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貞,蔡秋梅,李貴華
精神分裂癥(SZ)是病情遷延、易復發的精神疾病,多發于青壯年,病人常出現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障礙,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影響病人日常生活及學習[1-2]。攻擊行為是對財物、他人或自身的破壞性行為,暴力是極端模式。SZ病人發生攻擊行為風險高于正常人群,包括語言攻擊、身體攻擊及對自我攻擊等多種形式,是病人入院重要原因,會導致身體受到傷害、社會歧視、傷及他人等不良事件,使社會、家庭等處于危險狀態[3-4]。據報道,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率較高,威脅他人及病人健康[5]。因此,探究其發生的可能因素至關重要。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情況,并探究其發生的危險因素。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醫院接收的76例SZ病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齡20~52(34.53±6.82)歲;病程:<3年20例,3~10年29例,>10年27例;疾病類型:單純型32例,偏執型44例。納入標準:①SZ符合《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6]中相關標準,且經臨床檢查確診;②病人年齡18~60歲;③入組近2周未服用過抗精神病藥物;④病人或監護人對研究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⑤有一定閱讀理解能力,可配合量表調查。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器質性、軀體疾病導致的精神障礙者;②伴神經系統疾病者;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④存在人格障礙者;⑤非SZ因素,如環境因素導致的誘發性攻擊行為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SZ病人攻擊行為評估 采用修訂版外顯攻擊行為量表(MOAS)[7]評估病人攻擊行為狀況,該量表包括4個項目,分別為言語攻擊、對財物攻擊、自身攻擊及體力攻擊,每個項目添加詳細定義,根據沖動攻擊行為嚴重程度,采用0~4分評分法,對各類行為進行加權,將4個項目加權分作為總分(0~16分),總分越高表示病人攻擊性越強;MOAS總分≥4分,則為有沖動攻擊行為,將病人納入攻擊行為組;MOAS總分<4分,則為無沖動攻擊行為,將病人納入非攻擊行為組。
1.3 臨床資料采集 調查員經統一培訓合格后上崗,調查前向病人及家屬講解本次研究目的及意義,征得同意后告知本次問卷調查填寫方法,發放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首發年齡、住院次數、文化程度、癥狀程度、社會支持、述情障礙、童年創傷。癥狀程度采用陽性及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8]評估,該量表包括一般精神病理癥狀(16個條目)、陰性癥狀(7個條目)、陽性癥狀(7個條目)3個維度,另有3個評估攻擊危險的補充項目,共33個條目,每個條目1~7分,總分33~231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重。社會支持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9]評估,該量表包括客觀支持(3個條目)、主觀支持(4個條目)、對支持利用度(3個條目)3個維度,共10個條目,總分12~66分,分數越高表示社會支持越多。述情障礙采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TAS-20)[10]評估病人情感表達能力,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20~100分,總分越高表示述情障礙越重。童年創傷采用童年創傷問卷(CTQ)[11]評估,該問卷包括情感虐待、軀體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視、軀體忽視5個方面,共25個條目,采用1~5分評分法,總分25~125分,分數越高說明童年期遭受的創傷水平越高。

2.1 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情況 76例SZ病人中,20例病人發生攻擊行為,占26.32%(20/76);56例無攻擊行為,占73.68%(56/76)。
2.2 攻擊行為組、非攻擊行為組病人基線資料比較 攻擊行為組病人首發年齡小于非攻擊行為組,PANSS陽性癥狀、CTQ評分均高于非攻擊行為組,SSRS客觀支持評分低于非攻擊行為組(P<0.05)。兩組病人其他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攻擊行為組、非攻擊行為組病人基線資料比較
2.3 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將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表1中P<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均為連續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首發年齡小、PANSS陽性癥狀、CTQ評分高、SSRS客觀支持評分低均是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2。

表2 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的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1 SZ病人攻擊行為情況 SZ是病因未明、病程遷延、容易反復發作的精神障礙性疾病,病人常出現行為思想異常、焦慮等癥狀,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會出現精神衰退并發癥,降低病人生活質量[12-13]。但SZ病人出現暴力攻擊行為風險較高,無法有效控制自身行為,導致攻擊行為迅速、強烈,對醫院、家庭或自身造成危害[14-15]。研究顯示,中國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率為20%~40%,威脅病人生命安全[16]。本研究中76例SZ病人經評估,20例發生攻擊行為,發生率為26.32%,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可見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率較高,探究可能的因素十分必要。
3.2 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的危險因素 本研究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首發年齡小、PANSS陽性癥狀、CTQ評分高、SSRS客觀支持評分低均是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①首發年齡小。5-羥色胺(5-HT)系統功能不穩定是攻擊行為發生的重要生物學特征。首次發病早提示病人發病的生物學因素重要,SZ病人前額葉皮質5-HT功能較差,大腦皮質無法適度抑制皮層下,進而使得皮質下多巴胺能神經元活動亢進,導致攻擊行為[17-18]。因此,臨床相關人員應詢問SZ病人或家屬首發年齡,對首發年齡較低者重點關注,及時給予干預,以降低攻擊行為發生率。②PANSS陽性癥狀評分高。SZ病人陽性癥狀包括幻覺、思維混亂、行為及思想異常等,評分越高上述陽性癥狀越重,其激活性、偏執、攻擊等癥狀明顯,情緒不穩定,覺醒性提高,病人沖動控制能力差,進而導致攻擊行為發生[19-20]。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早評估SZ病人陽性癥狀程度,密切關注陽性癥狀程度較重者,囑家屬細心照顧,避免發生攻擊行為。③CTQ評分高。情感虐待是童年虐待重要部分,指成人之前,撫養者經常指責、輕視、侮辱或孤立兒童,未滿足情感需要的行為。童年創傷會導致病人安全感、自我價值感較低,影響正常心理發育,導致個體情緒調控障礙,無法有效回歸社會交往中,出現敵意,進而導致攻擊行為[21]。因此,臨床應關注童年創傷對SZ病人攻擊行為帶來的影響,在保護病人安全前提下,幫助其控制情緒及行為。④SSRS客觀支持評分低。客觀支持越少,SZ病人得到的尊重及理解越少,在社會上難以得到滿足,進而出現攻擊自身及他人行為。因此,護理人員應給予SZ病人充分的關心及物質幫助,以提高客觀支持,降低SZ攻擊行為風險。
綜上所述,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風險較高,可能受首發年齡小、陽性癥狀重、童年創傷水平高、客觀支持少等因素影響,與本研究預期一致。本研究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率為26.32%,與中國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率一致,本研究結果可為今后預防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提供護理指導建議,護理人員可關注病人年齡、陽性癥狀、客觀支持等方面,以預防攻擊行為發生。但本研究也有局限,如選取總樣本數較少,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且還有其他可能影響SZ病人發生攻擊行為的因素未納入,今后需擴大樣本量,納入更多可能的因素以探究SZ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