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雯君 劉立嬌 王珊珊


摘要:目的 探討綜合康復訓練對孤獨癥患兒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孤獨癥患兒67例作為觀察對象,對所有患兒進行綜合康復訓練,于治療前后評估患兒ABC量表評分、CARS評分以及SM評分。結果 采用綜合康復訓練進行訓練后,患兒ABC評分、CARS評分以及SM評分均優于訓練前(P<0.05)。結論 對孤獨癥患兒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提高患兒生活自理能力,促進患兒盡快恢復健康。
關鍵詞:孤獨癥;綜合康復訓練;康復效果
孤獨癥是兒科以及精神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中男童患病率較高。患兒可表現為言語發育障礙、興趣范圍狹窄、反復重復行為、社交障礙以及溝通障礙等行為模式,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威脅其生命健康[1~3]。此外,患兒還可能會做出傷人事件。目前,對于孤獨癥的發病原因尚不能明確,有學者認為與遺傳、免疫系統異常有關[4]。孤獨癥的臨床復發率高,需對患兒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改善癥狀,降低復發率,促進患兒康復。綜合康復訓練屬于一種全方位治療和教育結合的方式,主要通過音樂療法、行為療法、語言療法、感覺統合療法以及針灸療法等綜合康復,促進患兒語言發育,提高患兒社交能力[5~7]。本研究將綜合康復訓練方法應用于孤獨癥患兒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孤獨癥患兒67例作為觀察對象,對所有患兒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其中男患兒37例、女患兒30例,年齡2~7歲、平均年齡(3.06±0.64)歲,患兒病程1~3年、平均病程(1.06±0.06)年。納入標準:均在臨床檢查后被確診為孤獨癥,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在我院進行康復訓練的時間均超過1年;患兒家長對本研究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伴有癲癇、心臟疾病和全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兒。
1.2 方法
(1)行為分析法:在行為主義原理基礎上,應用負性消退和正性強化技術改善患兒非正常行為,解決患兒各類問題,促進患兒其他各項功能恢復正常。醫護人員先對患兒行為、心理進行評估,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訓練計劃,并高效執行[8]。
(2)感覺統合訓練:首先評估患兒感覺統合功能,根據患兒感覺失調程度制定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對前庭感覺功能比較差的患兒,可以進行滑梯和袋鼠跳訓練;對視聽覺功能比較差的患兒,可以通過發號指令、鼓勵、互相拋球等訓練提高患兒注意力[9]。
(3)身體的運動訓練:鼓勵患兒進行奔跑或穿珠子等精細動作,提高患兒身體協調能力。此外,還需對患兒進行結構和空間結構的知覺訓練,指導患兒辨別東西南北方向,鼓勵患兒說出自己的位置,并在患兒說對后進行獎勵,提高患兒自信心以及對治療的依從性[10]。
(4)語言訓練:孤獨癥患兒都會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他們不能很好地去表達內心的想法。為了改善患兒語言功能,醫護人員可以使用非常高聲調的語言和比較夸大幅度的肢體動作,同時放慢語速,使患兒可以更好地了解語言訓練內容,訓練內容應個體化。對語言能力正常的患兒,可以選擇情景法或游戲法來提高患兒的參與度,進而改善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沒有語言能力的患兒,應先指導其從易到難地進行發音訓練,幫助患兒更好地發聲;對發音無效的患兒,可以通過圖片與患兒進行溝通,幫助患兒圖文并茂地進行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鼓勵患兒,提高患兒的訓練信心[11~12]。
(5)游戲訓練:很多兒童對游戲感興趣,醫護人員可以根據患兒的興趣對患兒進行訓練。游戲訓練需根據患兒的智力水平進行分組,通過小組游戲提高患兒積極性。通過假想游戲、模仿游戲可提高患兒想象力和自控力,集中患兒注意力;社交互動游戲,如丟手絹等,能提高患兒注意力,幫助患兒與人進行接觸和溝通[13~15]。
(6)對家長進行培訓:除了對患兒進行有效的訓練以外,還要對患兒家長進行有效的培訓,從而取得家長的配合,使家長能夠參與到對患兒的訓練中,提高訓練效果。對家長的培訓主要是使家長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管理患兒,穩定其病情[16]。
1.3 觀察指標
隨訪1年,觀察患兒ABC量表評分、CARS評分以及SM評分改善情況。ABC量表是指孤獨癥患兒行為檢查量表,主要是對患兒的癥狀表現進行評估。ABC量表主要包括患兒的交往能力、感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軀體運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評分越高代表患兒癥狀表現越嚴重[17]。CARS是兒童孤獨癥的評定量表,是由康復醫師進行評分的,總分為15~60分,分數越低,說明患兒的孤獨癥病情越輕。SM是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主要是從患兒獨立生活、交往、運動和作業、參加集體活動、自我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分數越高代表患兒疾病恢復越好[18]。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訓練前后患兒ABC量表評分比較
訓練前后患兒ABC量表評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訓練前后患兒CARS評分、SM評分比較
訓練后患兒CARS評分、SM評分明顯優于訓練前,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引發患兒出現孤獨癥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但有研究發現,與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異常、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功能失調等密切相關。孤獨癥不僅會影響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目前,對于孤獨癥沒有特效藥物進行治療,主要的治療就是訓練和教育。
綜合康復訓練可以為患兒提供較為全面的干預,不僅注重對患兒進行有效的訓練,同時在訓練的過程中指導患兒家長參與訓練,提高患兒對訓練的依從性。通過分析患兒不同的情況,為患兒制定針對性的訓練方法,滿足患兒對訓練的個性化需求[19]。在正式訓練過程中,對患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語言訓練和游戲訓練等,調動訓練積極性,改善患兒感覺功能,提高患兒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力、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在訓練過程中,鼓勵患兒家長積極參與到訓練當中,在家長和專業醫護人員共同的配合中提高訓練效果,使患兒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夠得到很好的康復訓練,避免出現反彈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綜合康復訓練進行訓練后,患兒ABC評分、CARS評分以及SM評分均優于訓練前(P<0.05)。
綜上所述,對孤獨癥患兒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提高患兒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其盡快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武宇琦.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早期識別[J].國際兒科學雜志,2021,45(12):955-958.
[2] 蔣萌燁,高超,柴紅.培訓—家庭康復訓練模式對孤獨癥患兒早期 康復治療效果的影響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1,24(16):2417-2419.
[3] 劉育鋒.綜合康復訓練對孤獨癥兒童康復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21,16(74):48.
[4] 張艷敏,段佳麗,高超.小兒智力糖漿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孤獨癥兒童語言障礙的效果分析[J].北方藥學,2021,15(8):193.
[5] 謝朝德.綜合康復訓練模式在孤獨癥兒童康復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1,7(21):17-18.
[6] 趙永紅.早期護理干預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兒童自閉癥的臨床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38(14):2118-2120,2182.
[7] 王玉芳.綜合康復訓練在孤獨癥兒童康復治療過程中的應用[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1,25(20):28.
[8] 張俊,張勤良.聽覺統合訓練對孤獨癥 兒童康復效果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 志,2021,22(3):321-324.
[9] 蔡穎,宋燕燕,陳云靜.綜合康復訓練對孤獨癥兒童康復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22):66,72.
[10] 李恩耀,牛少朵,趙鵬舉,等.“地板時光”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孤獨癥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1,33(12):1465-1467.
[11] 陳國治,黃勤,林盈盈,等.神經平衡療法在孤獨癥兒童綜合 康復訓練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21,10(3):17-18.
[12] 李智永.小兒智力糖漿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孤獨癥兒童語言障礙的療效[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1(2):165-166.
[13] 張俊,張勤良.聽覺統合訓練對孤獨癥兒童康復效果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1,3(4):321-324.
[14] 開宜萍.運用校本模式進行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的實踐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21,12(11):48-51.
[15] 黃國強,梁斐,陳健萍,等.習慣逆轉訓練和心理干預通過網絡途徑治療抽動障礙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科學,2021(13):27-30.
[16] 白瑞,于麗.應用行為分析法對自閉癥兒童社會交往能力訓 練的效果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1(4):105.
[17] 王淑榮.自閉癥兒童語言康復訓練師的專業素質培養對策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21(13):169-171.
[18] 毛穎梅,田賽,李博,等.兩種游戲治療干預孤獨癥幼兒溝通行為案例[J].中國特殊教育,2021(10):43-49,37.
[19] 鄒小兵.兒童孤獨癥診斷與治療新動向[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1(10):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