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瑞
(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綜合素質人才,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更好的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國家的持續發展添磚加瓦。新時代的發展環境變化飛速,信息時代使人們每天面對著海量的信息,尤其是當下的網絡傳播未得到嚴格的控制,網絡上有海量的信息,容易對當代學生的三觀造成影響,導致學生在迷茫中失去方向,對其未來的人生造成較大的影響。但高職院校實際教學中,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效率較低,課堂教學效果差,部分高職院校不注重理論實踐工作,僅注重課堂理論教學,知識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水平較高,卻不能與其自身的行為和認知有效結合,實踐教學發展滯后,未能更好的塑造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對學生投身社會與積極發展等造成影響。
1.1學生思想政治意識低,未形成正確堅定的核心價值觀
學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土壤,學生一定要具備正確的觀念,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但據實踐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學生的政治素養偏低,部分學生并不能真正的記住或理解新時代重要思想,對各方面知識點的認識較少,不足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堅定的核心價值觀,這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影響較大。上述情況反映我國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理論課教學效果較低,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在教學內容中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確的看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核心內容融入實際教學中,幫助學生真正的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識,能深刻的理解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
1.2教學偏重專業課程,對思政理論課教學重視度低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專業課程非常重視,關注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導致實際教學中未能真正認識到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意義,國家發展的重要思想內容未能充分滲透在教育工作中。國家近年對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性不斷強調,也適當的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思政理論課教學地位,但實際工作中未能徹底落實,這與高職院校任課教師匹配合理性欠佳、專業設置不合理等情況有關,這時思政理論課教學并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思政理論課教學本質上比其他學科教學更枯燥,高職院校的學生涉世未深,大都對時政不感興趣,且高職院校的思政理論課教學通常是大教室講課,教室中囊括大量的學生,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位學生,重點知識未透徹講析,卻還需要花時間保持課堂秩序。據有關調查指出,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都覺得思政理論課教學理解難度較高,學生的思路和教師的思路不能有效統一,且有部分教師不注重思政教育,任學生的意愿,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專注于思政理論課程內容,大部分學生聽課的目的是應對考試,致使思政理論課教學的真正意義未能發揮。
1.3思政理論課教學深度不夠,任課教師水平欠佳
思政理論課教學是一項有深度的工作,任課教師需具備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且具備堅定的三觀,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與意識形態進行正確的引導。高職院校的思政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欠佳,整體師資力量不足,據有關調查顯示,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專業水平不在同水平線上,實際教學效果偏低,致使整體教學質量欠佳[1]。思政理論課教學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學術造詣、教學能力,能對學生們進行專業授課,引導學生了解更多的專業知識,知曉思政理論知識,形成學生自己的思政觀念,能正確的看待國家發展的核心觀念,愿意積極的踐行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思政理論課教師要注重深入淺出的教學,用高職院校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其學習思政理論課的內涵,促使其認識到思政理論課的精髓,對學生自己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由于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要求高,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綜合素質欠佳,不能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教師的綜合能力欠佳。
1.4教學方式傳統,學生不感興趣
高職院校雖是我國教育體制中的重要部分,但據實際調查顯示,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實力欠佳,不具備較強的綜合實力,比如教學環境良好,但真正組織有意義的實踐活動的高職院校較少,致使學生不能將思政理論更好的付諸實踐,缺乏在實際活動中的體會和理解,導致學生不能真正的理解思想政治課程的意義。部分高職院校的階梯教室較少,思政理論課較少單純用口述講課的效果較低,多媒體、PPT等教學資源未能有效發揮作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且對純理論性的教學不感興趣,學習效率較低,不能有效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能力,對其正確價值觀形成的作用較低[2]。高職院校的學生自我約束力欠佳,尤顯得傳統教學方式的效果欠佳,比如實際教學中有學生不認真聽講、不仔細看課件或視頻等,其理論知識學習能力較低,多數學生表現為機械式的刷課、刷題等,并未積極主動的了解思政理論課的內容和意義。據有關調查顯示,高職院校中的部分學生對教師的課程安排并不注重,學習進度與教師的教學進度有較大的差別,許多學生在學期即將結束時,突擊學習各種課程內容,但在實際的課程回顧中發現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識點,考試時大都表現為基本不會。
2.1動員全社會,打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環境
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政意識提高非常重要,不僅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政意識培養,更要動員全社會,使全社會的思政理論課課程教學意識增強,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教學氛圍,相關部門要高度支持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適當的予以政策上的鼓勵。高職院校中的教育工作者要高度認識思想政治教學對學生思想意識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融入,不能用專業課程占用思政理論課,設置適當的教學課程和時長,要求教師根據國家和學校要求安排課程,根據規劃為學生展開思政理論課教學[3]。家庭環境對每位學生的學習影響較大,高職院校要注重動員家長,以家長理解的方式與其及時溝通,使家長在家中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環境和氛圍,與學校共同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思政學習環境,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高職院校要以思政理論課為方法,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和世界,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密切關注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為學生及時糾正思想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政素質和綜合能力,有效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更有效的完善學生的綜合素養,強化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能力。
2.2轉變教育教學理念,重視思政理論課教學
高職院校中的思政理論課教學最終目的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輸送專業型人才,關系著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要在學校中高度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思想政治能力的提高,使學生能為社會主義發展作貢獻,有效推動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高職院校的學生需要了解更多專業的思政理論知識,掌握具備實踐性的理念,能知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點,適應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說明高職院校學生需具備良好的思政實踐能力,學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關注思政理論課教學,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政實踐能力。高職院校的思政理論課教學要注重教學理念的轉變,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知識不能僅是單純的死記硬背,要高度重視實踐性,從而有效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高職院校的實際教學中要關注教學模式的改變,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適當的融入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正確認識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性,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式,重點是將理論和實踐深度融合,不斷強化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2.3深化思政理論課教學,注重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教育
高職院校要不斷深化思政理論課教學,深度認識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較低的原因,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各方面問題,尤其是注重教師和學生共同教育。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教學,也要高度重視教師教育工作,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緊密的聯系教師與學生,且教師要以服務學生的態度與其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真正的了解每位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良好適宜的思政理論課教學。教師要正確認識教育教學的目的和主體,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要深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日常生活情況,予以學生適當的針對性教學和指導,以確保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思政理論課教師不能僅為學生進行概念灌輸式教學,關注學生的感受和興趣等,了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與學生積極的展開學術討論,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知識,更好的吸收各種理論內容,從而有效增強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正確的看待和認知世界與社會發展,懂得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核心,學習符合國家發展的專業技術,并強化自己的思想觀念,為學生投入社會中奠定基礎,能在社會實踐中更好的運用思政理論。
2.4豐富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提高要注重教學方法的豐富,使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感興趣,愿意積極主動的學習,有效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思政理論課教學效果。高職院校要注重實踐教學投資,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分配轉款專項資金,確保資金全部用于思政理論課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思政理論,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促使學生深刻體驗各種思想政治知識,更好的應用思政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參與思政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有效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能力。高職院校要適當的集合社會力量,為思政理論課教學實踐活動贏得更多的投資,以確保每項實踐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有效深化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
思政理論課教學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思政理論知識得以不斷實踐,增強學生的社會思想政治實踐能力,有效提高高職院校的思政理論課教學成果,使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作用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思想意識的正確引導,教師潛移默化、立德樹人對學生思政學習也有著積極幫助,學生能深刻的理解思政理論知識,愿意積極的實踐,積累更多的社會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健康正常,以自己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為國家發展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