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軒,張天鵬,任新榮,張 瑞,韓福謙,吳吉海
混合痔為臨床常見肛腸疾病,主要表現為大便時出血,或伴痔核脫出,當前手術為該病主要治療手段,尤其采用分段多層次弧切縫合加注射術,可保留患者肛墊組織,有效阻止疾病進展[1-2]。但由于肛門直腸具有較特殊的解剖結構,術后創面感染風險增高,不利于創面愈合,部分患者甚至不愈合,影響手術效果[3]。因此,早期預測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情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創面愈合尤為關鍵。研究證實,CXC型趨化因子受體4(CXCR4)水平升高與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癌等肛腸疾病病情演變有關[4]。白細胞介素-8(IL-8)、IL-22作為常見炎性因子,可影響宿主對致病菌的抵御能力,參與多種炎癥性疾病病情演變過程[5]。但關于上述因子在痔術后創面愈合中的表達及檢測價值仍缺乏循證學依據。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混合痔術后患者血清CXCR4、IL-8、IL-22水平與創面愈合及疼痛程度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提供相關數據。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混合痔120例。納入標準:均符合混合痔相關診斷標準[6];肛門形態及功能正常,符合手術指征與適應證;首次發病,術前未接受任何藥物治療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有肛門及各種炎癥性腸病者;合并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伴有消化、內分泌等系統嚴重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120例行外剝內扎術治療,根據術后創面愈合情況分為愈合組70例與未愈合組50例。創面愈合判定標準:術后第10天,上皮組織爬行或覆蓋創面則判定為愈合,否則為未愈合。愈合組男47例,女23例,年齡23~55(39.07±7.89)歲;未愈合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24~53(38.59±9.06)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0例于術后3 d內采集3 ml空腹肘靜脈血,離心處理(離心半徑18.5 cm、3000 r/min、10 min),取血清待檢,采用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測定CXCR4、IL-8、IL-22水平,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血清CXCR4、IL-8、IL-22水平,以血清CXCR4、IL-8、IL-22均值為界,將120例分為高水平組與低水平組,觀察不同血清CXCR4、IL-8、IL-22水平患者臨床表現(疼痛、水腫程度),分析血清CXCR4、IL-8、IL-22水平與臨床表現及術后創面愈合情況的關系,并評價其對術后創面愈合情況的預測價值。疼痛程度評分[7]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總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強。水腫程度根據無、輕、中、重度計為0~3分。

2.1血清CXCR4、IL-8、IL-22水平比較 愈合組血清CXCR4、IL-8、IL-22水平均低于未愈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混合痔術后血清CXCR4、IL-8、IL-22水平比較
2.2不同血清CXCR4、IL-8、IL-22水平患者疼痛和水腫情況比較 血清CXCR4、IL-8、IL-22高水平患者疼痛、水腫程度評分均高于低水平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不同血清CXCR4、IL-8、IL-22水平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和水腫評分比較分)
2.3血清CXCR4、IL-8、IL-22水平與疼痛和水腫的相關性 混合痔術后患者血清CXCR4、IL-8、IL-22水平與疼痛、水腫程度呈正相關(P<0.01)。見表3。

表3 混合痔患者術后血清CXCR4、IL-8、IL-22水平與疼痛、水腫程度的相關性
2.4血清CXCR4、IL-8、IL-22水平與術后創面愈合的相關性 以術后患者愈合情況作為因變量(愈合=0,未愈合=1),將疼痛、水腫程度等其他因素調整后,以血清CXCR4、IL-8、IL-22為自變量(皆平均值為界:≤平均值=1,>平均值=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血清CXCR4、IL-8、IL-22與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情況顯著相關(P<0.01)。見表4。

表4 血清CXCR4、IL-8、IL-22水平與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的相關性
2.5血清CXCR4、IL-8、IL-22水平對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情況的預測價值 以混合痔術后創面未愈合為陽性,愈合為陰性,繪制血清CXCR4、IL-8、IL-22水平預測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情況的ROC曲線,結果顯示血清CXCR4、IL-8、IL-22水平預測術后創面愈合情況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27、0.744、0.758,聯合預測AUC值最大,為0.866。見表5,圖1。

表5 血清CXCR4、IL-8、IL-22水平對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情況的預測價值

圖1 血清CXCR4、IL-8、IL-22水平預測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情況的ROC曲線
CXCR4多來源于骨髓基質細胞,可趨化炎癥反應,作為基質細胞衍生因子(SDF-1)的特異性受體,結合SDF-1后對細胞轉移、細胞信號傳導及免疫應答有明顯調控作用,參與疾病發生、發展[8]。相關研究指出,CXCR4與SDF-1相結合,對內皮細胞蛋白C系統有調節作用,誘導潰瘍性結腸炎發生[9]。另有研究指出,肛周膿腫患者CXCR4表達與膿腫大小及愈合時間有關[10]。以上研究表明,CXCR4表達在肛腸疾病發生及發展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發現,血清CXCR4水平與術后患者疼痛及水腫程度有關,分析原因可能為炎性細胞表面的CXCR4可與SDF-1特異性結合,促進炎性細胞在炎癥部位大量聚集,局部炎癥程度加重,進一步擴大炎癥浸潤范圍,從而增加疼痛及水腫程度。另有研究指出,CXCR4相關信號通路通過調控IL-6、腫瘤壞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加速炎癥反應發展[11]。故推測CXCR4表達上調加重炎癥反應可能參與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進展過程。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CXCR4與術后創面愈合情況密切相關,可見檢測CXCR4可能成為預測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情況的指標。
IL-8是α型趨化因子,主要由T淋巴細胞、表皮細胞及單核細胞在腫瘤壞死因子-α、脂多糖刺激下分泌,在炎癥反應中具有強效趨化或活化作用,使得中性粒細胞至病灶部位,增強細胞殺傷及抗感染能力,促進炎癥過程[12]。既往研究顯示,痔術后患者局部創面感染會導致炎癥反應加重,從而造成IL-8水平升高,提示IL-8水平升高參與痔術后創面炎癥反應[13]。IL-22作為T淋巴細胞因子,參與炎癥性疾病發生發展。研究表明,IL-22誘導抗細菌蛋白生成,抵御病毒或細菌感染,促進黏膜愈合[14]。另有研究表明,IL-22在潰瘍性結腸炎大鼠體內促使黏液相關分子表達,促進黏液上皮細胞重建,形成上皮細胞外屏障,從而對腸道炎癥反應發揮抑制作用[15]。炎癥是機體創傷后基本防御性反應,炎性因子及細胞對炎癥過程有決定性作用,IL-8、IL-22水平升高可能參與痔術后創面愈合過程。本研究發現,IL-8、IL-22水平與術后疼痛、水腫程度呈正相關,提示IL-8、IL-22水平對混合痔術后臨床表現及病情轉歸有重要影響。究其原因可能為術后創面愈合過程中,發生炎癥反應致創面上皮細胞損傷,促使IL-8、IL-22過度分泌,參與創面組織損傷及修復過程。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血清IL-8、IL-22與術后患者創面愈合情況顯著相關,推測IL-8、IL-22可能通過上調表達、加劇創面炎癥反應等途徑參與創面愈合過程,提示以IL-8、IL-22為治療靶點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可能是促進混合痔術后創面愈合的重要環節。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CXCR4、IL-8、IL-22水平預測混合痔術后患者創面愈合的AUC值雖均>0.7,有一定預測效能,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故本研究進一步應用血清CXCR4、IL-8、IL-22水平聯合預測術后創面愈合情況,結果顯示,聯合預測的AUC值高于單一指標預測,預測價值更高。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且為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數據偏倚,有待臨床擴大樣本量,做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實。
總之,血清CXCR4、IL-8、IL-22與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呈正相關,可用于預測術后創面愈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