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湖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 袁延文
湖南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的根本舉措,在農業農村部大力支持下,按照“五化五新”思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端穩端牢中國糧、做優做香湖南飯”筑牢基礎。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241萬公頃;年度糧食總產量3074.5萬噸,創近6年新高;2021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獲國務院真抓實干督查激勵。2022年,全省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30.7萬公頃,前8個月已建成24.04萬公頃,占年度任務的78.39%。
一是高位推動。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領導實地調研督導,分管領導經常研究調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列入全省十大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并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鄉村振興考核等重要考核內容,對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縣,按中央和省級財政年度農田建設資金的5%予以獎勵,推動形成各級黨委、政府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統籌整合。省級層面將中央預算內高標準農田投資及建設任務進行統籌,真正實現了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的“五統一”管理。三是突出重點。把提升糧食產能作為首要目標,重點布局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將任務向產糧大縣、雙季稻區和制種基地縣傾斜。
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會同湖南省財政廳下發建立健全農田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的通知,鼓勵引導各地撬動多元投入,預計2022年每667平方米投入在2200元左右。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出臺《關于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明確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土地出讓收入資金使用的重點范圍。湖南省財政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方向,按每667平方米600元安排預算,2021年和2022年平均安排資金27.6億元。將市縣財政投入作為資金分配、激勵評價的重要因素。2021年,市縣共投入財政資金10.3億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2022年預計投入將超過11億元。二是加大投融資創新力度。發揮政府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創新支持方式,依托土地流轉機構、國有企業、村級組織、新型經營主體等連片流轉土地,充分利用新增耕地指標、土地流轉溢價、租金等收益作為質押貸款,吸引中長期信貸資金投入。2021年,全省共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15.5億元,2022年預計撬動18億元以上。如安仁縣由村級組織集中流轉土地,依托國有平臺公司在完成2022年年度任務1833.3公頃之外,融資2億元建設4000公頃高標準農田,每667平方米投資在3000元以上。近期,湖南省擬訂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投融資方案,在落實財政投資標準基礎上,通過先建后補、貸款貼息、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收益獎補等方式,吸引市場主體投資,撬動金融貸款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將每667平方米投資標準提高到3000元以上,以此模式2022年力爭完成6.7萬公頃。三是加大整合支持力度。積極發揮農業項目引導作用,統籌可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農業特色產業園等農業項目資金2億元,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田建設投資。
每年打造100個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每667平方米投資達3000元,分區域推進田塊整治,開展耕地質量提升、智慧農業、綠色農田和數字農田建設等示范。在平湖區,以“規模化、智能化”為導向,實施小丘改大田,示范推廣智慧農業新技術;在丘崗區,以“機械化、標準化”為導向,局部挖高補低、調整田型、修筑田埂,配套地力提升、節水灌溉、田間道路等工程;在山區,以“生態化、田園化”為導向,實行小田和梯田整治相結合,配套建設土壤培肥、小型水源及農田防護等工程。示范區建設,有效提升了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對拋荒耕地治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起到了明顯促進作用,達到了建一片、成一片、示范帶動一片的效果。
一是建好制度機制。建立健全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資金管理、竣工驗收、建后管護、評價激勵等制度辦法,深入開展“農田建設百日大會戰”“工程質量年”活動,推行“政府監督、專業監理、群眾參與”的三位一體監管模式,強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質量管控。二是把好關鍵環節。在工程設計方面,分區分類編制農田建設工程設計典型圖集,提高設計實用性、標準化水平;在工程招投標方面,制定《湖南省農業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編制農田建設工程施工電子招標投標示范文本,全面實行電子化招投標,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在工程施工方面,推行人臉識別電子考勤,加強對施工單位主要人員的履責管理,嚴格實施環節管控,嚴把工程質量關。三是防好風險隱患。與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協同聯動,組織開展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監督檢查,大力整治違規串標圍標、轉包分包等行為,通過第三方監管、全過程造價咨詢、跟蹤審計等方式加強監管,確保項目資金規范運行。開展已建項目“排查整改”和安全生產“大排查”行動,發現一起整改一起,及時消除隱患。
一是通過財政投入引導管護。湖南省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管護資金,引導市縣財政建立管護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對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給予適當補助,調動受益主體參與管護的積極性。二是通過模式創新促進管護。探索建立“保險管”與“自主管”相結合的長效管護機制。“保險管”就是開展工程質量保險試點,引入保險公司對工程質量提供全過程風險保險,完工5年內如出現質量問題由保險公司負責理賠;“自主管”就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前后的流轉差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后期管護,明確由經營主體落實管護責任。在2022年遭遇嚴重干旱情況下,大部分高標準農田管護得當,較好發揮了保水、蓄水、節水作用。三是通過用途管制強化管護。將高標準農田納入最新土地利用現狀圖,實行“一張圖”管理,明確要求新建高標準農田全部用于糧食生產,以糧食穩產高產為目標,從選址、設計、實施、驗收、評價等全環節嚴格把關,強化用途管控,給予特殊保護,確保長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