,還是一種促進公益資源整合的有益嘗試[6]。時間銀行通過對基層社區的資源進行系統化整合,能夠促進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實現城市社區現代化治理注入了新鮮活力,從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7]。因此,學者普遍認為時間銀行是構建城市社區養老新路徑,也是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實現我國城市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
目前,關于時間銀行和社區養老的研究比較豐富,時間銀行在解決我國社區養老問題方面一直都是學者們探討的重點。首先,時間銀行是現代中國互助治理模式創新的一種有力探索,各試點地區結合實際養老需求積極規劃適應本地發展的特色社區養老服務模式[8]。其次,在社區治理行動實踐中嘗試破解“時間銀行”發展的關鍵問題,在實現時間銀行本土化的過程中進行發展定位、推進發展策略、信用保障和激勵機制[9]。最后,主要從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創新和完善社區自治兩個方面來探討時間銀行作為一種現代化社會治理的適用性,并從共治機制視角分析了時間銀行與社區養老的融合路徑[10]。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李曉燕等以我國實際社會背景為出發點,在籌集基層社區資源和維護公共利益等方面為我國社區養老的發展和我國現代化社會治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較為完善的解決方案[11]。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將社區養老和時間銀行相融合,通過社區協同治理,使社會多渠道參與和協助的機制與社區養老協同共建共治的思想相契合。第二,在這種協同治理機制下有利于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引發的系列養老壓力,減少社區矛盾和極端沖突事件的發生,進而推進社區共建和社區自治[12]。第三,通過時間銀行來完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提高社區服務質量、拓寬社區養老服務領域、細化服務類別、增加服務主體,以提高城市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適用于我國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探索適用于我國推廣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20世紀90年代,我國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如今正值我國年齡人口結構的改變窗口期[13],人們對養老行業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并有一定的經濟能力選擇環境、生活更優的養老模式[14]。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口普查65歲以上人口數量及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歷年人口普查65歲以上人口數量及占比
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結果顯示,未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例會因老齡化繼續降低,并且隨著我國年齡結構主體的變化,人口撫養比將會逐步上升,2020年我國人口撫養比為45.9%,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11.7個百分點。對養老行業的需求量和壓力也不斷增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小康社會建設的推進,近二十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15]。

表2 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部分后發展并在發展成長階段的養老行業也被社會大眾所認可,社區養老及機構養老是我國養老階段從效率到服務質量的過渡期。在當今共享經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需打造符合社區自治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
發展模式1:居家養老模式。在人口老齡化的初始階段,居家養老是多數家庭的選擇。居家養老的行業是指被雇用的人員對居家的老人進行生活上及其他方面的照顧和服務,以及專業的養老機構或其他企業或組織對居家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發展模式2:社區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是指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利用社區完善的基礎設施,通過社區向其所在范圍內的老人提供服務,且社區提供服務的人員大都經過專業培訓,服務規范化且細節化。
發展模式3:機構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是指國家、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創辦的養老院、敬老院等提供服務的機構。機構養老制度規范化相比于家庭養老規范度較高。且養老機構擁有相應服務的配套設施可以基本滿足養老服務需求。
發展模式4: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時間銀行作為將社區治理與社區養老相結合的一種全新的養老模式。通過社區跨部門協同治理來進行養老資源的統一管理,大幅降低了社區養老壓力。在社區養老服務的便捷性和專業化水平方面具有本土化推廣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16]。
該方式基于我國各地區實際情況將時間銀行與社會養老相融合的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利用系統分析為我國城市社區開展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本土化發展制定正確合理的發展方向。
(1)優勢:在時間銀行中,時間貨幣是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競爭的關鍵和核心。時間貨幣可以通過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賺取時間貨幣以購買必需服務或商品,從而達到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并促進時間銀行養老服務的發展[17]。

表3 我國四種養老模式比較分析
(2)劣勢:時間銀行服務水平的低標準和不確定性[18]。由于社區內部缺少對其時間銀行所提供的養老服務的類別進行劃分和統一化指導及專業教學所產生的服務質量不確定性制約了我國時間銀行本土化發展[19]。
(3)機會:我國數字化社區信息技術能力逐步增強。互聯網+、人工智能和當今數字化現代信息技術在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我國養老服務的效能和我國社區服務現代化水平。
(4)威脅:時間銀行的長期性激勵缺失。在時間銀行本土化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社區內部激勵缺失的問題[20]。在開展時間銀行本土化的過程中如何克服激勵延遲性是我國在實現社區養老服務及實現社區現代化治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和挑戰[21]。
發展方向1:鼓勵基層多元探索,加強政府引導。時間銀行在發展過程中要確保運行主體的效力,這是時間銀行運作的前提。在具體實踐中需鼓勵基層街道社區積極探索,開創具有社區多元化特色的時間銀行并進行改進和推廣[22]。
發展方向2: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提升社區自治能力。從居民的需求出發舉辦符合居民所需要的活動,積極規劃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時間銀行項目的成功在促進社區養老服務開展的同時,提升我國城市基層社區自治能力。
發展方向3:構建時間銀行服務平臺,激勵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在進行時間銀行本土化的建設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社區矯正對象參與志愿服務。嘗試從責任主體、具體條件等方面構建符合居民利益需求的時間運行服務平臺[23]。
發展方向4:主動發揮社區部門的力量,推進社區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在推動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引導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實現時間銀行的建構和流通,積極推進志愿養老服務的建設和開展。
加強政府引導力度,從宏觀層面肯定時間銀行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可行性。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和構建時間銀行養老服務平臺,從中觀層面為時間銀行模式的存在和發展奠定基礎。促進專業社會工作參與,并從微觀層面確保時間銀行模式的技術和人才支撐。總之,時間銀行模式在社區互助服務中的應用推廣是一個體系工程,時間銀行只有在社區服務治理體系中與社區養老深度融合才會在全國進行進一步發展和推廣。

表4 我國時間銀行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
文章基于跨部門協同治理的理論,確定了我國時間銀行新型養老模式的未來發展方向,并對時間銀行本土化發展進行了養老模式比較分析和外部環境分析。此次研究將時間銀行作為媒介,通過社區內部跨部門協同治理實現社區治理和社區養老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在我國現代化城市社區治理的相關組合路徑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基于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時間銀行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是一種志愿性服務,志愿者交換的是當下自己的私人時間和服務,獲得的是未來自己有需要時的免費服務,是現在資源與未來資源的交換。通過跨部門協同治理,推動多方主體積極參與到社區養老中并相互配合,隨著時間銀行的不斷發展,在社區中不同主體間逐漸形成相同的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共識。這種社會共識以社區養老和社區治理為核心,形成互惠互利的現代化社區協同共治。同時,擁有不同于其他單一化的養老模式,時間銀行對所需要的資源進行系統整合,將社區的政策和土地等資源、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服務、社會組織和社會資源的市場競爭能力,以及社會力量等多個社區部門劃入時間銀行運行模式中,實現構建現代化城市社區養老新路徑。
第二,時間銀行這種創新性的養老服務模式是一種代際之間和代際之內的志愿服務模式。在服務過程中,社區志愿者通過奉獻時間、專業知識和服務,收獲幫助他人、奉獻愛心的精神滿足。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指引下,時間銀行以自愿和非強制性為前提,在社會成員或社會組織之間進行慈善和志愿活動的分配。這種志愿服務模式可以充分發揮社區協同治理的能力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難服務難等社會問題。
第三,在構建城市養老新路徑的過程中,社會資源主體尤其是公益慈善資源符合第三次分配下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要求,以時間銀行為代表的社區養老自治組織主體有助于完善我國社區基層創新治理體系。在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下,依托時間銀行來解決我國老齡化加劇所產生的養老問題,通過社會多方面渠道參與和協助的機制與五社聯動共建共治的思想相契合,提升我國現代化城市社區治理效能。
該研究在時間銀行的發展下,積極推動優化“時間銀行”養老模式的路徑,保證“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長遠發展。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滿足我國現今所產生的養老服務需求并緩解我國社會年齡結構所帶來的養老壓力是現階段我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時間銀行對于解決我國較大的就地養老服務缺口有著促進作用。時間銀行社區養老作為新時代我國養老模式的一大有益探索,其在本土化發展和推廣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未來需要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定能找出一條適合我國各地推廣的新型養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