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王彩芬



摘要:目的 探討對初產婦進行圍產期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初產婦74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7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產科護理,觀察組給予圍產期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產婦產后1 d心理狀態、產程、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以及純母乳喂養率。結果 HAMD評分、HAMA方面,護理前兩組產婦各項評分比較均無明顯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產婦各項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兩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第一產程時間較參考組短(P<0.05);兩組第二與第三產程時間對比(P>0.05)。研究組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圍產期給予初產婦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保障產程順利進行,改善產婦心理狀態,減少母嬰不良結局的發生,提高純母乳喂養率,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婦產科;心理;護理;措施
初產婦首次妊娠、分娩難免緊張,分娩疼痛劇烈,故而多數初產婦均存在恐慌、焦慮及抑郁等不良心理,不利于順利生產,容易導致母嬰不良結局的發生。同時,影響產后母乳分泌,降低純母乳喂養率[1~3]。因此,臨床需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緩解患者不良心理狀態,使其以較為輕松地狀態迎接分娩,保障分娩安全。本研究旨在探究對初產婦進行圍產期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初產婦7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7例。納入標準:均為初次生產,單胎頭位;妊娠情況良好;產婦及家屬知曉相關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為自然分娩,各項產檢指標均正常。排除標準:嚴重妊娠合并癥者;胎位不正者。對照組年齡22~37歲,平均(30.21±4.43)歲;孕周37~42周,平均(38.43±1.11)周。研究組年齡22~37歲,平均(30.23±4.54)歲;孕周37~42周,平均(38.21±1.11)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研究組給予圍產期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宣傳手冊、多媒體教育等宣講形式對產婦進行健康知識傳播,使產婦能夠對生產期間有一定了解,對注意事項等知識了解,并確保產婦檢查配合。對產婦進行密切觀察,若出現頭痛、水腫等癥狀,需要及時干預。健康教育需伴隨整個圍產期。
(2)產前對產婦進行多元化喂養知識宣教:發放我院自制的產后及母乳喂養宣教手冊,并通過電視、電腦及圖譜等方式,向產婦介紹講解母乳喂養知識及產后自我護理知識;評估產婦心理狀態,并給予心理疏導,耐心溝通,答疑解惑,重點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指導產婦學會自我情緒調節,如注意力轉移、漸進式肌肉放松方式及拉瑪澤呼吸法等。
(3)產婦分娩結束回病房后:護士要檢查產婦陰道流血情況、子宮收縮情況、宮底高度等,剖宮產者還需觀察傷口滲血情況,給予鹽袋壓迫腹部4~6 h,同時了解產婦的分娩過程,指導臥床休息;對產褥期產婦進行指導母乳喂養。母乳喂養需遵循早接觸、早吸吮原則。鼓勵產婦與新生兒同床休息,同時評估產婦乳房情況,指導如何進行新生兒吸吮;指導產婦進行乳房按摩,可適當熱敷乳房,每次3~5 min,輕揉乳房3 min后,按摩乳根、云門及膻中等穴位,隨后牽拉乳頭數次,每天可按摩3次,持續3 d。
(4)產后24 h內:產后4~6 h,鼓勵產婦自解小便。對不能順利自解小便者,護士應使其建立信心,并誘導其排尿,如熱敷下腹部等;指導進食半流質,如稀飯、蛋羹等;剖宮產者6 h內需去枕平臥,6 h后適當翻身;監測生命體征;每日會陰消毒2次,并給予紅外線照射治療,伴有腫脹者可給予硫酸鎂濕敷,指導產婦勤換產婦墊。
(5)產后第2 d,對產褥期產婦進行飲食調整,指導少食多餐,多攝入高蛋白食物,如雞、魚、鴨、瘦肉等;適當控制甜食,多食用蔬果;惡露未排干凈禁食大補之物,如鹿茸、人參等[3];鼓勵產婦下床活動,促進惡露排出,有利于產后修復[4~5]。
(6)對產褥期產婦進行出院指導,產婦出院后要注意觀察子宮恢復和惡露排出情況,叮囑產婦產褥期應避免性生活,并告之來院復查時間。每日責任護士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直至產婦出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產后1 d心理狀態、產程、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以及純母乳喂養率。心理狀態采用漢密爾頓焦慮自評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6]評估患者焦慮、抑郁狀態,HAMA共14個項目,每項0~4分,≥29分為重度焦慮,21~28分為中度焦慮,14~20分為輕度焦慮,7~13分為可疑焦慮。HAMD,每項0~4分,>35分為嚴重抑郁,21~35分為中度抑郁,8~20分為可疑抑郁,得分<8分為無抑郁。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選擇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產婦產后1 d心理狀態比較
HAMD評分、HAMA方面,護理后,兩組產婦各項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兩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產程時間比較
觀察組第一產程時間較參考組短(P<0.05);兩組第二與第三產程時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純母乳喂養率比較
研究組純母乳喂養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焦慮是妊娠期最主要的負性心理表現,一方面很多產婦害怕在分娩時出現疼痛、難產、胎兒畸形等各種問題,還有部分產婦會出現莫名焦慮憂郁、煩躁不安、獨立性差等[6]。由于在懷孕期間產婦體重增加、身形憔悴,還有部分產婦擔心無法做好產后恢復,出現莫名煩躁等異常問題,這些因素都會給產婦生產造成一定的困擾。另一方面,產婦在身體方面表現出行為刻板、睡眠不安、抖動、出汗、胸悶、氣促、尿頻等各種癥狀,同時伴有焦慮不安的情緒,不僅會使產婦感到痛苦,同時也會對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有部分產婦由于對醫院了解不夠深入,且對護理人員不信任,擔心無法處理分娩中遇到的問題或者造成剖宮產等,都會影響產婦的分娩信心。在產婦住院期間,由于其擔心隱私暴露,導致產婦在醫院處于身心不寧的狀態。隨著產期的日益臨近,產婦會出現更加劇烈的子宮收縮,引發疼痛不適感,使得孕產婦內心恐懼和焦慮的情緒更加嚴重。臨床需給予產婦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產婦身心狀態,促進產程順利,保障母嬰安全。
綜合護理干預模式不再是盲目機械地執行醫囑,或等醫生指示后才為產婦實施治療護理,而是有計劃、有預見性地進行護理工作;從產前心理疏導開始,加強對產婦的心理支持與鼓勵,并予以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普及母乳喂養的重要性,使產婦掌握一定的產后新生兒照護知識,并以良好的身心狀態迎接分娩,旨在讓產婦感受到良好舒適的護理服務,保障分娩產程的順利進行,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減少母嬰不良結局的發生。同時產后給予全面的護理照護,做好會陰或傷口的護理,指導產婦如何按摩乳房、使新生兒勤吮吸,促進子宮修復;密切觀察子宮收縮情況、陰道出血情況,保障母嬰安全;在飲食上進行指導,告知產婦飲食需循序漸進,保證良好營養供應。此外,指導產婦早期下床活動,防止因臥床時間過長,導致宮腔粘連、下肢深靜脈血栓、便秘等并發癥,促進產婦早日康復。出院后繼續給予有效的護理指導,使護理干預延續,護理服務更加全面。本研究結果顯示,HAMD評分、HAMA方面,護理后,兩組產婦各項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兩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第一產程時間較參考組短(P<0.05)。研究組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圍產期給予初產婦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保障產程順利進行,改善產婦心理狀態,減少母嬰不良結局的發生,提高純母乳喂養率,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丁海霞.心理干預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研究[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2,37(9):126-128.
[2] 孫婉清,李玲.針對性護理干預,保障初產婦心理健康及母乳喂養質量[J].東方養生,2022(8):84-85.
[3] 孫玫.早期綜合性干預對產褥期婦女康復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6):1242-1244.
[4] 趙利紅.更新理念,培養新時代婦產科護理人才[J].東方養生,2022(7):110-111.
[5] 張伊倩.婦產科護理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7):71-73.
[6] 張燕.醫學模擬,提升婦產科護理教學質量[J].東方養生,2022(7):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