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麗,李 欣,任沙沙,張歷敏
腦卒中是急性腦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腦功能障礙,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特點,好發于中老年人群[1]。腦卒中病人急性期過后由于病人運動神經中樞、呼吸神經中樞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病人不僅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還存在呼吸功能減退,臨床可表現為呼氣及吸氣肌力量降低、膈肌收縮無力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給病人及其家庭帶來嚴重負擔。因此,在關注腦卒中病人肢體運動恢復的同時,也應關注病人呼吸功能[2]。常規呼吸功能訓練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肺功能,但還存在訓練強度較低、病人依從性較差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康復方案。閾值壓力負荷訓練指確保訓練閾值強度前提下,病人借助壓力負荷儀器鍛煉相關吸氣肌群,能夠給予其穩定的呼吸力,有效鍛煉其呼吸肌。該方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呼吸康復中已取得良好效果[3],但對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呼吸康復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應用基于閾值壓力負荷下的呼吸肌訓練對呼吸力學指標及膈肌功能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以摸球法分為觀察組53例和對照組52例。觀察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55~76(62.28±6.12)歲;腦卒中后天數7~14 (10.26±1.08)d;疾病類型腦出血16例,腦梗死37例。對照組:男34例,女18例;年齡54~78(61.87±6.35)歲;腦卒中后天數7~14(10.47±1.13) d;疾病類型腦出血14例,腦梗死38例。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亞急性期腦卒中診斷標準[4];病人及其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人依從性較好,能配合本研究;病歷資料完整、齊全;存在呼吸功能障礙。排除標準: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病者;合并肝、膀胱等器官惡性腫瘤者;生命體征不平穩者。
1.3 方法 兩組病人均給予調節血脂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低流量吸氧、低鹽低脂優質蛋白飲食、高血壓藥物、康復運動療法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常規呼吸功能訓練。腹式呼吸訓練:分別取坐位、站立位、臥位進行練習,指導病人將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置于腹部,胸部保持不動,縮唇緩慢呼氣,并輕壓腹部,略微收縮腹部。呼氣后進行吸氣訓練,吸氣時注意手輕壓腹部,對抗手的壓力使腹部鼓起。呼氣與吸氣時間比為1∶2,每次10~15 min,每天3次,訓練時間可根據病人耐受度加以調節。觀察組在常規基礎治療上給予閾值壓力負荷訓練。采用吸氣機閾值負荷鍛煉器,開機后設置閾值負荷范圍為9~41 cmH2O(1 cmH2O=0.098 kPa),連接咬嘴和呼吸肌鍛煉器,調節鍛煉器彈簧至閾值負荷刻度線。指導病人取坐位,將鼻夾夾于病人鼻翼,囑病人咬緊咬嘴,防止咬嘴出現漏氣,進行腹式呼吸,盡力深吸氣后旋閉閥門,囑病人以最大力氣吹氣,重復深呼吸,要求吸氣及呼氣時間>3 s,每天2次,每次15~20 min。兩組病人均連續干預4周。
1.4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指標: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兩組病人干預前1 d、干預4周末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肺活量(VC)。②呼吸力學指標:采用雙水平醫用呼吸機檢測兩組病人干預前1 d、干預4周后氣道阻力、氣道峰壓、呼吸壓力。③膈肌功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兩組病人干預前1 d、干預4周吸氣末膈肌厚度(DTei)、呼氣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移動度。


表1 兩組病人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病人呼吸力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膈肌功能比較 單位:cm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在城市居民死因中居首位[5]。腦卒中病人急性期過后神經元細胞代謝功能失調,各呼吸中樞神經纖維受損,在亞急性期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下降,可增加呼吸道感染風險,影響預后[5-6]。目前臨床主要提高呼吸訓練改善亞急性腦卒中病人呼吸功能,能通過有規律地深呼吸,改善其肺功能[7],但訓練強度往往難以最大化,效果欠佳。閾值壓力負荷訓練能根據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對吸氣流速進行調節,以最大化訓練效果,可有效改善病人呼吸功能。
腦卒中病人發病及發展過程中,神經元細胞處于代謝紊亂,受損神經纖維可影響呼吸中樞結構,導致病人出現呼吸無力,影響呼吸功能[8-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病人FVC、FEV1、VC均升高,氣道阻力、氣道峰壓、呼吸壓力均降低,但觀察組升高或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提示閾值壓力負荷訓練能有效改善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呼吸功能及肺功能,優于常規呼吸功能訓練。常規呼吸功能訓練能通過呼氣、吸氣訓練促使肺部氣管擴張,提高呼吸道通暢程度,防止呼吸道閉塞,改善病人呼吸功能及肺功能[10-11]。但常規呼吸功能訓練強度較低,病人肺功能恢復較慢,改善效果欠佳。閾值壓力負荷訓練由流速限制、壓力控制組成,當病人進行吸氣時流速限制瓣移動至咬口部位,壓制流速限制彈簧,影響流速限制瓣的距離[12]。此外,支撐墊能夠調節移動距離,設置吸氣流速,根據病人耐受情況適當調節吸氣流速和壓力,給病人提供穩定的呼吸力,以最大限度鍛煉病人呼吸肌,使訓練效果最大化,提高訓練針對性,有效改善病人呼吸功能及肺功能[13]。
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呼吸功能下降,可導致吸氣肌功能降低[14-15]。膈肌是肌體最主要的吸氣肌肉,約主導70%的通氣需要,膈肌厚度升高1 cm能增加約300 mL肺通氣量[16]。DTei、DTee是反映膈肌厚度的重要指標;膈肌移動度是反映膈肌收縮功能的重要指標[17]。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干預后兩組病人DTei、DTee、膈肌移動度均升高,但觀察組升高幅度高于對照組,提示閾值壓力負荷訓練能提高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膈肌功能,優于常規呼吸功能訓練。常規呼吸功能訓練能夠通過吸氣訓練、呼氣訓練,減少無效腔通氣,鍛煉吸氣和呼氣肌,促使膈肌功能恢復。但常規訓練方案針對性欠佳,對病情嚴重病人易出現訓練強度較高難以耐受的情況,病情較輕病人訓練強度較低的現象,故康復效果差于觀察組。閾值壓力負荷訓練能根據病人個體情況,提供較長時間的阻力,依據病人耐受度調節閾值,實現個體化呼吸肌功能鍛煉,增加吸氣的效率,有效增強病人膈肌功能[18-19]。此外,有研究顯示,閾值壓力負荷呼吸肌訓練有助于提高肋間外肌線粒體、肌凝蛋白重鏈、Ⅰ型纖維水平,促使相關呼吸肌組織重塑,從而改善膈肌功能[20-21]。既往針對閾值壓力負荷呼吸肌訓練的研究多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對亞急性期腦卒中肺部功能障礙病人報道較少。本研究將其應用于亞急性期腦卒中肺部功能障礙病人的康復治療中,并觀察對膈肌功能的影響,取得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閾值壓力負荷訓練能夠有效改善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呼吸功能及肺功能,增強膈肌功能。本研究尚存在單中心研究、后期未進行隨訪調查的問題,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后續研究中會納入多個地區的樣本,并延長隨訪周期,以佐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