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若要盤點2022年網絡熱詞,“松弛感”必有一席之地。
“松弛感”一詞最先在網絡火起來,源于今年8月有網友發微博講了飛機上遇到的一件事:一家人出門旅游,辦理登機時才發現孩子證件過期了,媽媽只好陪孩子回家。還有,其他家庭成員的行李因掛在媽媽名下托運,而媽媽未登機行李也被拉下去未能隨機同行。這本是一件十分掃興的事,但這家人依然淡定自若,沒有相互指責,沒有雞飛狗跳。博主感嘆:“原來世界上真有這么松弛的家庭關系。”在上萬條評論里,網友們也都齊刷刷地表達羨慕:“如此松弛的家庭關系是真實存在的嗎?”
于是,從家庭教育到人際關系,松弛感成了社交平臺討論的熱門話題:人需要時刻保持情緒上的松弛感嗎?在面臨工作生活壓力時,如何獲得松弛感?
何謂松弛感?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松弛感是一種平和、冷靜的心態,主要表現為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從容處理,不焦慮、不推諉、不情緒化。”
“松弛感的概念激發大家對理想生活狀態、情緒狀態進行描繪和想象。代入古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不是就有一種非常松弛的感覺?”心航圖心理工作室咨詢師王婷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德國韓裔學者韓炳哲在其著作《倦怠社會》中指出,當今社會已經成為“功績社會”,人們不斷給自己尋找應當要完成的目標,不斷給自己增加KPI(關鍵績效指標)。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中國18至34歲青年的焦慮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段。這個年輕段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學業壓力、感情壓力、家庭關系壓力都比較突出。為了應對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一些年輕人成為“上了膛的槍、拉滿了的弓、擰緊了的發條”,對松弛的感覺越來越陌生。
身與心相互影響,長期緊張焦慮會導致包括記憶力、注意力在內的認知能力顯著降低,有人因此感覺工作效率降低、人際關系變壞,由此更加焦慮,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為了應對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一些年輕人成為“上了膛的槍、拉滿了的弓、擰緊了的發條”,對松弛的感覺越來越陌生。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焦慮癥導致的壽命損失在精神類疾病中排名第二。
陸林說:“有人認為,身體疾病是造成頭痛頭暈、腹脹腹痛、尿頻尿急、心慌胸悶等問題的原因,但很多情況下,壓力才是真正的幕后真兇。”
陸林解釋說,開始焦慮緊張時,人體的壓力應激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拉響警報,身體做出一系列應激反應,包括腎上腺素水平升高、免疫系統抑制、心跳加快、胃腸道消化酶分泌減少等。這些反應經常發生,就會損害血管和動脈,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的風險以及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的患病風險。“而保持松弛感,能讓人體的壓力應激系統處于一個安全的水平中。”
在高強度、快節奏、強競爭的現代都市生活里,“松弛感”對立面的“緊繃感”彌漫在生活的各種細微之處。比起工作來,家庭關系、親子關系是松弛感話題討論最多的領域。
對待子女教育“躺不平又卷不動”的“45度人生”表情包在各種“媽媽群”流傳甚廣。充滿不安、精神緊繃的“雞媽”們是缺乏松弛感的典型人群。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與焦慮相伴的過程。焦慮的本質,是信任感缺失。”王婷婷說,“有些人拼命‘雞娃’,是因為不相信孩子能掌控他們自己的人生,擔心孩子不夠優秀,長大后無法在社會立足,甚至無法謀生。種種擔憂激發焦慮,父母情緒長期緊繃,跨過正常的親子邊界,對孩子生活大量干涉,這樣的家庭關系沒有松弛感,會讓孩子受到傷害甚至導致孩子的人格缺陷。不僅是父母向孩子,還有夫妻之間,如果隨意輸出‘情緒廢料’,久而久之都會造成難以修復的心理傷痕。”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錢志亮認為,家庭關系中的松弛感,本質上是積極的思維方式、較強的情緒管理能力以及平和的溝通方式,“家人彼此尊重、相互理解關懷,遇到困難一起承擔和解決,而不是陷入相互埋怨甚至對抗之中”。
有松弛感的家庭則會持續向家庭成員釋放正能量。“在這樣的家庭里,父母有調節情緒的能力,家庭關系充滿安全感,孩子也就有安全感。”心理咨詢師崔慶龍說,“這種安全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中,焦慮或者壓力都屬于“應激”范疇,松弛感則很貼近“心理彈性”概念,也叫“心理韌性”或者“心理復原力”,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壓力應激事件時,能夠做出有效應對和適應,從而達到情緒上的平衡狀態。
有研究顯示,高心理彈性的個體具有調動不同認知和情緒的能力,具備積極的自我畫像,能將事物變化看作自然而然的狀態而非威脅。在處理壓力時,他們能大量使用親社會行為以及共情等有利的性格特征和行為,對未來始終保持樂觀。
如何獲得和保持松弛感?陸林建議,首先要學會認可自己好的一面,停止自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次是停止盲目攀比,很多人之所以感覺緊繃和疲憊,原因就是不自覺地與所謂“成功人士”“別人家孩子”攀比。杜絕攀比不等于選擇躺平,而是選擇盡力而為之后的順其自然。
王婷婷給出了獲得和保持松弛感的具體方法:自我調節層面,短期內先增加自我照顧,留一些時間做真心喜歡的事;長期則要養成壓力管理的習慣,懂得取舍;同時,保持良好的飲食、運動和作息習慣,維護身心健康。
人際關系層面,短期內先尋找愉悅的人際陪伴;長期則要學習和練習正向、開放的人際溝通技巧,減少或隔絕特定的負面人際交往,維護良好的人際邊界。
親子關系層面,“父母要學會以更長的時間跨度去看孩子的一生,一些當下的‘大問題’以后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新命題,正是不斷適應新命題的過程讓人生變得更豐富,更有深度”。王婷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