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 刁俊麗 王世文(蘇州科技大學)
生物醫藥產業是蘇州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目前已初步形成昆山市、工業園區、吳中區、高新區等特色產業板塊,完成從孵化、中試到產業化的完整產業鏈搭建[1]。金融支持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保障,近年來,蘇州科技金融不斷創新,在支持生物醫藥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面臨挑戰和瓶頸。本文基于發展現狀研究其存在的不足與挑戰,為優化蘇州市科技金融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出具體對策建議,對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金融對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給予了多方面有效支持,在政策化、體系化、模式化探索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具有較強的啟示性。
首先,科技金融體系為生物醫藥發展創造了良好創新生態。早在2009年蘇州就出臺了相關政策,是國內最早開展科技金融系統性改革的城市之一。近年來,《關于打造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對科技金融發展予以具體規劃,蘇州科技金融模式已初步形成并產生積極影響。完善的科技金融體系對生物醫藥產業持續賦能,構成了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
其次,生物醫藥發展政策對科技金融專業化發展進行了系統部署。近年來,圍繞“力爭在十年內打造成為國際知名和國內最有競爭力、最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關于加快推進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密集出臺。有關文件對科技金融助力工作進行了更直接和更系統的部署。除蘇州市市級文件之外,各區市也對科技金融助力生物醫藥發展工作予以高度重視。
首先,政府投資基金專業化發展成為新趨勢。近年來,隨著實踐經驗的豐富和基金領域的發展,蘇州政府基金在保持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進入專業化快速發展階段。2019年《關于加快推進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依托蘇州基金,以市場化方式參股或設立涵蓋項目落地、股權投資、新藥引進和海外醫療服務等領域的大健康產業基金,打造具有蘇州特色的生物醫藥和醫療健康產業基金群”,加速蘇州生物醫藥類政策性基金的發展。
其次,非金融類國資在政府基金發展方面也多有作為。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新建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出資70萬元、175萬元,引入寧波元玨創業投資管理合伙企業出資255萬元,共同設立了元生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元生創投)。元生創投通過專注和豐富的行業資源,已發展成為國內最為成功的醫療醫藥風險投資基金之一。除研發科技創新之外,通過設立多層次生物醫藥產業基金,政府產業基金在GMP標準廠房建設、MAH產業化落地、重大項目引進和重點產業化項目落地上也發揮了積極引導帶動效應。
“外部融資依賴機制”和“高科技密集行動機制”經典理論研究表明,股權市場不僅能滿足科創企業融資,更能有效促進企業創新。作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行業,生物醫藥產業具有投入大、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等特點,以風險投資為代表的創投資本一直是國內外早期生物醫藥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
第一,創投資本對生物醫藥產業融資發揮了積極作用。蘇州具有良好的股權投資融資環境,除發達的政府投資基金之外,蘇州也是全國市場化創投基金活躍的城市。2021年6月蘇州市累計備案創投149家,注冊資本和實收資本分別為543.8億元和387億元,較2016年同期分別增長116.65%和79.17%,均實現了高速增長。
第二,生物醫藥研發機構投資活躍。201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設立了蘇州藥物創新研究院(簡稱蘇研院)。蘇研院先后投資了中科物質平衡醫藥研究有限公司、中科蘇凱藥業有限公司、鑫聯誠潤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14家企業或機構。2020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蘇州生物醫藥轉化工程中心同新建元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普賽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設立了蘇州中科生物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第三,蘇州生物醫藥企業IPO融資數量集中爆發。相比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科創板對創新企業更具有包容性和適應性,能更好適應新技術企業的成長邏輯及估值特點,有利于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為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提供了更大可能性。此外,2018年香港聯合交易所(簡稱“聯交所”)出臺的《主板上市規則》中“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在聯交所主板上市”的規定,也大大加快了蘇州生物醫藥企業境外上市的速度。
近年來,科技信貸和科技保險創新活躍度呈現顯著提升態勢,多家銀行和保險機構針對生物醫藥進行了多途徑的積極探索。例如,蘇州工行聚焦生物藥物研發企業,制定了“生物醫藥貸”特色場景融資服務方案,采用科創類評級模型,在評級和授信兩方面開展創新探索。同時工商銀行還強化系統內行司聯動,引導工銀持牌子公司持續運用“貸+債+股+代+租+顧”六位一體投融資運作模式聚焦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研究運用投貸聯動、科創基金等多種方式,推動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浦發銀行蘇州分行與各級政府、擔保(保險)公司積極開展深度合作,建立了科技型企業從初創、成長、成熟到上市各階段匹配的科技金融產品超市,實現了近20種科技金融產品的全覆蓋。在運行機制方面和考核機制方面,浦發銀行均進行了創新升級。這種普適性科技金融服務也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更多融資選擇渠道。
盡管,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的融資金額、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但是,無論是同先進地區發展的比較,還是對于滿足蘇州生物醫藥發展的需要而言,其發展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挑戰。
生物醫藥是未來的朝陽產業[2],但是也逐漸成為競爭的紅海領域。截至2020年底,在全國387個國家級產業園區中有193家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十四五”重點發展產業,占比接近50%。在企業快速增長的同時,集采制定和新藥審評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斷深化,國內生物醫藥經歷了從普藥到metoo創新藥,再到better藥和first藥的發展階段。近年來,以創新藥為驅動的行業競爭模式,加大了醫藥行業的研發投入規模,在2021年上半年A股及港股上市的319家上市藥企中,有98家藥企研發投入過億,9家藥企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超過100%。其中,蘇州信達生物、再鼎醫藥和基石藥業在2020年上市公司研發投入中分別排名第七位、第十位和第十一位,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48.17%、454.90%和135.22%。而同期恒瑞醫藥、復星醫藥、石藥集團和中生制藥的研發營收比分別為17.99%、13.21%、14.20%、12.10%。因此,從目前蘇州生物醫藥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蘇州要想使自身造血功能不強的市場主體在競爭愈益激烈的市場中順利度過成長期,就必須為生物醫藥產業打造良好的生物醫藥融資環境,提升科技金融的實力與實效。
隨著生物醫藥行業競爭愈益激烈和新藥加速集中上市,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新藥回報率則可能不及預期,甚至出現行業回報率向下拐點。面對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新特點,生物醫藥行業創新鏈和供應鏈也發生了新的變革。例如,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新模式和專門從事研發的生物醫藥科技公司的快速興起。行業與投資新趨勢對政府投資基金和其他投資機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生物醫藥的行業發展趨勢看,基礎研究對生物醫藥創新的決定作用將不斷提升。為了提升創新策源實力,提高生物醫藥創新成果轉化效率,2021年上海生物醫藥基金專門設立了創新轉化基金,專注生物醫藥產業“從0到1”原創科學研究成果和前沿創新技術轉化與應用,構建上海市生物醫藥醫療創新成果轉化的開放生態。比較而言,蘇州政府生物醫藥產業引導基金的投資專業性、投資規模和產業招商實力還需提升。
蘇州市“科貸通”業務規模已近百億元,該項業務的開展為投貸聯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實施投貸聯動的基礎優勢。但從當前發展情況和橫向比較來看,科技信貸和科技保險助力生物醫藥發展創新工作尚處于非系統性探索階段,供給能力還明顯不足。從上市公司財務結構來看,蘇州A股上市公司也面臨資產負債結構優化的需求。盡管有新上市股權募資的影響,A股上市生物醫藥企業資產負債率、權益乘數和長期資本負債率總體仍明顯偏低。即使是2019年11月就上市募資4.4億元的博瑞醫藥,2020年末長期資本負債率也僅為6.74%。從發展趨勢來看,蘇州生物醫藥企業未來還將面臨較大的科技信貸需求。從橫向比較看,國內部分城市針對生物醫藥發展的專業化特色服務,也為蘇州提供了借鑒經驗。
從理論與經驗看,蘇州政府應考慮對企業風險投資(CVC)發展的激勵。企業風險投資是由主業為非金融企業成立的風險投資部門或獨立企業,存續期相對長,具有更高的容忍度,能更有效支持企業創新。恒瑞醫藥、石藥集團、中國生物制藥和復星醫藥等都成立了CVC,發揮了重要戰略作用。2021年,信達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同蘇州工業園區元禾新興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設立了蘇州信禾國清創業投資合伙企業。但是,總體而言蘇州生物醫藥企業設立的基金時間晚、規模小,實效性還有待檢驗。
為了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的有效性,還需完善科技金融助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架構,建立健全與生物醫藥發展相適應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與政策環境,當前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調的產業體系,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和金融鏈協同發展,是提升科技金融助力生物醫藥發展的出發點。蘇州可以借鑒上海生物醫藥轉化基金模式,以全球化發展格局構架有效鏈接各創新主體、服務主體要素資源的平臺,做科學家、臨床專家與產業界的紐帶,與更多行業頂尖孵化器與研發中心合作,通過資本投入、商業合作、孵化培育、產業協同等協作模式,建立“研發+臨床+制造+應用”全產業鏈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建立“引導性股權投資+社會投資+天使投資+投資基金+基金管理”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提升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能力。首先,政府引導性股權投資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防范風險運行原則,完善“龍頭企業—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聚—產業基地”模式。其次,以提高政府引導基金規模、整合專項資金等形式,吸引和撬動多種社會資本,豐富創業投資主體,并對投資生物醫藥創業企業的投資企業給予投資獎勵。與此同時,鼓勵和吸引國內外投資機構進入蘇州創投市場,成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提供資金并協助解決新品研發、注冊申報及監管等問題。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已形成初創期、成長期和發展期企業共存的格局,而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需要與不同的金融資本對接。第一,借鑒上海“新藥貸”發展模式,加大政府性擔保機構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完善科技金融財政支持措施。第二,鼓勵創投機構相互聯動與互補發展,形成開放共享的創投生態鏈,為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專業化服務。第三,借鑒浦發銀行蘇州分行經驗,研究定制免抵押或小額抵押貸款等特殊金融產品,通過績效考核調整提高不良容忍度;深化工商銀行蘇州分行創新實踐模式,建立生物醫藥專項融資服務機制。第四,鼓勵金融機構設立科技專營機構,探索設立專業科技保險公司,并鼓勵保險公司探索擴大生物醫藥臨床試驗保險及產品責任保險保障范圍。
蘇州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成績靚麗,但其數量并非在全國遙遙領先。第一,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發展工作。一方面,蘇州繼續關注科創板、聯交所、港交所和紐交所上市工作;另一方面,還需關注北交所發展帶來的新發展機遇及企業上市后的健康發展,培育一批科創競爭優勢生物醫藥企業。第二,鼓勵中介服務機構對本市非上市科技企業的改制、股權登記、托管及非公開轉讓交易提供服務,鼓勵生物醫藥企業為完善企業商業模式、資產結構、資金管理聘用金融專家。第三,加大對并購重組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通過全球并購與重組增強創新能力,擴大業務覆蓋范圍。
生物醫藥投資額大、投資周期長、新藥成功率低,是一個相對高風險的行業。在市場競爭加劇和新藥大量上市的時期,企業與行業風險控制更應高度重視。此外,科創板也建立了系統的退市機制,對未盈利企業退市風險警示就做出了多種規定。在提升科技金融服務生物醫藥發展的同時,蘇州市務必強化科技金融運行效果和運行風險評估機制,及時調整政策及采取風險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