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精福,馬 超
(1.甘肅省民勤縣西渠鎮畜牧獸醫站,甘肅 民勤 733399;2.甘肅省民勤縣畜牧獸醫工作站,甘肅 民勤 733399)
2000年以前,主要以蒙古羊為主。蒙古羊生命力強、適于放牧、耐寒耐旱、耐粗飼、有較好的產肉及產脂性能,但個體較小、產羔率低[1]。2000年以后,隨著草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民勤縣的肉羊飼養逐步由原來“圈養+放牧”的粗放養殖方式轉變為設施暖棚圈養方式,蒙古羊已不能滿足肉羊產業化發展的需求。民勤縣重點以提高肉羊多胎多羔性能為目標,引進小尾寒羊,開展蒙寒雜交和小尾寒羊純種繁育,全縣基礎母羊多胎率逐年提高,促進了肉羊產業快速發展。近年來,民勤縣為改良肉羊品種,進一步提高肉羊產羔成活率和產肉性能,母本品種主推具有早熟、高繁、泌乳性能好、母性強、保羔率高、適于規模化舍飼圈養等優異特性的湖羊,父本品種主推生長速度快、出肉率高、肉質性能突出的杜泊、澳洲白。目前,民勤縣飼養的羊主要有湖羊(約占20%),小尾寒羊(約占25%),杜泊、澳洲白及其雜種羊(約占55%)。全縣羊存欄158萬只,年出欄202萬只,羊肉產量達4萬t,農民人均來自養羊的收入達5 000多元。
20世紀90年代以前,民勤縣飼養的牛主要為本地黃牛,以役用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后,牛產業逐漸發展,民勤縣引進夏洛萊、西門塔爾等良種牛為父本,以本地黃牛為母本生產二、三元雜交牛。目前,民勤縣飼養的牛主要有荷斯坦奶牛、西門塔爾、安格斯肉牛、當地黃牛及雜種牛,主要以優質肉牛凍精授配方式開展雜交改良。全縣牛存欄2.4萬頭(奶牛500頭、肉牛2.35萬頭),年出欄1.6萬頭。
甘肅白豬武民品系屬于民勤縣的地方豬品種,于1973年開始著手培育,以長白豬和蘇大白為父本、當地豬為母本,以武威市白豬育種場、民勤縣白豬育種場、臨夏州黃家榨豬場等6個育種場為核心,以武威市、臨夏州為基地,經過雜交改良、橫交固定和品系繁育3個階段,于1988年9月育成并通過鑒定驗收[2]。甘肅白豬屬于肉脂兼用型品種,具有繁殖力強,抗逆性強,產肉、產脂性能好的特點,但生產相對緩慢、瘦肉率較低。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白銀市、臨夏州及永登縣、榆中縣等地。2000年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對瘦肉型豬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甘肅白豬的市場占有率快速下降,目前縣境內除保種場外已沒有養殖戶飼養該品種。目前,民勤縣飼養的豬主要有杜洛克、長白、大約克及其二、三元雜交品種,以規模化養殖為主。全縣豬存欄9萬頭,年出欄約11萬頭。
民勤縣飼養的雞是從國內良種雞場引進的品種,主要有海蘭、羅曼等高產蛋雞和三黃肉雞。蛋雞以規模化圈舍養殖為主,肉雞以規模化散養和農戶散養為主。目前,全縣雞存欄195萬只(蛋雞168萬只、肉雞27萬只),出欄167萬只。
民勤縣三面環沙,氣候干燥,沙生植物資源豐富,適宜駱駝生存。2000年以前駱駝以荒漠放養為主,品種主要為阿拉善雙峰駝。2000年以后,隨著生態保護和禁牧措施的實施,駱駝逐步轉變為農戶散養,養殖數量也逐漸減少,主要分布于湖區鄉(鎮)沿沙沿邊區域。目前全縣駱駝飼養量約1 200頭。
民勤縣飼養的驢主要有德州驢、涼州驢。德州驢是近幾年從山東省引進的,主要以獲取皮、肉、血、奶等為目的;涼州驢以當地役用驢為主,由于其役用價值逐漸喪失,存欄量急劇減少。目前,全縣德州驢存欄約100頭,涼州驢存欄約500頭。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原有的地方品種、老品種由于繁殖率低、生產性能低、肉品質不符合消費者需求,在生產過程中逐步被繁殖性能高、生長速度快、節糧型新品種取代。就民勤縣而言,地方品種資源呈加速退化趨勢。
地方品種雖然有適應性強、耐粗飼等優點,但與高產新品種相比較,個體生產性能低下,養殖效益較低。對地方種質資源進行保護,需要投入更多養殖成本、加大人力和專業技術投入力度。
由于畜禽品種培育技術、資金、人才不足,畜禽新品種培育開發利用力度不夠,目前民勤縣飼養的畜禽品種絕大部分為引進的良種,除肉羊品種外,其他畜種尚未培育開發出自主品種。
民勤縣畜禽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的重點是對原有地方品種采取搶救性措施進行挖掘保護,對現有品種按照“突破羊品種、穩定豬雞品種、引進新品種”的思路進行改良和開發利用。肉羊:依托縣級種羊場,申報建設國家級核心育種場,采用現代肉羊育種技術,開展湖羊純種選育,保證優質種源。分區域建設種羊擴繁場,開展種羊擴群增量,滿足百村萬戶的種羊需求,把民勤縣打造成西北大型湖羊供種基地。生豬:鼓勵建設標準化種豬場,開展種豬繁育和優質凍精生產供應。指導養殖場(戶)引進杜洛克、長白、大約克等品種開展二、三元雜交,生產優質瘦肉型商品豬,促進生豬穩產保供。肉牛:引導養殖場(戶)引進推廣西門塔爾、安格斯等優質肉牛品種,推廣凍精授配技術,開展良種繁育和優質肉牛標準養殖生產,擴大養殖規模。奶牛:利用城區消費優勢,以城郊鄉(鎮)為主,重點推廣荷斯坦奶牛,擴大飼養規模,加快提升鮮奶生產供給能力。蛋雞:以縣內良種雞規模化養殖集聚區為重點,指導養殖場(戶)引進海蘭、羅曼等高產蛋雞,采用智能化現代養殖裝備和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提升專業化、規模化、商品化生產水平,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養殖效益。
建立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和畜禽良種繁育研究機構,專門從事地方品種資源調查、研究、保種繁育等工作,并開發利用地方品種的優勢基因。利用引進的優良品種,選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繁殖性能高、生長速度快、節糧、肉品質突出的自主新品種,促進畜禽種業發展,提高養殖生產效益。
地方品種產能低,短期內難以產生經濟效益,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機制難以形成。畜禽新品種培育是一項長期性工作,以肉羊新品種培育為例,至少需要雜交選育、橫交固定、純種繁育、提純復壯、繁育推廣等5個世代,至少需要5年以上時間。因此,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須從技術研究、繁育生產、飼草料保障、疫病防治、設施裝備等方面加大資金投入。
堅持科技引領,以肉羊種質資源研究開發為重點,借助甘肅羊產業科研優勢,積極與甘肅農業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組建一支專門從事肉羊新品種研發培育的科研隊伍,建設民勤湖羊研究中心,建立基因追溯系統,開展湖羊性能測定和提純復壯等課題研究,著力培育繁殖性能高、生長速度快、小尾、節糧型湖羊新品系,大幅提升肉羊種質資源優勢。同時,結合新品種培育,利用民勤縣本地特有的飼草資源,研制適宜優質湖羊育成、育肥、哺乳等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群體的功能性飼草料配方,以優質飼草保證民勤羊肉“肉質鮮嫩、無腥不膻、攜香帶咸”的獨特品質。
充分認識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3]。通過資源普查和科學評估,查清民勤縣畜禽種質資源家底,摸透品種的特性特征及對當前乃至未來產業發展的價值,才能為國家及省市畜禽種業自主創新提供堅實的種質基礎,為牢牢掌握畜產品有效供給主動權作出應有貢獻。要全覆蓋開展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徹底摸清每家每戶的畜禽遺傳資源,找到老品種、發現新資源,科學評估資源珍貴稀有程度和瀕危狀況,為實施有效保護提供基礎保障。