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湘宇 姚雨竹
(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2020年3月,《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設置勞動教育課程”“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根據需要編寫勞動實踐考核評價”。[1]2020年7月,《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關于勞動教育評價中提及:“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開展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記實評價”[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加強勞動教育評價。明確勞動教育的目標……探索建立勞動清單制度……”的重點任務。[3]2021年11月,湖南省結合實際印發《湖南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著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明確了關于“加強勞動教育評價”的3條舉措。[4]
1.1評價主體單一,缺乏全面性
人員重視度的弱化和缺失,是導致高職勞動教育評價主體單一、缺乏全面性的主要原因。學生自我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導致學生中出現了較多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愿意參與勞動、不能感受勞動之美的現象,工作上不愿意選擇腳踏實地的基礎勞動性較強的工作,更傾向于一些類似網紅、影視明星等,追逐利益較為輕松、崇尚享樂的勞動模式;教師的不重視,導致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勞動育人的價值很容易就被忽略、淡化,教師沒有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未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更傾向于在專業課上資源的建設,缺乏勞動教育上方式方法的創新以及資源內容上的更新。
1.2評價注重結果,輕過程發展
結構設置尚不完善不科學,是讓高職勞動教育評價注重結果,忽略過程發展的重要原因。高職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實踐能力,勞動教育是為幫助學生提高專業勞動技能,為畢業后適應社會發展,具備較強心理素質、吃苦耐勞、立足崗位、樂于奉獻的勞動品質的重要過程環節。目前,高職勞動教育缺乏自己的系統性,采用“可視”的重結果形式考核評價方式,只關注學生在專業課程、實訓課程、日常打掃等環節中的結果表現,忽略了他們過程中的經歷、體驗和領悟,繼而導致一些原本認知不同的學生沒有得到正向的激勵,其實這部分學生在勞動習慣的養成上是有發展性的提高的,反而促使他們在行動能力和行動態度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習得性無助的現象。
1.3評價形式單調,缺少體驗感
理論層面缺乏系統與特色,是構成高職勞動教育評價形式單一,缺少體驗感的原因之一。勞動教育在“五育”中系統性的發展相對稍微滯后,但隨著“五育并舉”教育體系艱澀的不斷深入,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迎來了它飛速發展的關鍵期。當下,高職勞動教育評價層次上太過單調,內容抽象又泛化、開放且多元、復雜而物化,缺乏深層次體驗,存在“走走過場”“點到即止”的現象,難以真正的實現勞動教育的引導作用。必須發揮勞動教育其自身特色的育人價值,增強學生的參與體驗感,針對區別于“四育”中的薄弱環節加以完善,幫助青年成長成才,推動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2.1全員參與評價,改革評價主體單一的問題
勞動教育評價主體的“全”需要全員的參加,具體可包括:學生自我評價,提高學生勞動自我體驗;教師輔助評價,參與監測與記實性評價;企業參與評價,連接個人與社會的紐帶。教育評價出現問題就說明教育將得不到有效反饋,就無法真正發揮其教育作用,多元主體參與評價的方式,能有效解決單一主體的片面性,幫助學校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成長,在評價的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漸自律的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及態度,從而達到提高自我勞動實踐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的效果。
2.2全程參與評價,改革重結果為導向的問題
勞動教育評價結構的“全”需要關注教育過程中的完善性與科學性,通過勞動評價結構的設置促進學生產生更深層的勞動情感體驗,把教育與評價“嵌套”“融合”起來,滲透到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體驗的過程中進行綜合素養評價,形成對勞動及勞動者的深厚感情,具體設計可以從:設勞動專題必修課過程中開展評價,提升學生的勞動觀念,明白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融入學科專業教育過程中開展評價,加強學生的敬業態度,理解勞動教育的價值意義;組織集體實踐勞動過程中開展評價,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樹立自強意識、自覺態度,讓學生在勞動實踐的體驗中,懂得更尊重勞動者,更珍惜勞動成果,更明白勞動意義。
2.3全方位參與評價,改革內容形式單調的問題
勞動教育評價內容的“全”需要從多角度、多方位協同展開,同時又離不開評價內容的精準,還需擁有自身獨特性。根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文件中提出的要求,勞動教育評價需要在內容上信息明確、拓展優化、簡繁適度、便于實操,再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真正做到讓評價“實效”起來。具體可以系統的從如下方面構建:立足日常生活事務,從日常生活勞動中開展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立與自強意識;掌握專業技能技術,從實習生產勞動中開展評價,有效提升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樹立志愿服務意識,從志愿服務勞動中開展評價,努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使命擔當感。
3.1開設勞動教育的專題課程
勞動教育專題課程的開設可以幫助提高勞動教育專業性。我校根據學生生源特點,針對在校生每學期開設4課時,每年共計8課時的《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勞動教育的通識理論部分,勞動教育的“德育”素養部分,勞動教育的日常打掃部分,勞動教育的集體實踐部分,共計四個部分。課程主要以高職學生對應班級輔導員承擔,發揮其育人與管理的雙重身份,引導教育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擔當責任使命的能力。其中勞動教育課程的成績考核則可由學生自評(20%)、班委參評(40%)、教師綜評(40%),這種多元主體參與評價的方式,注重學生的自我體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養學生對勞動意識內在價值情感的共鳴。
3.2勞動教育融入實訓專業課
勞動教育需要強調社會性,在實習實訓課中進行勞動教育的評價考核,可以讓學生在課中更好的了解崗位的需求,樹立勞動意識,更好的適應職場。我校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基礎教育的融合,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在課程中將勞動教育的培養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考核,融入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等方面,挖掘專業課和基礎課中勞動教育的內涵元素;注重實訓專業課的開設,科學的設計教學理論、實踐、訓練環節,著力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勞動素養。
3.3開展勞動實踐志愿服務活動
勞動教育是需要通過實踐和服務的外在形式來體現的。而志愿服務活動中有關勞動教育實踐的部分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勞動內驅力的,幫助真正建立“非功利”“非壓迫”“游戲化”“體驗式”立場和態度的有效形式。學生能自由的發揮自己體力與智力的同時,讓自己在勞動中感受“幸福感”“自滿感”,讓勞動教育評價形式走向過程化,從“逸”趣活動中受“益”。我校結合專業特色以及學生興趣,為增強學生勞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已組織的相關志愿活動主要包括:紅色湖湘“義工”志愿服務活動,對教學區域班級教室進行美化修補,還大家白凈墻面的校園;遮風擋雨“小紅傘”志愿服務活動,在下雨天為同學們提供雨傘租借服務;文明督導“禁煙”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去吸煙區吸煙,有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心傳遞進社區志愿活動,為福利院、敬老院等特殊關注群體送去關愛與溫暖,等等。
針對前期研究的實地調研情況以及數據搜集,團隊展開的一系列,實踐研究在勞動教育“三全”評價改革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勞動教育評價制度的建設需加強。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加強勞動教育的意義,培養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付出行動。目前,勞動教育的研究范圍偏向宏觀方面,較少從微觀層次探討,實踐層面也缺乏科學獨立的體系,相關制度的建設更需加強。
勞動教育評價結果的應用需提升。勞動教育評價的重視度已經受到各高校的重視,但在結果的運用上還需加強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銜接。對于學生在評優評先、推優入黨、獎學金,等方面作為重要的參考,深化勞動意識,發掘學生中的勞動模范,以榜樣力量引導學生以勞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