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璽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數據,2021年中國糖尿病患者總數估計為1.4億,成為糖尿病第一大國。治療糖尿病,除了需科學用藥外,還要進行合理的飲食控制。為此,本文盤點了糖尿病飲食宜忌,希望能夠幫助廣大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飲食。
科學攝入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所組成,是人體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具有調節細胞活動的重要生理功能;同時也是人體最為主要的供能物質,對保證生命正常運行有重大意義。但不少糖尿病患者怕碳水化合物影響血糖,認為攝入越少越好,不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米、面等主食,蓮藕、南瓜、玉米等蔬菜。殊不知,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少很容易導致人體出現饑餓性酮癥狀態,引發低血糖與腦功能下降;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體的胃腸道功能也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表現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所以,糖尿病患者采用極低的碳水化合物飲食是不對的,而是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攝入。
碳水化合物依據其結構可以簡單分成為單糖與多糖兩種類型。前者結構簡單,因而在攝入之后能夠快速消化與吸收,促使人體血糖在短時間內上升;后者結構相對復雜,在人體內的消化與吸收時間相對更長,血糖上升速度也相對較慢,不會引起較大的血糖波動。而基于碳水化合物對人體血糖影響的大小,又可以分為低升糖指數食物,如蓮藕、南瓜、番薯、玉米、蕎麥粉等,和高升糖指數食物,如米、面、包子、面條、糯米飯等。因而,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可以適當在主食中添加蓮藕、南瓜、玉米、蕎麥粉等低升糖指數食物,具體的攝入總量則需要依據體重情況(消瘦、正常、肥胖)與體力活動(臥床休息、輕體力勞動、中體力勞動、重體力勞動)等實際情況加以計算。
合理控制主食的攝入
不少糖尿病患者存在這樣一個認知誤區,認為想要控制血糖,就必須少吃甚至不吃主食。主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每日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對于維持血糖穩定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每日的主食(生米、生面)攝入量需要控制在200~300 g(具體攝入量視患者實際情況而定,但不得低于150 g)。需要注意的是,在攝入主食時做好粗細搭配非常重要,如200~300 g的主食攝入量中需要包括有150~200 g的細糧和50~100 g的粗糧。細糧通常指的是通過精加工的糧食,包括米飯、饅頭等;粗糧則是通過簡單加工的糧食,包括全麥制品、玉米、小米、高粱、燕麥、蕎麥以及各種豆類。相較于細糧,粗糧中保存有更多食物原本的營養物質,包括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等,且在攝入后需要更長時間進行消化與吸收,因而對血糖的波動影響較小,更有利于幫助糖尿病患者進行餐后血糖的控制。此外,糖尿病患者一日三餐需定時定量,具體攝入量為早餐1/5、中餐2/5、晚餐2/5,且不得隨意打破這一用餐量,否則會影響機體的代謝狀態,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作者在長期臨床醫療咨詢中發現糖尿病患者另一個常見誤區,認為咸味的餅干不含糖,如咸味蘇打餅干可以多吃。殊不知,這些食物主要是由小麥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原料制作,攝入過多也會影響血糖控制。
合理控制肉菜的攝入
不少糖尿病患者認為只要控制好主食的攝入量即可,而對肉菜的攝入沒有過多重視。肉類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對于人體營養的維持與能量的供應至關重要;并且,肉類中的動物蛋白與人體的契合度相比于植物蛋白更高,更利于消化和吸收。此外,肉類還含有豐富的微量營養元素,包括鐵、鋅、鉻、B族維生素等。因此,糖尿病患者通過攝入肉類食物,可有效補充各種營養物質,從而更好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和控制血糖。
值得注意的是,與主食一樣,肉類的攝入量也需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控制。因為肉類食物中含有較多脂肪,過量食用會引發肥胖與血脂升高等,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每天的肉類攝入量需保持在100~150 g。雖然對于肉類的選擇沒太多要求,但最好吃一些脂肪含量較低、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按照這個標準,魚肉相較于禽肉更好,而雞鴨等禽肉又相較于豬牛羊等畜肉更好。總結來說,就是四條腿不如兩條腿,而兩條腿不如沒腿。在日常飲食中,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天就四條腿、兩條腿和沒有腿的肉分別食用50 g,在保障機體營養均衡的同時,更好地控制血糖。
合理控制水果以及堅果類的攝入
水果所含的維生素、無機鹽和可溶性膳食纖維對健康意義重大,但同時又富含糖分,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因此,不少糖尿病患者對水果非常糾結,到底該不該吃,以及如何吃?
其實,糖尿病患者適當吃些水果是非常必要的,不僅不會影響血糖控制效果,還可幫助機體保持更加健康的狀態。但攝入水果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是關于水果品種的選擇。糖尿病患者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能吃,而是需要選擇一些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包括柚子、番石榴、獼猴桃、草莓等,并且盡可能是當季的新鮮水果。柿子、哈密瓜、葡萄、冬棗、黃桃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即每100 g中含糖量超過20 g)都要盡可能避免。
其次是控制水果的攝入量。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時,需要嚴格遵循少量的原則,在自身血糖控制較為良好的情況下每天可以攝入大約200 g的低糖水果。如果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則要盡可能減少水果的攝入,而以黃瓜、西紅柿等蔬菜代替。
最后是把握水果的攝入時間。糖尿病患者可在兩餐的中間時段少量攝入水果,以最大程度降低對血糖水平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餐前攝入了水果,則需要將水果的攝入熱量計算到主食的攝入熱量當中,通過減少相應的主食攝入量來維持合理的熱量攝入。
另外,在長期一線臨床糖尿病治療中,還發現患者有一個飲食誤區,就是少吃主食,多吃或者加餐食用堅果類食物,包括花生、瓜子、核桃、開心果等。雖然堅果類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多種微量元素,但由于油脂多、熱量高,吃多了不利于血糖控制。正確食用堅果的方式應該是在血糖控制合理的前提下,在兩餐的中間時段少量攝入。
結合體質選擇食物
不少糖尿病患者不注意依據自身的體質來合理選擇食物,如認為多吃苦瓜可以降血糖,而一味多吃。殊不知,苦瓜屬于寒涼食物,體質虛寒的糖尿病患者過度食用適得其反,會對機體代謝造成較大影響,最終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在中醫學理論中,各類食物都具有自身的性質,包括溫熱、性平、寒涼等,而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需要充分結合自身的體質類型來合理選擇食物。具體而言,便是要遵守“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如熱性或濕熱體質的糖尿病患者不宜攝入大量的溫熱食物,如辣椒、榴蓮、高粱米等;寒性或寒濕體質的糖尿病患者不宜攝入大量的寒涼性食物,如苦瓜、綠豆、冬瓜、柑橘等。此外,中醫理論中講究“飲食而養,四時而食”,即需要結合四季變化選擇食物。如春季適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夏季適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秋季適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季適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如果在結合自身體質的基礎上,再按四時節氣變化選擇日常食用的食物,就能更好地養護身體、控制血糖。
科學合理地烹飪食物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食物烹飪上沒有過多講究,往往高鹽、高油,顯然這是不對的。從控制血糖的角度出發,推薦糖尿病患者采用燉、清蒸、燴、涼拌、煮、汆、煲等烹飪方式。其優點在于:營養成分損失少,不增加脂肪,容易消化吸收,清淡爽口。不推薦的烹調方法包括油炸、油煎、紅燒。缺點在于:對蛋白質、維生素破壞多,肉中脂肪過度氧化,產生致癌物,增加脂肪和熱量。此外,烹飪時還需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首先是不膩。即糖尿病患者需要低脂飲食,嚴格控制油脂的攝入量。而高油所烹飪出來的食物,會導致肥胖,引發或加重胰島素抵抗,從而間接影響血糖控制效果。
其次是低鹽。即糖尿病患者需要低鹽飲食,食鹽攝入量每日不應超過5 g。而高鹽所烹飪出來的食物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加重腎臟負擔,影響機體代謝,從而加重糖尿病病情。
最后是不辣。即糖尿病患者要清淡飲食,禁忌辛辣食物,在日常烹飪中盡可能少放與不放胡椒、芥末、花椒等調味品。因為辛辣飲食容易導致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癥狀加重,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傳統節日飲食注意事項
每當到了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糖尿病患者就會為吃而犯愁,既想與家人共享美酒佳肴,又擔心血糖升高。其實,在傳統節日中,糖尿病患者只需謹記以下幾點注意事項便可以愉快度過,包括少油少鹽,清淡飲食、盡量避免喝酒;合理搭配,谷物為主;干果零食,不作加餐;無糖糕點同樣升糖,盡量少吃或不吃;瓜果梨桃,適時適量。同時,不要熬夜,適當堅持運動,以抵消多余熱量;堅持用藥,勤加監測血糖。
結語
飲食治療作為糖尿病的基礎治療之一,需要患者走出飲食誤區,了解飲食宜忌,以及烹飪方法和節日飲食注意事項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血糖,達到健康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