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樹森 劉俊卿

2021年9月5日,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新區建設中的深中通道與深圳南山區遙望
高橋深隧鋪展開來,天塹變為通途;各類人才匯聚,增長動能澎湃;深港穗蟬聯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經濟總量躍上12萬億元臺階……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正在建設 “世界級城市群”的粵港澳大灣區,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
地處珠江口西岸的中山翠亨新區,正以積極的姿態,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大潮中書寫高質量發展答卷,推動和見證著大灣區全面崛起的非凡歷程。
城市群是特定的地域范圍內相當數量的城市呈現高度集合體的現象,也是城市之間由競爭變為競合的一體化發展過程。“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之一。
近年來,隨著深圳等東岸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珠江口東西兩岸呈現出不平衡發展狀態。2019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提高珠江西岸地區發展水平,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
在快速發展中,珠江口東岸城市受到資源和空間等因素約束,土地租金高、人力成本高等問題凸顯。東西兩岸資源對接、優勢互補,進而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的命題。
2022年8月10日,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市長肖展欣率中山市黨政代表團到深圳市調研,并與深圳市委和政府負責同志座談。
郭文海表示,中山在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規劃等方面全面學習對接深圳,堅定不移推進深中一體化融合發展。中山與深圳形成了“六個一體化”行動方案,首批就40多個項目達成合作共識。
梁克表示,只要是有利于突破瓶頸、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翠亨新區都會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大膽地向上爭取,成為中山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主戰場、主力軍。
翠亨新區是中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我們要向深圳學習,擁抱深圳、對接深圳,在深中一體化過程中實現更好發展。”中山市委副秘書長、翠亨新區黨工委書記梁克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比如在企業最關心的營商環境方面,我們和深圳積極對接,現在已經有228項事務可以跨城通辦。”
深中一體化,是中山市和翠亨新區融入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主要抓手。2021年夏,中山市實施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翠亨新區統籌全市面積最大的鎮南朗鎮,對接大灣區產業資源的腹地更為開闊。
十年前翠亨新區成立之時,就被賦予引領中山從“江河時代”走向“海洋時代”的使命。2022年5月,廣東省提出著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聚勢騰飛。中山翠亨新區與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等環灣新區一道,重任在肩。
“翠亨新區要做不是前海的前海。”梁克表示,只要是有利于突破瓶頸、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翠亨新區都會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大膽地向上爭取,從而成為中山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主戰場、主力軍。
從馬鞍島上的翠亨大廈遠眺,深中通道的伶仃洋大橋蜿蜒而來,宛若蛟龍出海。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的深中通道,將為珠江口東西兩岸協同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助力。
深中通道將極大縮短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間的距離,深圳和中山之間的車程縮短為30分鐘,灣區城市群的人流物流將更為暢通便捷。
作為深中通道珠江口西岸的橋頭堡,翠亨新區的馬鞍島將是深圳進入珠江口西岸的第一站。
在馬鞍島東側緊鄰深中通道的地方,一座產業新城正拔地而起。這就是中山和深圳聯手打造的灣區未來科技城。“我們對標深圳前海,以高端產業用房、菁英生活空間、濱海配套商業為主要載體。”負責這個項目開發的深中高新公司總經理孫中海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21年3月20日,廣東中山翠亨新區
深中高新公司是中山翠亨集團與深圳科技工業園合資成立的公司,依托后者在園區建設運營、產業集聚和創新服務等方面積累的經驗,力爭將灣區未來科技城建設成為翠亨新區產業、科研、人才和資本集聚的高地。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中山翠亨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以及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宜居環境,正在被深圳等珠江口東岸產業所青睞。
上市公司江波龍主要從事集成電路(存儲半導體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以及存儲器的生產、測試等業務。江波龍在馬鞍島上投資建設了江波龍電子中山存儲產業園。園區自2017年開始施工,第一期已于2019年投入使用,二期項目正在建設中,包括研發大樓、測試工廠以及智能倉儲區等。
2017年9月,國源國藥從深圳搬遷至位于中山翠亨新區的華南現代中醫藥城,并取得國家藥品GMP認證證書,片劑、膠囊劑、顆粒劑等不同形態的產品在寬敞潔凈的車間投入生產。國源國藥總經理謝雁鳴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中山市中醫藥基礎好,政府還出臺了相關支持政策,且深中通道即將開通,布局在中山翠亨新區,就相當于布局在深圳,能夠共享創新資源。
種種跡象表明,翠亨新區對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城市建設有清晰規劃。
翠湖公園和翠亨國家濕地公園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馬鞍島上的翠湖公園占地約3000畝,中心水域達800畝。翠亨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珠江口橫門水道西側咸淡水交匯處,規劃面積約625公頃,是珠江流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和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翠亨新區還計劃建設13個特色公園,進一步增加生態景觀。“周邊環境很好,適合沉下心來做研究。”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一位研究人員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21年, 翠亨新區GDP同比增長16.8% ;2022年, 翠亨新區仍然以加速度前行。
多年以來,中山以工業立市,目前一些傳統產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緊迫感。為此,翠亨新區西片區南朗鎮對低效工業園區的改造(以下簡稱“工改”)正在快馬加鞭地進行。
“以南朗工業園為例,首期項目占地面積超過1000畝,園區內有大小超過20個企業和地塊,園區畝均產值和稅收均低于全市水平。按照計劃,南朗工業園整備連片土地之后,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翠亨新區工改負責人李鋒對《瞭望東方周刊》介紹。
目前,翠亨新區探索出企業自改、政府(或政府委托國企)連片整備、村企合作等方式,分類施策推動工改。
“通記鞋業”在南朗工業區發展近20年,其所在地塊是南朗工業園中為數不多面積超過50畝的工改地塊。企業原有建筑主要是樓高只有兩層的舊廠房和鐵棚簡易廠房,在廠房前方,還有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多年來一直處于閑置狀態。經過積極有效溝通,這家企業近期完成整體搬遷。
據介紹,“通記鞋業”地塊現有容積率只有0.28。工改實施后,按高標準廠房最低容積率2.0計算,地塊上將新增廠房近6萬平方米,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翠亨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不進行改造,繼續碎片化發展,我們就會在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中喪失機遇。”
“改造的目的之一是為承接深圳等珠江口東岸資源騰出更大空間,導入優勢產業,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李鋒說。
創新理念深入人心,創新要素不斷集聚,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粵港澳大灣區正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翠亨新區謀時而動、順勢而為。“在產業布局上,馬鞍島的定位就是科技創新區。”梁克介紹說,翠亨新區主動引進一些創新平臺和重大項目,鼓勵各類主體創新和進行成果轉化。
翠亨新區“十四五”規劃明確,重點聚焦生物醫藥等領域進行技術攻堅,加快相關產業鏈布局。
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山藥創院”)是中山市引入翠亨新區的一只“鳳凰”。中山藥創院是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設立的研究基地,旨在建設以創新藥物研發、人才培養等為目標的綜合性藥物研究機構,并打造中山新藥創制產業園平臺。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生物醫藥全國賽上,來自翠亨新區的中山致本醫藥獲得賽事“優秀企業獎”。這家初創企業正是依托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中山藥創院而設立。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春河于2017年帶著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在翠亨新區成立了達石藥業。該公司針對癌癥疼痛問題進行無成癮長效鎮痛藥研發,并已成功進行了多輪融資。
在馬鞍島上,上市公司康方生物投資25億元建設的康方灣區科技園已進展到第二期,首期產線將于2023年上半年投產。2022年6月,這家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新藥卡度尼利獲批上市,填補了宮頸癌免疫治療的市場空白。
國內外經驗表明,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提升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翠亨新區和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正在產業集群的道路上邁進。
創新主體的相互聯合與創新要素的市場化聯動,往往營造出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深圳最大的優勢是創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梁克表示,“翠亨新區與深圳的一些創新平臺以聯盟的形式進行合作,通過他們牽引來進行創新。”
創新永無止境。2021年,翠亨新區GDP同比增長16.8%;2022年,翠亨新區仍然以加速度前行。
五桂山香播萬里,伶仃洋千帆競渡。中山翠亨新區,滿載希望,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