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群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2018年8月23日和2019年8月12日 受臺 風 影響,山東省壽光市大面積受災,全市啟動緊急預警,上下聯動,全市廣大人民群眾萬眾一心將損失降到了最低,但仍給廣大市民尤其是農民帶來了不可逆的損失。2018年和2019年的這兩次洪澇災害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壽光作為蔬菜之鄉,壽光蔬菜大棚大面積受災也給全國的蔬菜價格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2018年8月23日,壽光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壽光總受災人口達到50.5萬人,15個鎮(街區)都不同程度受災,累計組織緊急疏散村莊89個,緊急轉移安置群眾62 462人,農作物受損面積3.5萬公頃,大棚受災10.6萬個,養殖棚受災2 000多個,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嚴重的損失。
2019年8月12日,壽光市又受臺風“利奇馬”影響,普降特大暴雨,無論是在平均降雨量還是折合降水量方面都遠超上年,降水量也是自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的。
農業保險是農業保障體系的重要的環節,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和農村經濟增長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1]。山東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農業對于山東省的經濟支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農業經營管理過程中,風險眾多,受自然災害影響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災害的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就更加突出了農業保險對于農業的重要影響,農民也不得不通過這種方式來轉嫁風險,但在農業保險以及相關政策推行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
2006年,為了防范農業潛在的風險,山東省政府開始在章丘、壽光、臨清3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在政府主導下,實行財政撥款的政策性扶持與保險公司商業化運作相結合、專門針對農業的保險。自2006年山東農業保險試點改革政策以來,保險種類不斷增多,保費收入不斷增加,自2015年以來,山東省農業保費收入已經能在全國排到前十,但山東作為農業大省以及全國GDP大省,與黑龍江、新疆相比,農業保費收入相差甚遠,仍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在2006年這次試點中,壽光試點的農業險種有兩種:蔬菜大棚政策性保險和小麥政策性保險,這主要是根據當時農業的發展而定的。在本次試點中,蔬菜大棚計劃承保5萬畝,凡是符合條件的冬暖式大棚及棚內種植的蔬菜均可列入保險標的的范圍。本次保險的承保期限為6個月,保險金額按棚體的主要材料分項,總計最大賠償額為6 000元。保險費為100元/畝,其中政府補貼40%,農戶負擔60%。政府補貼部分由省、市、縣三級財政分擔,分攤比例為3∶3∶4。但是,在當時參保的農戶少之又少,2006年的數據沒有找到,但是分析一下在政策性試點7年后和10年后壽光市農業保險的發展情況就可以看出農業保險發展的問題。
2013年壽光市全市爭取到了10萬畝的財政補貼,但最終入保農戶僅有8 644戶,只有14 400余畝的大棚入保,入保比例不到計劃的15%,更別提占全部農戶的比重了。截至2017年,壽光市溫室大棚數量已達14.7萬個,參保的大棚數量僅有120個,相應的參保率僅有0.082%,不到千分之一。
2017年壽光市溫室大棚數量已達14.7萬個,2018年臺風過后受災大棚數量為10.6萬個,受災比例超過2/3,但整體參保率卻不足千分之一。
2019年臺風過后的調查數據顯示,壽光市溫室大棚投保已達7萬畝,是2018年全年投保數量的92倍。相比1年前,壽光全市受災數量約為10.6萬個,參保的大棚數量僅有120個,投保率已有較大增長。其中,本次政策性溫室大棚保險期限為1年,責任范圍包括由于風災、雹災、洪澇等自然災害造成溫室大棚損毀及棚內作物直接損失。
在本次政策性農業保險中,溫室大棚保險投保標準主要分為四檔。以日光溫室大棚為例,第一檔保費為240元/畝,相對應的最大保額為1.7萬元;第二檔保費340元/畝,相對應的最大保額為2.9萬元;第三檔保費560元/畝,相對應的最大保額為4.55萬元;第四檔保費680元/畝,相對應的最大保額為5.8萬元。其中保費政府補貼65%,個人承擔35%。此外,該保險實行無賠償優待政策,即在上1年保險期限內無賠款,第2年繼續投保同標準的內容,第2年起按單位標準保費的80%繳納。在賠償方面,約定“溫室大棚發生全部損失時,最高賠償金額以各分項保額上限為準,發生部分損失時,根據各分項保險金額的損失程度單獨計算賠償金”。
雖然從數據上來看,2019年的投保狀況較2018年有所改觀,但實際調研后就會發現,很大一部分是風險來臨前投保的,也就是在風險完全可預見的情況下,農民進行投保的。
首先,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知道得比較少,對于風險的預防觀念也不強。大部分農民都無法認識或者是不認可農業保險是轉嫁風險的一個好途徑,更不會運用保險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其次,很多農民對待保險的觀念存在一定的問題,自然而然也不會認可農業保險,大多數人都認為購買農業保險是加重自己的負擔,并沒有考慮到保險是對未來風險的預防,這一部分人對自然災害的發生存在僥幸心理[2]。
農業保險的投保率低,農戶投保積極性不高,其實除了僥幸心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農業保險很大程度上沒有滿足農民的需求,也就是農業保險的賠付額度偏低,即使農民購買了保險,風險發生之后,農保的補償給農民帶來的獲得感并不高。下面以壽光溫室大棚為例,前面提到2006年政策試點的時候,農業保險的最高賠付額是6 000元,然后到了2013年,7年過去了,每畝的賠付上限仍然只是6 000元,但是在2013年的時候一個溫室大棚的建造成本已經高達10萬元以上了,這樣對于投保標的來說賠付額顯然偏低。雖然政府在保費上的補貼多了10元,但是農戶仍然要自掏50%。新的保費是按照省級補貼10%,濰坊市補貼15%,壽光市財政補貼25%,農民自籌50%的標準給予補貼。直到2017年情況才有所好轉,保險期限由原來的6個月提高到了8個月,每畝保費提高到了400元,政府仍然補貼50%,賠付上限也提高到了2萬元,看起來好像是情況有了比較大的轉變,但與此同時,溫室大棚的建造成本也提升到了20萬元。這種保險金額的賠付與保險標的的價值遠遠不成正比,這給農民帶來的感覺就是農業保險能夠給予的保障非常有限。因此,雖然政策性農業保險從2006年就開始宣傳了,但投保的農戶卻一年比一年少。
對農民來說,沒有自然災害時保費白交,自然災害發生時即使投保了,得到的賠償也少之又少,農戶感覺不到農業保險真正能給他們帶來多大的保障,即使災后得到了補償農民的獲得感也不高,這樣農業保險的地位就非常尷尬。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是保險公司,保險公司都是以盈利為目的,而農業保險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顯然不是一種好的盈利性產品,農業保險的賠付率在各大險種之中是最高的,甚至有的年份達到100%。德州是山東省政策性農險覆蓋率最高的,以該市為例,該市政策性農險由人保財險和中華保險兩家公司承保。2012年,兩家公司保費收入合計1億元,總賠付金額為3.4億元;2013年,保費收入合計1.44億元,總賠付金額為2.8億元,連續兩年都大幅虧損。中國人保海南公司財險農險處總經理林尤儒曾稱,該公司于2007年參與農業險市場,運營一直虧損。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市場越來越大,但是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市場做得越大,則意味著賠得越多。
農業保險的發展離不開專業的人才。但在我國從事農業保險的人員卻相對較少,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專業的人才,專業人才的短缺也是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緩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3-6]。此外,現有從業者尤其是保險代理人專業素養參差不齊,這不僅會給農業保險的受眾帶來不好的印象,也會讓我國居民對保險行業產生質疑。在保險行業中,精算師必不可少,但從事農業保險的精算師卻非常少。這樣一來,在農業災害發生之后,市場上就會缺乏足夠數量的專業人才作支撐,繼而阻礙農業保險的發展。
保險公司作為主要承保單位成為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主體,對于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從事農業保險承保的保險公司首先要肩負起推動農業保險平穩發展的重任,要大力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為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排憂解難。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改革:一要創新農業保險的產品,對于農民來說,承保主體是誰其實不重要,更吸引農戶的還是一個好的農業保險產品。只要產品有足夠的吸引力,哪怕政府補貼力度降低,農戶也會自愿投保。同時也要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提高投保率,提高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7]。二要加強農業保險公司的內部監督與控制,強化對于投保和理賠流程的監管,避免保險欺詐事件的發生。同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員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保險公司整體的形象。
在我國農業保險自發展以來一直都采取以政府為引領,以保險公司為承保主體的發展模式,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制定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來吸引保險公司以及農戶開展農業保險項目。為了進一步實現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相關稅務部門可以加大對保險公司的稅收政策扶持,比如可以允許保險公司進行稅前各個項目抵扣,同時也可以擴大免稅范圍,將免稅范圍擴大到農業機械保險、房租保險等領域來支持和促進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保險公司的支持,更離開不政府的扶持,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政策性因素的支持,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8]。但是,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體制下,市場是主體,政府扶持是輔助。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可以充分發揮政府的扶持作用從而在獲得政府扶持的基礎上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同時保險公司還要全面調動員工積極性,通過各種宣傳讓更多的農戶了解農業保險進而提升農戶的參保意愿[9]。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是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我國農民基數更是非常龐大,為了充分發揮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結合實際情況全面推行惠農政策的宣傳和推廣,增強農民的投保意愿,讓農民對農業保險進一步了解,讓農戶對農業保險做到清楚明白,讓農民明白在從事農業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發生后農業保險對于災后恢復的積極作用,從而鼓勵農民積極參保,抵御風險[10]。
農業保險相關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就會導致騙保的事情時常發生,進而給保險公司甚至國家政府帶來損失。本來農業保險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就是很難盈利的產品,再加上保險欺詐時常發生,更是讓保險公司入不敷出。因此,為了農業保險的平穩發展,一定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讓完善法律的體系為農業保險的發展作支撐。同時,對于農業保險法律體系建設帶來的不利影響,需將農業保險由政策性規定變為法律性規定,為市場的規范發展提供更多保障。
從山東省壽光市2018年和2019年受洪澇災害情況來看,在2018年洪澇災害第一次發生時,投保農戶少之又少,這就意味著洪澇災害之后的保障僅僅只能依靠政府的補貼,但是政府的補貼力度非常有限。因此,突如其來的洪澇災害,對壽光市全體從事農業的人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且這種損失是短時間內難以恢復的,在此過程中農業保險對于農民的保障程度非常有限。2019年臺風再次來臨時,部分地區村民投保率達到98%,但是災后賠付以及賠付額對于損失額的彌補程度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要知道現在一個150米的蔬菜大棚建設成本就達到了25萬元,而農業保險最高賠付額也不足5萬元。此 外,壽光市這兩次受災都是在8月份臺風來臨帶來的強降雨引發的洪澇災害,8月份正值蔬菜產出的季節,對于農產品帶來的損失數額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農業保險的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政府需要發揮領導作用,保險公司也要積極地配合,讓農業保險真正能成為農民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