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菁
(隴南市成縣文化館,甘肅 隴南 742500)
1.1.1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覆蓋鄉村
在鄉村振興中,我國大力扶持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包括農村貧困地區。為了做好鄉村文化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大力開展鄉村基層文化建設,特別是黨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是包括鄉村文化在內的全面振興,農村地區的人民群眾不僅生活上步入小康,在精神文化層面也要達到鄉村振興的要求,當前我國在所有的農村均建立了文化活動室。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在大部分的農村所在的鄉鎮建立了綜合文化站,并且在全國農村地區建立了覆蓋面廣闊的不同標準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在基層文化建設中,我國的許多地區還建成了農家書屋、儒學講堂等文化項目場所。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的基層文化建設。
1.1.2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項目
我國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包括農村基層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結合貧困地區的人文背景,實施了讓農民看到喜聞樂見的文化推廣項目,例如,有些地區到農村地區放電影、進行地方戲劇演出等群眾喜愛的文化項目。還有的地區舉辦了多場次的唐詩宋詞大賽等讀書項目。由于在鄉村振興中,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的情況下隨之而來的就是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因此,國家強化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和勞動熱情[2]。在文化惠民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使文化惠民工程項目發揮了很好的社會效果。此外,通過文化惠民工程項目的實施,也進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的服務體驗意識,進而帶動了文化服務的整體水平的提升。據統計,在鄉村的基層文化建設中,我國共計建立20 000多個文化惠民工程項目,這些項目的推廣實施有效地推動了鄉村文化振興事業的發展。
1.1.3 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一是很多鄉村針對基層文化的建設需求,結合本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強化文化遺產的挖掘,例如在許多鄉村建立了遺產名單,比較著名的有鄉村記憶等項目。還有很多農村地區在基層文化建設中根據本地的文化遺產分布情況,建立了鄉村博物館。在基層文化建設中,農村在全國范圍內累計有19 500多個文化項目列入了鄉村遺產名單。二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建立了專門的保護基地。三是組建了鄉村文化建設的推廣團隊,團隊的成員大都來自于鄉村所在的文化推廣服務志愿者,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演出活動,受到了所在地農民群眾的歡迎,并且很多群眾也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
1.2.1 有些地區在思想認識上不夠重視
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我國農村地區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振興中的基層文化建設還存在著較多的思想認識問題和資金投入較少的問題。較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在部分地區的鄉村振興中,對于農村的經濟建設比較重視,各方面包括資金在內的投入也較多。但是,對于農村地區的基層文化建設項目則是存在認識不到位的消極情況,許多人認為,鄉村振興就是讓農民群眾在生活上過上好日子就行,至于文化建設,那就應當放到次要的地位。在基層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方面則較少,并且文化建設的資金來源大都是單純地依靠地方財政的預算資金。在基層文化建設中,表現得較為被動。依托于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較大程度上落后于經濟建設的進度,文化服務項目則是流于形式,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造成了農民群眾失去了對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振興的積極性,具體表現為不主動參與文化建設項目[3]。
1.2.2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
在農村地區的基層文化建設中,沒有緊緊依靠廣大的人民群眾。許多地方只是按照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管理部門的想法行事,沒有調查研究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什么,人民群眾喜歡哪種形式的文化項目。更有甚者,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與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的意愿相背離,走到群眾文化需求的反面,造成農民群眾的不配合甚至是反對的情況。還有些基層文化推廣部門,在文化建設中搞形式主義,擺空架子,沒有實際的文化建設內容,這嚴重挫傷了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什么?農民群眾喜愛的文化項目是什么?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基層文化建設中搞清楚,只有搞清楚這些最為關鍵的文化建設受眾基本情況,才能夠推出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項目。但是在具體的文化建設過程中,有些地方根本不對人民群眾基本文化訴求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脫離群眾去搞文化建設,所取得的結果可想而知。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在文化建設中應當依靠廣大的農民群眾,腳踏實地地面對農村這個文化戰場,只有這樣才能將黨的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落到實處,也才能真正會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和積極參與[4]。
1.2.3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沒有鮮明的本地文化特色
在我國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存在著千村萬落,在形式上高度相似甚至是一模一樣的文化建設形式。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基層文化項目例如文化廣場、村圖書館等幾乎是同一個模板設計出來的。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推出的文化建設載體沒有鮮明的、有別于他人的特色。從本質上來看,這是一種文化建設的懶惰行為。別人搞什么文化建設項目,自己不去思考如何設計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設項目,只是把別人的做法照搬照抄。這層面表現較為突出的是,例如在老年農民的文化活動中,某個地方的廣場舞文化項目搞得很好,馬上就會有很多的農村在文化建設中學習別人的廣場舞推廣經驗。筆者在此并不是說這類的學習不好或者不能在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中推廣,而是認為學習人家的做法也可以,但更重要的是要推陳出新,搞出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照用。總之,在基層文化建設中,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文化需求各不相同,農村地區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底蘊也各不相同,最好的做法是根據本地區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底蘊,設計出適合當地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基層文化建設項目,打造出具有本地特征的特色文化建設項目[5]。
1.2.4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缺乏專業型的文化服務人才
在當下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急需大批量的專業文化服務人員。雖然大部分從事基層文化建設的服務人員有著較高工作積極性和熱情,還有一定的文化服務素養,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具體情況的復雜性,需要更多懂得存在于農村地區傳統文化技藝的文化保護型人才。例如,目前在許多農村地區,有很多傳統的民間藝術和民間技藝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失傳窘境。如果要保護這些民間藝術文化資產,就必須有這些資源的人才。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民間的文化資產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在較為久遠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而今天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數字時代情況下,這些民間的文化資產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形象地說,也就是如果今天的人們再從事專業的民間技藝和文化藝術工作的話,有可能就導致收入較少,甚至到無法生存下去的境地。同時,也應看到的是,目前專門從事民間技藝傳承行業的人才由于收入較低,紛紛流向高收入的行業,由此更加劇了民間技藝傳承人才匱乏之勢。所以,從這一層面而言,對于這些民間的技藝和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應當由政府層面培養專業的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人才,只有這樣也才能激發人民群眾對民間文化技藝的傳承熱情。
2.1.1 多角度多元維度強化宣傳
在宣傳過程中,應當采取適合當今時代要求的宣傳手段,使用先進的基于互聯網宣傳措施和方法,促使負責基層文化建設的干部從內心深處根植鄉村文化振興的責任意識,并且深入到基層農村的多個地區,讓廣大農村地區的人民群眾意識到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意義,從而為我國鄉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推廣打下良好群眾基礎。與此同時,不斷更新以往行之有效的有群眾參與的民間文化活動,并賦予有正能量時代感強的特色內容,讓鄉村文化建設跟上時代發展的頻率[6]。
2.1.2 將基層文化建設納入領導考核
在我國地方政策層面,各級政府應當制定和落實有關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配套的扶持性政策,并強化落實鄉村文化建設行動監督機制。此外,為了進一步強化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工作力度,應當將鄉村文化建設開展情況納入對地方干部的政績考核之中。具體是,制定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與領導干部掛鉤的考核政策,并納入領導干部的人才選拔之中。在對領導干部文化建設的考核中,應當細化對基層文化建設的項目考核,考核時實行群眾監督制度;各項規定的制度條款應當可執行性強,不能實行考核上的形式主義。唯有如此,才能促使領導干部俯下身子,積極開展鄉村文化建設。
2.1.3 實行文化需求的預約制度
所謂文化需求的預約制度,是指文化建設的各個相關方,即農民群眾、文化建設干部通過依托互聯網平臺的各類交流軟件,實行文化需求預約訂制制度。在這個制度下,農民群眾通過交流軟件(例如微信),將自己所需要的文化建設需求項目發送到交流軟件系統面板上,然后文化建設方面的管理人員進行整理加工,制定出相應的文化宣傳項目名目,按照這個基于交流平臺采集到的農民群眾文化建設需求名單,文化建設服務人員進行相應的項目宣傳、演出或者開展活動。這種方式比較符合新時代的鄉村文化建設環境,也較為容易得到農民群眾的支持和積極參與。
2.1.4 實行靈活的人才引進政策
面對民間技藝人才的匱乏,建議在農村地區實行靈活招攬人才的措施。實際上,在農村地區并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對人才的用工制度不完善甚至沒有建立。具體的操作是,基于實際現狀即民間技藝人才收入較低的情況,建議實行兼職的方式,對于以兼職方式從事民間技藝推廣的人才,可根據情況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民間技藝專長的人才在從事本職工作獲得收入的同時,參與民間技藝的推廣活動也可以掙得一定的資金收入。實施這一靈活的措施,無疑會大大激發人才對民間技藝工作的積極性,推動民間技藝的傳承和推廣[7]。
2.2.1 整合鄉村文化的價值觀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上,形成了博大豐厚的傳統文化,這些愈久彌新的優秀文化一直是中國人民血脈中的基因。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豐厚的傳統文化大都是基于農業生產、農業社會產生和發展的,自然離不開鄉村。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傳統文化中也存在封建思想的糟粕,這些封建文化的糟粕目前還在鄉村社會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農村基層文化的開展應當基于目前鄉村文化的現實,剔除封建落后的糟粕,弘揚鄉村文化中的精髓,這就是所說的鄉村文化價值觀整合。經過整合后的優秀傳統文化,將會呈現出勃勃生機[8]。鄉村文化價值觀的整合就是進行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石。
2.2.2 弘揚鄉村傳統文化中的中華美德
在我國鄉村文化中有著極為豐富的中華傳統美德,例如與鄰為善、勤儉持家、在處理鄰居的糾紛時“讓他三分又如何”、尊老愛幼以及倡導家庭和諧等等,不勝枚舉。對于這些傳統的中華美德,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應當大力發揚。鄉村文化的振興,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鄉村的振興,從這一意義上來看,這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目標之一。在以往的文化建設過程中,往往鄉村文化建設的側重點放在孝悌文化上,多是倡導人們要孝敬老人,而對于其他傳統文化的美德宣傳得較少。也就是說,以往的鄉村文化建設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不夠全面和系統,全面系統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應當是今后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重點工作。
2.2.3 積極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模式的創新
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應當立足于鄉村振興的實際開展情況,積極進行文化建設的工作模式創新,探索更加有效、更加符合農民群眾需求的新模式。當前鄉村文化建設中文化服務工作基本上還是沿襲以往的推廣模式,但是,時代的進步和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為新時期鄉村文化建設的模式創新提供了堅實的軟硬件支撐。文化建設模式創新的具體特征:一是應當符合基于互聯網數據時代特征的文化建設模式;二是應當滿足文化建設人人參與的需求,例如可以采取舉辦歌詠比賽等各種群眾參與度高的文體形式,提高活動的吸引力[9];三是創新的模式應當是動態的、不斷優化更新的,而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建設模式。只有滿足以上這三個特征的模式創新,才能為基層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新的動能,產生更好的社會效果。
2.3.1 推動當地歷史文化底蘊的載體建設
所謂歷史文化載體建設是指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進行挖掘和推廣的活動。我國幅員遼闊,基本上每個地區都有歷史文化古跡,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同時,地方財政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專款專用,扶持鄉村文化振興事業[10]。
2.3.2 基層文化建設要強化革命歷史教育
在基層農村文化建設中,應當利用包括烈士陵園在內的革命題材進行教育,這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建設的方式一是在清明節組織鄉村的農民群眾到烈士陵園祭掃革命烈士墓,二是利用國慶節等節日對鄉村農民群眾開展專題教育。通過這些革命教育,可以使農民群眾更加熱愛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綜上所述,我國的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累累碩果,但是也應當關注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新時期為了實現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振興,應當立足國情,積極采取依靠農村人民群眾的方針,有策略、有重點地推進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全面完成鄉村文化振興事業,為實現黨的下一個一百年目標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