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敏
摘要:目的 對比成人腹股溝疝應用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開放式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Kugel)對應的綜合治療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時間為2021年1~12月,研究對象為60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通過奇數偶數分組法予以分組,包括觀察組(30例,TAPP術)和對照組(30例,kugel術),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與住院時間指標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72 h對應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方面,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6個月,兩組復發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與開放式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均可用于成人腹股溝疝的治療,但前者對患者創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安全性更高。
關鍵詞:成人腹股溝疝;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
腹股溝疝發生在腹股溝區,男性患者整體發病率高于女性,包含不同的類型,如斜疝、直疝、復合疝等,且成人腹股溝疝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在相關因素影響下使得患者腹內壓力升高,如果腹壁強度較低,會造成腹股溝區有明顯腫塊及突出[1]。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墜脹感。成人腹股溝疝可引起腹部疼痛,增加絞窄性疝或嵌頓發生風險,均需盡早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在腹腔鏡技術日益發展以及臨床應用經驗積累的情況下,腹腔鏡在成人腹股溝疝治療中也得到了重要的應用[2]。為明確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開放式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具體應用效果,本研究以60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奇數偶數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男26例、女4例,年齡29~72歲、平均年齡(48.75±6.36)歲,斜疝20例、直疝10例,病程5個月~3年、平均(1.50±0.48)年,單側腹股溝疝28例、雙側腹股溝疝2例。觀察組男27例、女3例,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48.73±6.38)歲;斜疝19例、直疝11例,病程6個月~3年、平均(1.52±0.50)年,單側腹股溝疝27例、雙側腹股溝疝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參照《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3]中的相關要求明確診斷為腹股溝疝;(2)年齡≥18歲;(3)均符合手術治療適應證;(4)不同患者了解自身接受的手術治療方案,并同意接受治療,在相關責任書或知情書上簽字;(5)治療以及出院后跟訪資料均有記錄。排除標準:(1)已經發展為絞窄性疝或嵌頓性疝患者;(2)合并急危重癥,需要立即搶救治療患者;(3)長期伴有腹內壓升高類疾病;(4)肝腎心肺功能不全者;(5)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患者;(6)合并血液類型傳染病患者;(7)手術耐受性較差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接受Kugel治療
術前完善各項基礎檢查,為患者采取連續硬膜外麻醉,輔助患者使用仰臥位,找到腹股溝以及腹股溝疝位置;然后找到內環傷口,作一長度約5 cm的切口。在切口的基礎上依次完成對皮膚、皮下組織等處理,并將腹外斜肌腱膜和提睪肌等切開,需要注意肌層應鈍性分離。腹橫筋膜需要垂直切開,提起腹橫筋膜切緣,逐步將腹膜推開,充分暴露出腹膜前間隙。具體操作期間需要充分考慮做好重要神經、血管等保護工作,并進行游離疝囊操作,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患者的疝囊較大,需要將近端疝囊與精索充分游離,進行結扎與橫斷處理;并在遠端止血之后,將近端疝囊游離到內環口位置,對腹橫筋膜切口,并持續進入腹膜前間隙,將精索和疝囊有效游離,切除疝囊直至疝囊頸部;將疝內容物還納腹腔后,于疝囊頸部對疝囊環予以結扎處理。如果是女性患者,在手術時圓韌帶分離難度較大,必要時可直接將其切斷,并予以結扎處理,避免腹膜出現破裂。將骨環有效暴露,然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補片,并平鋪在腹膜前間隙,保證補片充分展開。需要注意的是,要求補片四周較肌恥骨孔高出2~3 cm,縫合處內環口處腹橫筋膜予以網片固定。補片需包繞內臟囊前側底部,內緣需要位于恥骨后,在補片四周將補片間斷縫合與固定。指導患者在術前與術后常規實施預防感染治療[4]。
1.3.2 觀察組接受TAPP術治療
同樣在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并加強對患者的有效管理,采取氣管插管、硬膜外麻醉處理等,輔助患者選擇頭低腳高位,整體傾斜約為15°。從患者肚臍眼位置作一約10 mm長的弧形切口,常規建立二氧化碳氣腹,保持壓力維持在10 mmHg;將10 mm的套管針置入腹腔中,并對患者實施腹腔探查。如果患者是單側腹股溝疝,需要在患側腹直肌外緣平臍水平線位置置入一個5 mm Trocar,同時需要在對側腹直肌外緣平臍水平線下2 cm處置入一個5 mm Trocar;完成對單側腹股溝疝的治療。如果是雙側腹股溝疝,則需要在分別在左、右側腹直肌外緣臍水平線下2 cm處置入一個5 mmTrocar。在與內環切口上緣相距3~4 cm位置作一個弧形切口,腹膜切開長度控制在5 cm左右,游離腹膜前Retius間隙,將精索血管、輸精管等加以壁化處理。通過Trocar將非編織單層聚丙烯補片置入腹腔中,然后展開補片,有效覆蓋患側恥骨肌孔;通過可吸收線對整個補片實施間斷縫合,完成后腹膜關閉并解除氣腹。
所有患者出院后進行6個月的隨訪,了解患者的復發情況。
1.4 觀察指標
(1)手術治療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2)患者術后24 h、72 h疼痛情況,疼痛評分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在0~10分,0分表示沒有任何疼痛,10分表示劇痛;(3)術后并發癥;(4)出院后6個月內的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術治療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與住院時間指標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72 h對應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復發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復發率均較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腹股溝疝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5],且成人腹股溝疝與兒童腹股溝疝存在不同。臨床較多文獻報道指出,成人腹股溝疝不可自愈,且手術是目前唯一的治愈方法。部分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可能因為耐受性問題不能手術治療,此時可通過保守治療,但多數是無效或治標不治本。針對能夠耐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法。
早期在腹股溝疝治療中使用有張力疝修補術,患者術后恢復期間可因疝修補片存在張力,增加術后疼痛度及疼痛持續時間。近年來,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應用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并保證綜合治療效果,逐步成為腹股溝疝治療的主要方法[6]。本研究中對成人腹股溝疝中使用了TAPP術與kugel術,這兩種方法在應用中均有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優勢,符合人體正常的生理解剖特點,同時通過補片可實現對肌恥骨孔的覆蓋以及有效修復[7~8]。但TAPP手術指標更短,且術后疼痛度更輕,并發癥發生率也較低。兩種方法在術后近期復發率方面差異較小,證實TAPP在治療成人腹股溝疝中更具有優勢[9]。Kugel屬于開放性手術,治療中需切開腹壁,逐層深入等相關操作,相應地增加了手術時間、出血量等。TAPP借助于腹腔鏡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微創手術優勢,利用腹腔鏡鏡頭在手術期間可更好地顯示腹腔以及手術區域的相關組織、血管等,減少損傷,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與開放式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均可用于成人腹股溝疝的治療,但前者對患者創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安全性更高。
參考文獻
[1] 趙琦.TAPP與Kugel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11):1624-1626.
[2] 張勇,楊林杰,周愷.TAPP與改良Kugel術在腹股溝疝中的應用及對術后復發率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21,33(7):958-959.
[3] 馮會和.比較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和開放式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Kugel)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2):66.
[4] 沈耀.腹腔鏡下TAPP與Kugel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J].世界復合醫學,2020,6(3):135-137.
[5] 江舟,游寵捷,林宏.TAPP與改良Kugel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J].黑龍江醫藥,2020,33(6):1414-1415.
[6] 李志學.比較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和開放式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Kugel)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東方藥膳,2020(12):25.
[7] 喬國東.比較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和開放式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Kugel)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健康必讀,2020(1):165.
[8] 李濤,廖玉華,陽瑾,等.完全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與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療效對比[J].臨床普外科電子雜志,2021,9(4):53-58.
[9] 黃建輝,周健.腹腔鏡下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J].名醫,2020(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