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瑜,王靈敏
(1.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7;2.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廣西 南寧 530001)
自2004年以來,教育部等部門連續出臺相關政策,推進實訓基地由單一、獨立個體建設向多元共建、共管、共享發展,形成集教學、生產、科研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公共實訓基地[1-2]。2020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上對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總體要求、公共實訓基地的定位、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公共實訓基地的使用、公共實訓基地的保障、組織實施這六大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進一步統籌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建設,推動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職業院校要以指導意見為綱領,結合院校發展規劃和教學特色,統籌各方資源和條件,建設適合自身教學需求和科研發展的共享型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能有效提高實訓基地和設備利用率,減少重復性投入,適應企業用人需求,保證教學質量,促進校企合作,拓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3]。目前,實訓基地共建共享主要是政府主導下的學校、企業、行業等多元主體投資實訓基地建設模式[4],具體有引資型、引智型、投資型等多種建設方案。一大批優秀的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建成,有效解決了職業院校實踐教學不實、校企合作不深、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及社會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2]。
目前,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主要針對某一學科、專業群或行業進行,跨學科、跨行業進行聯合建設的不多,院校內部二級學院或系部之間因經費管理、學科差異等,導致校內的實訓基地共建共享仍有壁壘,仍存在各自建設、各自使用的情況。這違背了共建共享原則,降低了校內實訓基地和設備的利用率,造成了重復建設,經費和資源浪費。因此,從職業院校整體布局出發,實施實訓基地跨學科共建共享,對節約實訓基地建設經費、提高實訓基地利用率、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科之間的建設、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實訓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是校企合作的一種形式,通過校企合作有效打通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壁壘,讓教師了解現代科技發展和企業人才需求,讓學生具備符合企業需求的實踐能力,讓企業獲得所需人才,從總體上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人才互用,交流互動,極大提高了資源利用和運營效率,實現校企共贏[5],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由于用人單位對農機專業人才需求量相較于機械制造、汽車等專業人才需求量小很多,因此,農機專業招生規模不大,招生人數一般在30~50人,且僅在涉農高校或綜合性大學開設。實訓基地建設經費一般按照學生人數比例劃分,招生人數過少,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同時,農機專業實訓基地主要應用于農機專業教學實訓,覆蓋面太窄,院校管理層也會從資金投入產出比來考慮,有意減少農機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經費。因此,會造成對農機專業建設的不重視[6],在農機專業實訓基地建設上出現資金不足、設備采購更新跟不上時代變化的情況。
農業機械涵蓋范圍廣,種類繁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通常是指在各種農作物種植業或者各種畜牧業,初次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使用的農業機械,主要用來幫助完成農、畜產品的初次生產加工以及殘渣處理等工作[7-8]。我國國土面積大,幅員遼闊,各省市地區氣候、地理特點不同,農業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因此,在農機實訓設備采購過程中存在選擇難題。在資金相對緊張的情況下,選擇適合當地農業產業和符合地域特色的農機實訓設備尤為重要。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為例,農機實訓設備主要集中在水稻聯合收割機、植保無人機、輪式拖拉機、小型噴灌設備、割灌機等。
由于農機專業招生人數少,不能獨立建設成一個二級學院或系部,往往與農學或機電相關專業組成一個院系。師生人數少,在院系缺乏話語權,各種資源分配不占優勢,沒有能真正能進入田間地頭實踐的試驗田。而且農機專業相對于農學、機電類專業來說,不屬于同一個學科門類,從而形成了一個界限,使得農機專業與農學、機電等專業難以融合。如果農機專業與機電專業共同組成一個院系,這種情況下幾乎沒有可以用于農機實訓的生產試驗基地。在農機實訓課程開展時,農學專業的試驗田很少開放給農機專業學生,因此,農機專業學生很難進行實際環境下的農機實訓操作,只能在封閉路段進行模擬操作,降低教學質量和實訓效果。
實訓基地校企共建共享需要堅持統籌融合、合理布局、開放共享、聚焦重點和高效利用等六大基本原則[9],在農機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未能完全堅持這六大基本原則。
第一,學校缺乏統籌規劃。當前,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等活動主要是以二級學院或系部為主體進行,對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缺乏全校性的統籌規劃。很少有同一院校多個院系與某一企業或行業共同建設實訓基地,進行校企合作,大多各自為戰,各自建設和使用。在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時,未能結合當地人力資源情況和產業發展特點,僅考慮少數企業和單一學科或某一院系的情況來規劃設計,造成實訓基地覆蓋面過窄、功能過于單一,僅能適用于部分專業課程的實訓教學和企業的生產活動,對其他企業、相關專業缺乏吸引力,同時對當地經濟建設和發展缺少推動力。
第二,實訓設備利用率較低。農機實訓設備功能單一,僅有農機專業學生使用,而農機專業人數較少,造成農機設備使用率低,設備長久放置。長久放置的設備容易出現故障,為了保證設備正常,需要安排專業人員定期維護保養農機設備,增加人力和經費支出。
第三,校企合作缺乏共同利益點。廣西是農業大省,但廣西實力較強的農機企業較少,薪資待遇較低,工作環境較差。農機專業畢業的學生不愿意進入農機企業就業,農機專業學生就業困難[10],就業對口率不高。農機企業不能通過校企合作獲得所需的技術人才,不愿意花費過多的資金和精力在校企合作上;而影響力較弱的農機企業對學校的教學實訓、基地建設以及師資力量的提升幫助較少,對校企合作缺乏興趣。因此,農機專業校企合作存在困難,無法得到企業有力的技術支撐。
對于職業院校實訓基地跨學科共建共享勢必需要從學校層面來全局統籌規劃,相對于某一學科建設僅涉及某一個院系,布局更合理,考慮更周到,以學校全局來考量和規劃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在全校范圍內合理規劃和調配資源和人力,很好地實現基地共建、資源共享,同時也能更好地節約資金資源,避免各二級學院或系部之間的重復建設。許多院校如金工實習、物理實驗、電工電子實訓等公共課實訓教學基地都采用此方式,通過學校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校內各院系都能共享使用,以此減少資源浪費,提高利用率。
許多學科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相互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聯系。如近年無人機行業快速發展,廣泛應用于農業、氣象、影視、供電、防災、物流等眾多行業,就是因為無人機行業的興起和發展,極大地促使了眾多行業和技術的快速發展。實訓基地跨學科共建共享也是一樣,以某一個學科或專業群建設為核心,帶領相互關聯的學科專業共同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進步和發展,也同樣會相互促進,不斷發展。
實訓基地跨學科共建共享,更多的是以本校人員共同參與,以學校為主導,以教學實訓為目的建設實訓基地,講求高效節約,不會盲目追求設備先進,門類齊全。在不斷建設和使用中,師生團隊共同規劃,自主研發改進新的設備設施。通過不同學科人員之間的交流碰撞,共同創新,不斷打造和完善一個功能齊全、適用于自身學科特色的實訓基地,而在此過程中師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以學校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全面規劃,充分掌握農機專業及相關院系專業教學實訓需求和未來發展規劃,聯合校企合作企業共同制定實訓基地建設方案,以學校層面對農機實訓基地進行資金投入、設備和人員管理,避免各二級學院、各學科之間相互競爭和制約,以全局為重,實現資源設備共建共享,合理安排使用。
各使用單位積極響應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制度,調撥人力物力,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建設和管理任務。對于相互關聯的實訓設施設備,做好溝通協調,相互協助,共同建設,共享使用。避免溝通不暢,顧此失彼,造成重復建設和浪費。
學校設立實訓設施設備改造、研究的專項政策和資金支持。當實訓基地設施設備不適應教學實訓時,可以聯合校內各學科的師生及合作企業一起攻關,對現有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或開發新的適用于實訓教學的設備,使實訓基地不斷發展,同時減少對設備采購的依賴,減少建設經費。
除某一專業專用實訓基地以外,其他相關專業學科、公共課程等的實訓基地建設需要由學校統一安排、統一建設和管理。通過多方調查研究、征求意見、討論論證后,再根據學校教學和資源實際情況制定實訓基地建設方案,提供建設經費,安排建設管理人員,盡量做到統籌兼顧,效能最大,避免基地功能單一,受益面窄。實訓基地使用和管理由學校統一安排,根據使用情況靈活調整。
對于校內實訓基地,以教學實訓科研為主,實際生產為輔,適用于學校實踐課程的教學實訓、技能競賽、職業技能培訓考核。由學校統籌規劃,農機、農學、畜牧、食品等專業共同提供建設要求,企業根據當地產業發展情況,提供建設意見、管理指導和設備技術支持。對于通用農機實訓設備設施,如拖拉機、耕地設備、灌溉設備、水稻收割機等由農機專業或企業負責,其他相關專業輔助實施;對于大型專用設備,如溫室大棚、養殖設備、食品釀造設備等由相應學科專業和企業負責,農機專業協助實施。
對于校外實訓基地,以企業生產為主,教學實訓科研為輔,適用于學生離校后的企業頂崗實習和教師的企業實踐鍛煉。由企業統籌規劃,學校及相關專業提供適合工學結合的建設需求和技術指導,共同探討學生企業實踐的管理制度和辦法。
在實訓基地建設完成以后,為了避免使用單位教學實訓安排存在沖突,學校統一進行管理,根據實際使用需求合理安排使用時間和場地。對于實訓材料,由各使用單位按時按需申報,由學校統一采購,避免各自采購造成浪費。同樣,設備的維護管理也需要由學校安排專人負責,避免使用單位之間存在相互推諉。實訓基地的使用本著公平公正原則,按需合理分配使用,不能厚此薄彼,引起矛盾和不滿,影響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管理。
通過農機專業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農閑進廠、農忙下鄉”[11]的學用結合制度。在種植和食品加工工作較少,即“農閑”時,農機專業的師生就進入實訓基地對設備進行維護保養,完成相應的理論及實訓課程;當到了農作物收獲和食品加工旺季,即“農忙”時,農機專業的師生以及其他學科的師生,一同組織相應的機器設備進入實際的田間地頭和食品工廠進行農作物收獲和食品加工,進行真實的生產實訓,共同完成生產任務,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目的。
目前,實訓基地建設過多依賴設備采購,采購的儀器設備并不一定適合學校的教學實訓,同時,過時淘汰的儀器設備只能報廢,造成很大的浪費。學校應該以本校的教學實訓需求為導向,設立專項實訓基地建設和實訓設備設計開發的基金,用于實訓基地和實訓設備的建設開發。重點支持交叉關聯學科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及實訓設備的改造開發,既解決實訓設備采購功能不匹配的問題,又提高了師生自主創新能力,減少對設備企業的依賴[12-13]。
在整個實訓基地共建共享過程中可能存在某一企業、學校、院系等因資金、未來規劃發生變化而退出實訓基地的持續建設。因此,需要制定完整的校企替換制度。不能因某一企業、院系的退出導致整個建設項目停止。在建設之前做好相應的預案,避免某一單位建設任務和責任過大,直接影響整個項目的情況。主要由學校進行主導,形成建設領導小組,對于某些企業或院系退出,則根據情況適當調整建設規劃或增加其他企業和院系繼續開展后續建設[14]。
實訓基地共建共享能兼顧各相關專業、企業、行業的教學、實訓、生產、科研等需求,但是涉及不同專業、行業人員較多,人員復雜,知識體系各不相同,對實訓環境、設備設施安全認知不同,應對共同使用實訓基地的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安全培訓和安全管理。如進行電氣設備、農機設備、特種設備、無人機等安全操作培訓,涉及化學、醫藥、農藥等物品使用以及消防應急等培訓。
通過學校主導,統籌管理,校企合作,使用單位各司其職,共同參與農機專業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可以讓實訓基地更能滿足不同院系和學科專業的教學實訓需求,有效增加實訓基地使用功能,提高實訓基地、設施設備使用效率。通過跨學科的溝通協作,共同開發,建設更適合教學需要的實訓基地和設施設備,減少對設備采購的依賴,提高學校的自主性,同時也提高師生團隊自主創新能力,使實訓基地建設持續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