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法規處(410005) 聶建剛
【案例】盧某在A村B組出生,朱某因婚姻而將戶口遷入該組,并與盧某育有子女朱某甲、朱某乙。盧某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婚后寄住在盧某的父親家中至今,并無自建房屋。某年,A村村委會與C縣工業園區(城東新區)管委會在C縣人民政府的見證下,簽訂了一份土地征收合同。土地征收合同簽訂后,A村村委會組織村民進行土地征收并由各組發放土地補償費。其后,盧某等4人要求A村村委會按照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標準給其發放土地一次性補償費及宅基地未果,提起上訴。盧某4人舉證證明盧某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卻未舉證證實盧某及家庭存在宅基地或自建的房屋,也未舉證證實其4人符合A村B組取得宅基地的分配條件、資格。在本案中,盧某等4人能否獲得征地補償和宅基地?
【評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相關規定,盧某出生即取得A村B組成員資格,朱某因婚姻而將戶口遷入該組,也取得了該組成員資格,兩人的子女朱某甲、朱某乙作為家庭成員因出生取得成員資格,4人長期在A村B組生活,形成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關系,且不具備其他喪失成員資格的情形,4人為A村B組成員,應當享有與該組其他成員相同的權利。同時,4人舉證證明盧某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而A村B組出具的證明亦證實該組所有土地均已征收完畢,其中包括盧某取得經營的土地。因此,盧某等4人可獲得征地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一款:“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準。”因此,宅基地的取得應以“戶”為單位,并應當依據原有的宅基地或所有的房屋進行參照和對比,而不是以村民個人或家庭為必然對象。現盧某4人既未舉證證實盧某及家庭存在宅基地或自建的房屋,亦未舉證符合A村B組取得宅基地的分配條件、資格的情形,故人民法院無法認定宅基地分配的事實和基礎,4人依法不符合分配宅基地的資格和條件,故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其宅基地的分配申請。
【拓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確認,要建立在群眾民主協商基礎上,既要得到多數人認可,又要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提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家庭今后的新增人口,通過分享家庭內擁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的辦法,按章程獲得集體資產份額和集體成員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