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草食動物產業技術體系湘東試驗站(430100) 李昊幫
湖 南 省 畜 牧 獸 醫 研 究 所(410131)
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傳染病,又稱“波浪熱”,是我國重點防控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之一。
該病為全球性疾病。大多數動物都可感染布病,但以羊、豬、牛最為易感,人也可感染布魯菌,以羊布魯菌的感染力最強,危害最嚴重,其次是牛布魯菌。在春末夏初為發病高峰,在流行區呈點狀流行。
動物間傳播主要通過血液或體液交互感染傳播;人間傳播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人通常是因攝入由感染動物制作的食品而被感染,如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制品、生肉或未充分烹熟的肉類;畜牧業相關從業者多數因皮膚黏膜接觸傳播,如接觸病畜流產胎兒、胎衣、羊水,或接觸毛、肉、奶等畜產品等感染。少量由呼吸道傳播,如密閉實驗室或生產車間氣溶膠感染傳播。
布病最突出的癥狀為發熱。部分患者可出現典型的波狀熱,即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后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后又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多次。除此之外,還有寒戰、大汗、疲憊,關節痛、肌肉痛、背痛、頭痛,食欲、體重下降,抑郁等癥狀。部分患者癥狀可持續存在,病程超過1年,即發生慢性感染,出現脊柱炎、關節炎、心內膜炎等疾病的相關癥狀。
1.引種禁止從疫病發生地區和受威脅地區引種。引種前應進行布病檢測,到場隔離期間應再次進行檢測,兩次均為陰性的健康個體方可合群飼養。提倡自繁自養。
2.場區建設與消毒場內應設有專門的獸醫室與產房,產房在每次集中生產前后均應嚴格消毒,如發現陽性病例,受污染的土地、場舍、器械應嚴格消毒或做無害化處理。
3.檢測與淘汰每年春秋兩次于集中配種前進行布病檢測,發現陽性病例及時淘汰,疑似病例隔離復檢,陽性或持續疑似病例及時淘汰。
4.疫苗免疫湖南省按照國家規定禁止免疫。
5.管理制定繁育規劃,定期做好布病監測,嚴格執行衛生管理與消毒制度。
1.控制和消滅傳染源布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病的家畜,只要有患病畜存在,人、畜遭受布病的威脅就不能解除,并時刻有該病發生和流行的危險。目前,堅決淘汰病畜是控制和消滅傳染源的主要方法,如動物尸體要消毒后深埋。
2.加強職業人群的個人防護職業人員要佩戴手套、口罩等防護裝備,加強自身防護,對污染區域要全面消毒;職業人員用過的所有器物要消毒,最佳方法為0.1%新潔爾滅浸泡消毒(30分鐘);消毒手、皮膚、工作鞋和橡膠手套可用0.1%新潔爾滅進行浸泡(5分鐘),工作衣帽和口罩用高溫高壓消毒;病原菌操作人員要用專用裝備隔離;重點人群預防接種。
3.加強布病科普教育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群眾自我保護能力,對高危職業人群要定期開展科普教育,一旦發現有布病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
4.加強培訓與監管建立衛生部門與動物疫病防控部門互通疫情的工作機制,及時發現動物間疫情,防止人間布病暴發流行。加強人間布病臨床醫生的培訓,減少布病的誤診、漏診和醫護感染。就醫時,若病患確診為布病,一定要進行全程正規治療。
1.疫情調查程序各級疾病預防控制部門接到布病疫情報告后,必須詳細詢問疫情發生的情況及病情嚴重程度,確認是否啟動應急程序,如應啟動則立即派出應急機動隊趕赴現場,根據實際情況是否上報上級部門。處理暴發點的各項工作,應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
2.現場調查內容防治人員進入現場后,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對布病暴發情況進行全面流行病學調查,收集有關暴發時間、地區、人群和畜群分布、變動等方面資料,特別是首例病人(病畜)出現的時間、地點及可能的原因等方面的資料。
3.實驗室檢查驗證采用血清學和細菌學方法檢查病患,了解感染和發病情況,如懷疑食品(奶、肉等)、水源或皮毛引起的亦應采樣檢查。
4.防控措施制定對上述所獲得的資料和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引起布病暴發的來源和主要的傳播因素,確定本次暴發波及的范圍和具體的預防措施。
5.注意事項①減少集聚。布病暴發時,不要在疫點內召開有彼鄰地區人員參加的大型會議和舉行各種群眾活動。②現場消毒。病畜流產胎兒、死胎、胎盤、羊水、流產物污染的場地、牲畜的皮毛及糞便等,應按規定消毒和無害化處理,并做好個人防護。③總結報告。處理暴發點的工作結束后,應分別寫出行政和業務工作總結報告,除本地的行政和業務部門存檔外,還應報上級業務部門和主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