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文

相信很多人都出現過耳鳴、耳朵嗡嗡作響的情況,不能準確聽清外界聲音。如果上述癥狀長期存在,還會對人的正常睡眠造成影響,引發煩躁、精神不振等,此時應該予以重視,盡早明確病因,以免病情惡化。一般而言,出現耳朵嗡鳴多由以下幾種原因所致。
耳部病變
很多耳部疾病均可導致耳鳴,如耳蝸病變、外耳道發炎、分泌性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外耳道異物阻塞、突發性耳聾、聽覺神經瘤,以及鼓膜內陷、渾濁、黏連、穿孔等。此外,鼻咽癌、面神經瘤等也可導致患者出現耳鳴、耳悶。因此一旦出現耳鳴、耳朵嗡嗡響的癥狀后,首先應到耳鼻喉科進行全面檢查,確定是否出現耳部疾病。找到病因后,要接受規范治療,并輔以健康飲食和作息調整,緩解耳鳴癥狀。
精神因素
倘若經專業耳鼻喉檢查排除耳部病變,則考慮是否為精神因素所致的耳鳴、耳朵嗡嗡響。如患者長期生活在噪音污染的環境中,致使睡眠質量不佳而出現神經衰弱時,耳室內容易出現嗡鳴聲。另外,患者近期因工作、生活壓力大,或遭遇打擊致使心理焦慮、抑郁,以及過度勞累時,均可出現耳鳴癥狀。倘若是精神因素致使的耳鳴,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如暫時與噪音污染的環境分隔開,或采取佩戴防護耳罩或耳塞的方式減少噪音對耳部的傷害;適當調整工作、生活節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任何事情量力而為,避免過度疲勞;適當旅行,放松身心,發展興趣愛好,時時注重心理健康,避免過于緊張。
高血壓
當人體長時間存在血壓過高或控制不佳時,會導致神經或聽力血管發生痙攣或粥樣硬化,從而引起耳鳴。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食物攝入增多,由此出現肥胖、血脂黏稠、血管硬化等諸多問題,使得高血壓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針對高血壓引發的耳鳴,建議患者通過服用降壓藥、改變飲食方式進行預防和改善。如患者平時喜好油炸、辛辣等重口味的食物,可勸導其改變飲食習慣,控制鹽分、脂肪的攝入;若患者偏肥胖,鼓勵其通過適當的運動降低血壓;如患者血壓升高呈病理狀態,則需根據血壓升高的程度采取單種或聯合兩種以上降壓藥,以便控制血壓,促使耳鳴癥狀好轉。
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部分患有感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會出現耳鳴、耳朵嗡嗡響的現象。這是由于中耳腔和鼻咽部通過咽鼓管連接,其作為中耳通過鼻咽部與外界相通的唯一管道,在正常情況下可根據機體需要自主關閉和開放,確保外界新鮮空氣進入中耳,同時保證中耳黏膜有時間吸收多余的空氣,從而保持耳道內外壓力平衡。而人體一旦發生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通氣功能受到阻礙,咽鼓管無法向平常一樣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中耳不能及時獲得外面進來的新鮮空氣,使得耳道內、外壓力失衡,讓人覺得耳朵有一種堵塞感,并發出“嗡嗡”的鳴響聲。該種情況下,只要遵從醫囑及時接受規范治療,多喝熱水、多休息,飲食清淡,促使感冒盡快痊愈,耳鳴一般就會消失,無須過多擔心。
顳下頜功能紊亂
如果患者耳鳴發生在咀嚼或張嘴說話的過程中,并伴耳痛癥狀,可能是由顳下頜功能紊亂造成的。顳下頜關節位于耳朵前方,連接左右聯動關節,并起到轉動和滑動左右聯動關節的功能。顳下頜關節神經與咬肌神經、耳顳神經前支相連,故顳下頜功能紊亂會累及耳部聽力,出現耳鳴、耳痛癥狀。一般情況下,顳下頜功能紊亂是頸椎病的常見并發癥。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方式的改變,由于久坐、坐姿不規范等情況導致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故顳下頜功能紊亂患者也逐漸增多。因此,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勞逸結合,切莫電腦前久坐;平時更要注意坐姿,盡量改掉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的習慣;定期參加一些戶外運動,活動肩頸部位,同時注意肩頸部位的保暖。通過以上方式預防頸椎病,進而減少因顳下頜功能紊亂而出現的耳鳴、耳痛癥狀。
藥物影響
臨床治療中,患者因服用藥物導致或加重耳鳴的案例屢見不鮮。目前有文獻記載的可以引起耳鳴的藥物多達130多種,如鏈霉素、慶大霉素、阿司匹林、奎寧、水楊酸,以及化療過程中應用的不少抗腫瘤藥物,均具有耳毒性。故因病就醫時,應認真回應醫生病史采集的相關問題,包括使用何種藥物會出現耳鳴癥狀,以便為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合理用藥時提供參考,盡量減少耳毒性藥物的使用。
耳部衛生不佳
耳道分泌物也稱耳屎、耵聹,其性狀及分泌量與個人體質及遺傳因素有關。而耳部衛生情況堪憂、耳道分泌物增多時,不僅會對耳道造成阻塞,同時也會滋生細菌,產生耳癢癥狀。此時如果患者采取不衛生的采耳方式,或力度掌握不當損傷耳道黏膜皮膚,會引發耳道炎癥,進而出現耳鳴、耳痛癥狀。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耳部衛生,定期用干凈的衛生棉球清潔耳道內的耳屎,保持耳道暢通,避免耳道發生炎癥。
總之,引起耳鳴、耳朵嗡嗡響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短暫性,有些是持續性的,會對日常工作生活造成影響。特別是持續性耳鳴,要提高警惕,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應盡快就醫找出原因,消除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