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淇,魏丹蓮,孫 垚,楊麗君,李 琪,席晨曦,馬宏文
自1999年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中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呈現出總數多、增長速度快、患病率高的特點[1]。據最新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較2020年增加4.63%[2]。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3.34億人[3]?!秶曳e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明確指出人口老齡化將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4]。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中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人口結構的“倒三角”轉變使醫療保健的復雜性和利用率不斷增加,個人以及社會的護理負擔不斷加重,對醫療和社會保障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老年學家提出我們有必要偏離與疾病、衰弱和功能喪失等相關的負面觀點,要以積極的態度應對老齡化。與其將老年人視作需要照顧的弱勢群體,不如將他們視為積極的個體,制定和實施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功能能力,幫助其實現成功老齡化(successful aging,SA)將是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6]。幫助老年人實現成功老齡化,有助于發掘老年人的自我潛力,充分發揮老年人的社會價值,減輕社會養老負擔。但我國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對成功老齡化的研究起步較晚。本文從成功老齡化的概念、理論、評估工具3個方面進行綜述,以期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參考。
1961年,Havighurst[7]首次提出成功老齡化的概念,他將其定義為個人能夠接受生活的改變,并且盡可能地保持中年時期的活動和態度,對生活感到滿足,整個社會不同群體之間保持平衡。Berkman等[8]則認為只要保持良好的認知功能和活動能力即可認為是成功老齡化??梢钥闯龀晒淆g化的早期概念集中在生活滿意度、活動能力、認知功能以及避免擾亂或傷害社會中的其他人[9]。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成功老齡化的評估領域進一步擴寬,其概念也因此變得更加復雜。一項系統評價顯示,成功老齡化的操作性定義就高達105種,其中92.4%為生理結構(如身體機能),49.5%為社會參與(如志愿工作),48.6%為幸福結構(如生活滿意度),25.7%為個人特質(如心理韌性),5.7%為外部因素(如財務狀況)[10]。盡管目前成功老齡化的定義和標準仍然模糊不清,但國內外研究者對其理解都有一定的共性??偠灾?,成功老齡化是身心健康、日常生活獨立、社會融合、家庭支持和經濟獨立之間多維互動的結果[11]。
2.1 成功老齡化三因素模型(Three Factor Model of Successful Aging) 1987年,Rowe等[12]意識到年齡本身的變化可能經常被夸大,而飲食、鍛煉、營養等因素作為衰老過程中的潛在調節因素可能被低估或忽視。于是從生理特征和心理社會特征兩個層面上探究了成功老齡化和正常老齡化(usual aging)的區別。他們認為與年輕人的平均水平相比,在一系列生理功能上表現出很少或沒有損失的人,可以視為成功老齡化。而那些表現出典型的非病理性與衰老相關損失的人,稱之為正常老齡化[12]。1997年,在此研究的基礎上,Rowe等[13]提出了著名的成功老齡化三因素模型,他們將成功老齡化劃分為沒有疾病和相關危險因素、維持身體和認知功能、積極參與生活3個部分,首次從生物醫學角度較全面地評估了成功老齡化。該模型挑戰了當時老年學中的主流觀點,即老年是疾病和殘疾的時期,認識到一些老年人是“非病態的”,挑戰了消極的年齡歧視以及老年人與身體和智力衰退之間的聯系,強調了人們成功老齡化的潛力[9]。該模型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成功老齡化理論模型,但正是隨著該模型的廣泛應用其局限性也日益凸顯。首先,該模型扎根于西方白人和中產階級主導的價值觀,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功老齡化的差異性[14]。例如在東方國家,舒適的晚年可能以家庭和社會關系為特征。而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活動、參與和活力則更有可能與成功老齡化聯系在一起[15]。其次,該模型過分強調了老年人身體功能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即使患有慢性疾病或致殘疾病的人仍有實現成功老齡化的可能,未能進一步探索成功老齡化對他們的意義。事實上,雖然大多數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受到疾病的限制,他們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許多人依舊可以過著正常的生活,并對生活感到滿意[11]。再次,該模型只包含成功老齡化的客觀標準,沒有考慮老年人自身對于成功老齡化的看法,因而也無法反映老年人個體間的差異。另外,該模型也未能捕捉到成功老齡化隨時間的連續性和變化軌跡。
2.2 選擇-優化-補償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SOC) 1990年,Baltes等[16]提出了另一個成功老齡化理論模型,即選擇-優化-補償模型。該模型認為成功老齡化就是老年人在適應與年齡相關的生活環境改變時,通過選擇、優化、補償3種主要策略調動內外部資源實現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損失的過程。選擇是指老年人根據自身功能或環境變化選擇對自己重要的活動或目標,或者那些他們可以管理的活動或目標,以便釋放或保存精力用于更重要的活動或目標。優化是指通過對內、外部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以達到收益最大化。補償是指當以前的方法不再起作用的時候,老年人通過改變執行任務的方式或者使用替代方法,繼續執行所選擇的活動以達到最初的目標。與成功老齡化三因素模型最大的區別是該模型認為成功老齡化不僅是一種結果,也是一個過程。盡管在老年階段可能會面臨疾病、社會網絡損失和缺乏環境適應性等壓力源。但是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用內部應對資源和外部社會資源,并將這些資源轉化為積極的行為適應,包括促進健康、提前規劃、組織支持、角色替代以及環境適應等[17]。而這種積極的適應可以幫助老年人改善壓力源對生活質量的不利影響,并且最終仍可實現成功老齡化。該模型進一步細化,考慮了時間、環境以及老年人自我效能對成功老齡化影響,側重于理解老年人實現成功老齡化的個人認知策略。
2.3 成功老齡化中層理論(mid-range theory of successful aging) Flood[18]通過概念分析將成功老齡化定義為個人能夠良好地適應年齡增長所引起的生理和功能的變化,同時體驗到精神上的連通性以及生活的意義和目的感。2006年,在此基礎上Flood[19]將Roy的適應模型和Tornstam的老齡超越概念結合起來,提出了成功老齡化中層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假設是,適應是成功老齡化的必要條件,有效利用應對機制可以讓一個人實現成功老齡化。該模型將成功老齡化分為了身體狀況和行動能力、精神/人格特征、靈性、老年超越和生活滿足感5個維度。通過將生物醫學和社會心理學觀點與老年人自身的觀點相結合,從多個角度考察了成功老齡化。與前兩個理論相比,該理論增加了精神和超越的維度,擴寬了成功老齡化的評估領域。與生物醫學理論重點強調身體和認知功能不同的是,該理論側重強調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個人成長以及心理資源。
3.1 成功老齡量表(Successful Aging Inventory,SAI) 成功老齡量表是由Troutman等[20]基于Flood的成功老齡化中層理論設計的,用于衡量老年人成功老齡化水平。量表包含內心和功能性應對機制、生命存在、內省的老年卓越、懷舊的老年卓越和精神性5個維度,共20個條目,分為李克特版和二分制版。李克特版本采用Likert 5級評分,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別賦0~4分,得分范圍0~80 分。二分制版采用二分制計分,得分范圍為0~20分。分數越高表示成功老齡化程度越高。李克特版量表總Cronbach′s α系數為0.86,二分制版量表總Kuder-Richardson系數為0.67。2014年,該量表李克特版由程彥伶[21]引入國內,中文版量表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604~0.845,總Cronbach′s α系數為 0.832,內容效度指數(S-CVI)為0.85。鑒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功老齡化的差異性,在不同的種族群體中評估工具的效用非常重要。目前,該量表已應用于不同種族群體中,均顯示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2-24]。此外,該量表的特別之處在于能評估那些可能有幸福障礙的人和不太可能成功老齡化的人的成功老齡化。識別那些沒有成功老齡化的人可以為制定成功老齡化干預策略提供基礎,幫助這些人更有效地適應與年齡相關的生理、認知、情感和功能變化,以達到促進脆弱老年人成功老齡化的最終目的。因此,在對功能和身體有較大限制、經濟基礎較差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老年人進行評估時,使用該量表是合適的。此外,量表原作者建議在進行評估時,將該量表與社會支持的工具同時測量,以便更好地理解該量表的效度。
3.2 臺灣成功老齡化量表(Successful Aging Scale) 該量表由臺灣學者林麗惠[25]研發,用于測量老年人成功老齡化水平,原量表共6個維度,53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4級評分,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別賦1~4分。量表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2~0.85,總Cronbach′s α系數為 0.94。2019年,由大陸學者童佩等[26]進行了跨文化調試。大陸版量表在原量表的基礎上刪減了14個條目,最終包含健康自主、經濟保障、生活適應、社會和親友關系、學習、家庭6 個維度,共39個條目。評分方式改為Likert 5級評分,由“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別賦1~5分。條目均分≥3.95分,即為成功老齡化。在大陸老年人群中量表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35~0.905,總Cronbach′s α系數為0.930。該量表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編制的,因而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觀念的影響,尤其側重于評估老年人家庭、親友、社會關系,其中部分條目涉及與子女關系,因此該量表不適用于無子女的老年群體。此外,正是因為該量表極具中國文化特征,因而也不太適用于測量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老年群體,目前也僅在中國范圍內應用。
3.3 成功老齡化他評量表(Others-rating Version of Successful Ageing Rating Scale) 該量表由任立山[27]在成功老齡化三因素模型的基礎上研制,旨在為專業人員(如醫護人員、心理咨詢師等)提供一個簡易的成功老齡化評估工具。該量表為他評量表,包含目前慢性病情況、軀體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主觀幸福感5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 Likert 5級評分,由“極差”至“極好”分別賦1~5分,得分范圍5~25分。各維度均分≥3分則為成功老齡化;總分越高代表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越好,越容易實現成功老齡化。量表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該量表為目前唯一的成功老齡化他評量表,條目簡潔明了,且避免了老年人填寫問卷的困難,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研究顯示,該量表成功老齡化的檢出度高于自評量表,但該量表沒有進行靈敏度和特異度檢驗,也沒有考量不同年齡段老年人評估結果的偏倚[27]。因其側重于身體功能的評估,因而也無法探究脆弱老年人成功老齡化的因素,僅適用于專業人員對老年人狀態進行快速判斷。
3.4 其他評估方法 由于成功老齡化的概念目前還未達成共識,除以上3種量表外,也有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基于成功老齡化理論模型自行設計測量方案。Jang等[6]基于成功老齡化三因素模型,在研究中將成功老齡化劃分為無疾病和與疾病有關的殘疾、保持較高的精神和身體機能、繼續參與生活3個維度進行測量(見表1)。類似的也有中國學者將成功老齡化分為有無重大疾病、有無殘疾、高認知功能、高身體機能、積極參與生活5個維度進行測量[28]。這類評估方法的優點在于研究者可以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在理論框架的支撐下自主加入相對應的文化背景,使測量更加靈活,更加契合于所研究的對象。且較上述3種量表而言,測量范圍更廣、更細膩。但考慮到研究對象為老年人,該類評估方法似乎過于復雜,不利于研究的開展。

表1 Jang等基于成功老齡化三因素模型設計的評估方法
我國以往研究多局限于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對老年人自身潛力的挖掘仍有限。本文介紹了成功老齡化的概念、理論、評估工具,旨在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不一樣的視角,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今后研究應當關注:①不同地域背景下成功老齡化的差異性,以進一步探究影響成功老齡化的社會決定因素;②加強對脆弱老年人(如患有慢性疾病、殘疾、無子女、經濟狀況較差以及低教育水平的老年人)成功老齡化的關注,分析其能或不能成功老齡化的原因,有助于針對弱勢群體構建成功老齡化的干預措施;③研究設計中還可以劃分不同年齡段,以探查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成功老齡化的標準以及水平變化的時間軌跡;④需要了解老年人看重的是什么,以及他們如何定義成功老齡化,以探究老年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個體差異;⑤還應進一步開展幫助老年人成功老齡化的干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