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靜,許 媛,夏秀娟
外感發熱為小兒常見疾病,與細菌、病毒等病原菌感染相關,會引起咳嗽、咳痰、發熱、噴嚏等,病情進展快,若治療不及時會引發高熱昏厥,威脅患兒生命安全[1-2]。傳統護理以物理降溫為主,結合心理、生活等方面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兒體溫,但缺乏針對性,退熱效果有限。中醫認為發熱由體內陰虛內熱、風寒邪氣入侵、內熱不散引起[3-4]。穴位按摩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提拿手法可起到清解邪熱作用。循經刮痧以面刮法、點刮法刮拭患兒特定穴位,具有調整陰陽、活血祛瘀、舒筋通絡等作用[5-6]。鑒于此,本研究對外感發熱患兒采用循經刮痧聯合穴位按摩護理,分析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6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96例外感發熱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5~12(8.51±1.13)歲;發病至就診時間4~16(10.05±1.73)h。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5~12(8.53±1.15)歲;發病至就診時間5~16(10.07±1.69)h。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批號:K201914。
1.2 納入標準 ①外感發熱西醫診斷符合《兒科學》[7]中相關標準:體溫升高,持續數小時以上不退,或體溫下降后,又逐漸升高,伴有咳嗽、咯痰、噴嚏、惡寒、寒戰、口渴等癥;②外感發熱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相關標準:發熱,少汗,微惡風寒,頭痛,鼻塞,咳嗽,流黃濁涕,口干渴,痰黃稠,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③患兒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②為過敏體質或合并皮膚疾病;③存在嚴重營養不良;④存在出血傾向;⑤臨床資料不完整。
1.4 干預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抗感染、退熱、抗病毒等常規藥物治療。
1.4.1 對照組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時刻陪伴在患兒身側,鼓勵其完成相關檢查,若出現不配合、哭鬧等情況,可通過撫觸、講故事等方式進行安撫,也可利用玩具轉移其注意力,使其配合治療。②生活護理:患兒發熱期間易出汗,護理人員需及時幫助其更換衣物(選擇純棉質地);若患兒體型較胖,可利用溫水幫助其擦拭皮膚,防止流汗過多刺激皮膚。③物理降溫:患兒持續高熱易引發驚厥,可采用溫水或酒精擦浴,以盡快降溫,預防并發癥。④補液護理:患兒高熱易于出汗,體液丟失較多,可給予適量淡鹽水補充液體,防止引發休克。
1.4.2 觀察組干預方法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穴位按摩結合循經刮痧護理。①穴位按摩:按摩太陽穴,以雙手拇指指尖輕輕按揉患兒雙眉梢后凹陷部位,每組30次;按摩天門穴,雙手拇指交替沿直線由患兒雙眉中部向前發際線直推,每組30次;按摩天河水穴,以食指、中指指腹沿直線由患兒腕部橫紋向肘部橫紋推拿,每組200~300次;按摩清肺經穴,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向上旋推患兒無名指掌面,每組300~400次。以患兒微微出汗為宜,每天1次或2次,持續3 d。②循經刮痧護理:選擇經絡,穴位選取足太陽膀胱穴、大椎穴、華佗夾脊穴至肩髎穴。刮痧:面刮法,即輔助患兒取俯臥位,充分裸露背部皮膚,實施常規消毒鋪巾,在患兒背部皮膚處涂抹適量甘油,右手持刮痧板,左手將刮痧部位皮膚繃緊,沿經絡走向、肌肉走形刮拭患兒上述穴位區域皮膚,力度需保持輕柔(以患兒耐受為宜)。刮拭長度為5 cm 左右,每次30刮,至患兒皮膚紅紫。點刮法,即在患兒背部皮膚處涂抹適量甘油,左手將所刮皮膚繃緊,右手持刮痧板(與患處皮膚成45°),沿督脈走向(自上而下)刮拭患兒大椎穴、風池穴、風府穴等,力度需保持輕柔(以患兒耐受為宜)。刮拭長度為3 cm 左右,每次30刮,至患兒皮膚紅紫。③刮痧后護理:對刮痧部位進行清潔,要求患兒臥床休息,告知患兒家屬相關注意事項(避風、保暖),飲用250 mL溫開水。
1.5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干預護理前、干預3 d后評估兩組患兒咳嗽咳痰、惡寒、噴嚏、鼻塞流涕癥狀緩解情況,重度評9分、中度評6分、輕度評3分、無評0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②體溫變化:干預護理前、干預3 d后檢測患兒體溫,觀察其體溫變化情況。③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價兩組干預后護理滿意度,該調查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53,重測效度為0.864,內容包括服務態度、專業技能等方面。≤60分為不滿意,61~89分為部分滿意,≥90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部分滿意。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體溫情況比較 單位:℃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 單位:例(%)
3.1 循經刮痧聯合穴位按摩護理能夠改善外感發熱患兒中醫證候 外感發熱為臨床急癥,加之患兒年齡較小,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健全,抵抗力差,難以較好適應外界環境變化,持續發熱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嚴重影響[9]。因此,臨床治療期間還應輔以護理干預措施,以增強退熱效果,盡早降低體溫。中醫認為外感發熱由六淫邪氣、溫熱疫毒入侵所致,患兒臟腑嬌嫩、行氣未充,加之寒溫不能自理,故易感外邪,出現惡寒、發熱、咽部充血等癥狀,臨床護理應注重疏風、退熱、解表[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干預后咳嗽咳痰、惡寒、噴嚏、鼻塞流涕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循經刮痧聯合穴位按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中醫證候。分析其原因為循經刮痧、穴位按摩護理可有效解除患兒肌肉緊張、筋脈痙攣,促進氣血流動,增加組織血液流量,進而起到活血化瘀作用,并利于提高患兒免疫功能,改善惡寒、鼻塞等癥狀[12-13]。
3.2 循經刮痧聯合穴位按摩護理能夠降低外感發熱患兒體溫 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主導,給予患兒心理、生活等方面照護,并采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退熱方式,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病情,但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患兒多方面護理需求,應用效果受限[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干預后體溫低于對照組,提示循經刮痧聯合穴位按摩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外感發熱患兒體溫。其原因為穴位按摩對患兒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包括天河水、天門、太陽穴等,通過經絡傳導、運化,影響臟腑、中樞神經,并激活自身調節能力,可達到陰陽調和、驅邪扶正、解表清熱等效果,有效改善發熱癥狀,并能夠增強患兒免疫力,避免體溫反復[16-17]。循經刮痧依據中醫理論,采用刮痧板于患兒特定穴位實施面刮法及點刮法,具有舒筋通絡、調和臟腑、平衡陰陽等作用,并可促進經脈氣血運行,加快血液循環,起到解表清熱、逐邪外出之效[18-19]。
3.3 循經刮痧聯合穴位按摩護理能夠提高護理滿意度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循經刮痧聯合穴位按摩護理可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其原因為穴位按摩與循經刮痧聯合進行,可從多方面出發協同調節患兒身體機能,增強退熱效果,加快患兒癥狀消退,促進病情改善,進而提高護理滿意度[20-21]。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小、觀察時間短等局限性,臨床尚需加大樣本量,深入分析循經刮痧聯合穴位按摩護理在外感發熱患兒中的應用效果,以為臨床提供借鑒。
綜上所述,循經刮痧聯合穴位按摩護理能夠增強外感風熱患兒退熱效果,促進體溫降低及臨床癥狀改善,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